高二化学硫及其重要化合物内容摘要:

+ O2 (2)取白色固体,加稀硫酸,产生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气体 (3)不合理 稀硝酸能将亚硫酸钡氧化为硫酸钡 如果反应后的固体中还残留有 Na2O2,它溶于水后能将亚硫酸根氧化成硫酸根 具有漂白作用的物质,按其漂白原理可分为三类 1.氧化型:即漂白剂本身是一种强氧化剂,它可以将有机色质内部的 “生色团 ”(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化学键 )破坏掉而使之失去原有的颜色,这种漂白是彻底的,不可逆的。 此类物质有: HClO、 NaClO、 Ca(ClO)Na2O H2O O3等强氧化性物质。 各类漂白剂漂白原理比较 2.加合型:即漂白剂与有机色质内部的 “生色团 ”发生加成反应,使有机色质失去原有的颜色,但是,如果受热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漂白剂从有机色质中脱离,使之又恢复原有的颜色,这种漂白是可逆的、不彻底的,如 SO2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又恢复原有颜色 (SO2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 )。 3.吸附型:有些物质的固体疏松、多孔,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因而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可以吸附一些其他有色物质而使之失去原来的颜色,是物理吸附,属物理变化。 如活性炭、胶体等。 【 特别提醒 】 漂白是指使有机色质褪色,漂白剂不一定使无机物 (如 KMnOCuSO45H2O等 )褪色,即使能使无机物褪色,也不称漂白作用 (如 SO2使 KMnO4溶液褪色 )。 SO2也能使溴水、 KMnO4溶液褪色,是利用SO2的还原性,而不是利用 SO2的漂白性。 下列变化属于漂白性的是 ( ) A. SO2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 B.乙烯使溴水褪色 C. Na2O2使无色酚酞先变红,又褪色 D. SO2使 NaOH酚酞溶液褪色 例 2 【 解析 】 SO2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表现SO2的还原性;乙烯使溴水褪色属于加成反应; Na2O2使无色酚酞先变红是因为 Na2O2与 H2O反应生成 NaOH, NaOH显碱性所致,又褪色则是 Na2O2或 H2O2的强氧化性,导致褪色,这种强氧化性导致的有色物质褪色可称为漂白作用,而 SO2使 NaOH酚酞溶液褪色则显示了 H2SO3的酸性。 【 答案 】 C 【 方法归纳 】 SO2和 Cl2漂白原理、现象及漂白效果的比较 氯气的漂白原理是由于 Cl2与水生成的 HClO具有强氧化性,将有色物质氧化成无色物质,褪色后不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而 SO2是由于它溶于水生成的亚硫酸与有色物质直接结合,形成不稳定的无色化合物,褪色后在一定条件下又能恢复原来的颜色。 如 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 另外, SO2能使溴水、氯水、 KMnO4溶液等褪色,是因为 SO2具有还原性的缘故,如:SO2+ Br2+ 2H2O===H2SO4+ 2HBr,不是体现 SO2的漂白性。 跟踪训练 (随学随练,轻松夺冠 ) 2.氯气和二氧化硫皆可作漂白剂,若同时用于漂白一种物质时,漂白效果会 ( ) A.增强 B.不变 C.减弱 D.难确定 答案: D 浓硫酸与金属的反应及 SO 2 -4 的检验 1 .浓 H 2 SO 4 与金属的反应 类型  1  钝化:常温下浓 H 2 SO 4 使 Fe 、 Al 钝化 2  活泼金属  如 Zn  ① 开始产生 SO 2② 浓度变小后,产生 H 2 3  不活泼金属  如 Cu  ① 开始产生 SO2 加热 ② 浓度变小,稀 H 2 SO 4不再与 Cu 反应 2.浓、稀硫酸的鉴别方法 3. SO2 -4的检验 (1) 检验 SO2 -4时要防止其他离子的干扰 ① Ag+干扰: 先用盐酸酸化,能防止 Ag+干扰: 因为 Ag++ Cl-== = A gC l ↓。 ② CO2 - SO2 -3干扰: 因为 B aC O BaS O3也是白色沉淀,与 BaS O4白色沉淀所不同的是这些沉淀能溶于强酸中。 因此检验 SO2 -4时,必须用盐酸酸化 ( 不能用 H N O H2SO4酸化 )。 例如: BaC O3+ 2H+== = H2O + CO2↑ + Ba2 +。 所用钡盐不能用 Ba(N O 3 ) 2 溶液,因为在酸性条件下, SO2 -3 、 H SO-3 、 SO 2 等会被溶液中的 NO-3 氧化为 SO2 -4 ,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2) 正确操作 被检液 ―― →加足量盐酸酸化取清液 ―― →滴加 Ba C l 2溶液有无白色沉淀( 判断有无 SO 2 -4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