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内容摘要:
替自己完成统一任务。 总之,由于当时德意志无产阶级的不成熟,资产阶级的软弱,容克地主势力的增强。 于是,德意志的统一最终选择了由封建王朝即普鲁士领导的自上而下的王朝战争形式。 对“铁血政策”如何评价。 这一政策是针对阻碍德意志统一势力的,无论由谁,用什么方式来完成统一在客观上都是历史的进步,在这个大前提下,“铁血政策”应予以肯定。 德意志的统一没有其他道路可供选择。 当时德意志的资产阶级力量软弱,无产阶级不成熟,只有容克阶级有能力支持普鲁士国王完成统一。 德国统一只有自上而下一条路,既然如此,“铁血政策”只是实现统一的手段而已。 俾斯麦在领导统一运动时并非只一味依赖“铁血政策”,而是把它与灵活的外交活动巧妙结合,萨多瓦战役后对奥地利的宽容就说明了这一点。 练习题 背景 简述日本明治维新的背景、概念、措施、影响和成功的经验。 幕府统 治危机 ① 广大劳动人民纷纷进行各种形式反抗斗争。 ②封建领主经济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和发展,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己政治上无权的处境产生不满。 ③中下级武士对现实不满情绪增加。 ④ 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大门,社会更加动荡不安,统治危机进一步加剧 武装 倒幕 ① 以中下级武士为主的倒幕派,掌握了长州,萨摩等西南强藩的政权,建立了倒幕武装,打退了前来镇压的幕府军队。 ② 1867年,倒幕派组织了明治政府。 ③ 1868年,明治政府打败了幕府军队,乖胜摧毁了幕府统治 措施 政治方面:改革落后制度,建立新体制:①废藩置县;②废除封建身份 制度,取消武士特权 经济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经济:①改革土地制度;②殖产兴业 军事方面:进行军事改革:①征兵制;②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文化方面:推行“文明开化”政策:①改革封建文化;②发展近代教育 四、日本的明治维新 四、日本的明治维新 成功的原因 ① 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 ②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力; ③倒幕派建立新政权后,实施了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 ④国际环境相对宽松 影响 ① 通过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收回了国家主权,摆脱了民族危机,是亚洲近代惟一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国家,成为亚洲强国;②为亚洲国家一些立志摆脱落后状况,实现民族振兴的人们提供了某些经验;③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随着经济军事实力增长,推行军国主义,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成为新兴的帝国主义国家。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成败的原因 社会背景:日本方面:①人民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②新兴阶级力量相对较强;③统治阶级内部发生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①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②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领导方面:①日本的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强的武装力量,通过武装斗争使天皇掌握实权,保证了改革的顺利进行;①中国的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以排除封建势力的障碍,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虽颁布了一系列改革诏书,但是没有任何效力。 国际环境对日本有利,对中国不利。 练习题 第五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简述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列强扩张的原因、条件和方式: 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新兴工业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扩大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 物质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方式 商品输出和军事侵略并用。 简述英国在工业革命后侵略扩张的目的、方式和范围。 目的:满足工业资产阶级对市场和原料和需求。 方式;武装侵略与商品输出相结合。 范围:亚洲: 19世纪中期,完全占有印度、新加坡,侵略缅甸、阿富汗、伊朗、中国;泵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非洲:侵入埃及;拉美:经济侵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的时间、标志和含义如何。 时间: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标志: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 含义:包括两重:①欧美和日本等一些国家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运动使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②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外侵略,亚、非、拉美各国被强行纳入资本主义市场,成为资本主义的经济附庸。 因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包括欧美资本主义世界和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 试从经济、政治和国际关系上理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 经 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1857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发生,说明了这一点) 政 治: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 国际关系:亚非拉广大地区沦为资本主义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 附属国,成为它们经济上附庸。 用哲学观点分析评价列强的扩张 ① 列强的扩张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与国内市场狭窄和原料不足的矛盾,但是,由于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反抗斗争和列强之间的争夺和战争,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这些矛盾。 ②资本主义列强经济的发展是建筑在亚非拉各国贫穷和灾难基础上的,这是目的和手段辩证统一的必然结果。 ③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扩张客观上促成落后地区的觉醒,这是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 但是,这不是列强扩张的目的。 ④列强的侵略扩张必然会加剧列强之间的矛盾。 列强之间有联合,有斗争,这是符合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的。 这也是各个资本主义列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区的侵略目的所决定的。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影响如何。 为工业资产阶级攫取更为广阔的商品市场和廉价原料、拓展利润提供了便利,进一步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客观上极大地冲击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相对落后的社会经济体制,传播了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进一步加强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联系。 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有何认识。 ( 1)、资本主义国家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即是先进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的冲击,也是侵略与反侵略之间的较量。 ( 2)、资本主义列强在全球的扩张,目的是为了掠夺,性质是侵略性的、非正义的。 ( 3)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打破了被侵略地区社会封闭、落后、经济水平发展速度极为缓慢的状况,从而,在客观上起了促进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作用。 ( 4)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不是要使殖民地半殖民地发展为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改变其落后面貌。 ( 5)、作为被资本主义列强侵略奴役的民族,若不奋起抗争,若不在抗争中吸取先进文明的物质精神成果,从而不断提高抗争的水平,了也就还会使自身得到真正的发展。 练习题 第六节 亚洲的革命风暴 简述亚洲革命风暴的背景、性质、主要事件及意义: 背景 ( 1)、欧洲列强的殖民扩张,把亚洲大部分地区变成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当地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激化了当地的民族矛盾,是亚洲革命风暴的主要原因 ( 2)殖民者与当地的封建统治者互相勾结,共同压迫、剥削下层人民,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 ( 3)、部分上层人士,由于爱国心和维护阶级利益的目的,痛恨国家主权的丧失,希望赶走外国侵略者。 ( 4)、起义的领导者为起义作了充分准备。 ; 亚洲革命风暴有哪些时代特征。 目标更明确,斗争锋芒直指殖民者,恢复民族独立。 革命范围广,规模大。 利用宗教组织动员社会下层人民、部分上层统治者参加了起义,封建统治者或农民领袖领导了这次革命风暴,属于旧式的暴力革命,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和先进理论的指导。 具有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性质。 民族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的国家,起义的反殖民主义性质更明显。 阶级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国家,起义的反封建性质更明显。 但基本上都具有反殖民主义和反封建主义的双重性质。 具有初步的国际意义。 虽然起义失败了,但起义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现了亚洲人民不强暴、要求改变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简述印度民族大起义的起止时间、原因、主要经过和历史意义。 时间: 1857年 ——1859年 原因 19世纪中期,英国完全占有印度,加强殖民统治。 引起印度各阶层不满, 农民所受压迫最重。 土兵的反英情绪日益高涨。 密拉特事件成为起义的导火线。 经过 ( 1)、 1857年密拉特的土兵和人民率先起义。 进占德里,成立了起义领导机构。 ( 2)、形成了占西、德里、密拉特等起义中心。 ( 3)、英国调集大军镇压,并改变在印度的统治策略,来分化起义阵营 ( 4)、 1859年,起义在英国镇压和内奸出卖下最后失败。 意义 ( 1)这次起义是一次封建王公领导的、以印度土兵为主力和广大人民踊跃参加的民族大起义,充分表现了印度人民不畏强暴的勇气; ( 2)它沉重地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使其不得不改变统治策略,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英国对亚洲其他地区的侵略活动。 练习题 第三章 总结 一、知识结构 工业革命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扩张 民族解放运动 社会主义运动 二三十年代 1848年 六七十年代 动摇维也纳体系 彻底瓦解维也纳体系 确立资本主义制度 有些民主革命有民族解放性质 有些民族革命有民主革命性质 这两种性质在欧洲出现联合局面 欧洲有二三十年代1848年 六七十年代 亚洲革命风暴日本明治维新 早期工运 三大工运 科共产生 第一国际 巴黎公社 希腊 比利时 东南欧 德意志统一 工业革命的影响 欧洲 1848年革命 19世纪 60- 70年代欧美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民 族 解 放 运 动 资本主义列强扩张 亚洲革命风暴 印度民族大起义 马克思主义诞生 第一国际成立 巴黎公社革命 俄国 1861年革命 美 国 内 战 德、意统一 日本明治维新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本章在政治、经济、国际工人运动、民族解放运动方面的史实和特征。 政治 史实 特点 经济 史实 特点 民族解放运动 史实 特点 国际工人运动 史实 特点 思想 史实 特点 外交 特点 维也纳会议、二三十年代的革命、 1848年革命、六。高二历史19世纪六七十年代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
相关推荐
坚持党的领导,进行武装斗争。 ②以城市为中心的武装斗争一再失败的教训 实践: 著作: 理论 : 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 、 《 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的政权”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等理论。 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 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创举;
封临安 海外贸易税收成国库财富重要来源 元 疏浚大运河开通海运 大都杭州 发达、泉州成为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 小农经济与市场联系日益密切、城镇经济繁荣、出现徽商和晋商等大商帮 明初民间贸易,中后期重开 一直不积极开展官方贸易; 清初外贸陷入停顿,统一台 湾后开四口通商;康熙晚期 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 隆只开放广州和特许十三行 经营管理外贸 四.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1.明朝中后期产生 (
方面,可谓入木三分,被誉为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答案: A 点评:注意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 借题发挥 】 关于司汤达长篇小说 《 红与黑 》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标志着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的诞生 B. 小说中的“黑”代表法国封建贵族复辟势力及教会组织 C. 小说中的“红”代表示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时代 D. 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文学作品 答案: D
族对几个拥有现代生产的民族进行绝望的搏斗。 ” 为什么俄国最终选择了改革方式变革社会。 亚历山大二世上台后面临着及其严峻的形势。 他意识到,只有通过改革,废除农奴制,才能化解日益激化的矛盾,巩固统治,增强国力,重振俄国的大国威望。 当时俄国资产阶级十分软弱,对沙皇政府有较大的依赖性;无产阶级也没有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 二。 农奴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1。 改革的酝酿 1856年 4月
酸都是 α氨基酸。 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础物质。 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是三种重要的氨基酸,它们的结构简式如下: 22 • ( 2) 蛋白质 • ①蛋白质是组成细胞的基础物质。 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 • 组成蛋白质的元素主要有碳、氢、氧、氮、硫等,蛋白质是结构非常复杂的天然高分子化合物,相对分子质量从几万到几千万。 23 • ②盐析 ——
陶瓷珍品之明青花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青花 中国陶瓷珍品之清彩瓷 /course/40513/HX_21_02_014/ 想欣赏更多的陶瓷产品,打开以下网页: 陶瓷工业发展非常迅速,各种新型逃席不断问世,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的外壳,就是铺砌了 瓷耐热片。 用新型陶瓷材料代替金属材料制发动机, 1990年我国第一台无水冷发电机试车成功,这是继美、日之后,国际上仅有的几次试验之一。 专家门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