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内容摘要:
①背景: 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端 ,严重挫伤农民积极性。 ②过程: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 首先在农村 展开。 1978年 ,安徽、四川首先在农村实行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 的生产责任制 . 1983年废除人民公社体制。 ③内容: 实行以 家庭承包经营 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注意:实行的前提是 土地公有制, 农民对土地 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而没有所有权 ) ④意义: ,克服过去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极大地调动了 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农业得到大发展 ,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 例 1】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邓小平同志集全党全国人民智慧创立的科学体系。 这一理论在 1978~ 1984年我国经济领域的体现是 A.提出 “ 一国两制 ” 的构想 B.阐述社会主义本质问题 C.变革传统的农业经济体制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例 2】《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 记载: “ ……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 ”“ 消失 ” 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C C 【 例 3】 春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也折射出了历史的变迁,具有很强的时代性,据此判断以下农家百姓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①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②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③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①③② D.②①③ 【 例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们要凭粮票才能购买到粮食。 1990年,广东省宣布终止粮票的流通, 1993年全国终止粮票流通。 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D.广东省率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D 【 例 4】 中共 17届三中全会通过的 《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 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农业生产统计表 (单位:亿元 ) ——《 中国统计年鉴( 1983) 》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 1952~ 1956年新中国农业发展状况 .这一状况的出现与当时在农村开展的什么运动有关 ? 农业总产值持续增长(或农业不断发展); 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年份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农业总产值 461 510 535 575 610 【 材料二 】 我国小麦产量超过美国跃居世界第二位了。 我国小麦增产速度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所没有的,更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望尘莫及的。 …… 美帝国主义者说我们人口多是“不堪重负的压力”,我们要用更多的事实告诉他们,人口多,生产粮食更多。 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多少粮食出来。 ——《 人民日报 》 社论 (1958年 7月 23日 ) 请回答: (2)对材料二所反映的我国农业生产情况你是如何判断的 ?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哪两次运动有关 ?这两次运动导致的后果如何 ? 不真实。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导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 【 材料三 】 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宜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 …… 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我看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 ——邓小平 《 关于农村政策问题 》(1980年 5月 31日 ) 请回答: (3)材料三。高二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相关推荐
• 至 20世纪末,中国已经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但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需要。 • 迎接挑战的措施 • 把基础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 • 加大 基础教育的 投入 , • 鼓励社会力量办学, • 推动农村义务教育,促进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 加快课程教材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
高价劳役 代役租 一、改革的酝酿 二、 “ 二一九法令 ” ( .“解放法令 ” ) : : ⑴政治: ⑵经济: ⑶组织: 强化村社对农民的管理 . 一、改革的酝酿 二、 “ 二一九法令 ” ( .“解放法令 ” ) 三、进步与局限 : ⑴性质: ⑵作用: ①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利于工业革命的发展; ②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了俄国农业乃至经济的发展
后 , 能够有效地组织和推动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开展的重要领导方式是( ) • A. 几乎在欧洲所有国家都建立了支部 • B. 选出了领导机构国际总委员会 • C. 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 • D. 马克思被选入国际总委员会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能力。 注意题目的要求是 “ 组织 ” , 四个选项只有 A项符合要求。 • 答案: A • 1.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
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⑤ 建设外部条件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⑥ 建设政治保证上,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⑦ 建设战略步骤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 ⑧ 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上,强调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
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 A 点评: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 借题发挥 】 关于司汤达长篇小说 《 红与黑 》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诞生 B. 小说中的“黑”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组织 C. 小说中的“红”代表示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 D. 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 答案: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