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物理届总复习力学练习题内容摘要:
量为 M的大滑块 A和质量为 m的滑块 B,且 M= 3m,当 B以速度 0V 与静止的 A发生正碰,碰后 B恰好静止,现改为使 A 以速度 0V 与静止的 B 发生正碰,设两次碰撞中的机械能损失相同,求后一次碰撞后, A和 B的速度各是多少. 15.如下图所示,质量 M= ,其左端紧靠着竖直墙壁,在小车内左壁 A 上固定住轻质弹簧的一端,其轴线水平,弹簧右端放一个质量为 m=,车内地板的 AC 段是光滑的水平面, C至右壁 B之间地板为粗糙 水平面,此段长度 L= ,木块与粗糙水平地板间的动摩擦因数 = ,现用水平力向左推木块压缩弹簧,然后由静止释放,已知压缩弹簧过程中推力做功 W= ,设木块与右壁碰撞及与弹簧碰撞时机械能无损失,取 g= 10m/ 2g ,求: ( 1)木块第一次离开弹簧时的速度是多少。 ( 2)木块停在车上的位置距右壁 B有多远。 16.如图所示,质量 m= 10kg的物体,在大小为 100N,方向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F作用下,恰能沿斜面匀速向上运动,已知物体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 μ = ,现撤掉拉力 F,求物体沿斜面下滑中的加速度是多大。 为使物体匀速下滑,需对它施加一个多大的沿斜面向上的拉力。 (计算中取 g= 10m/ 2s , 图中 θ 角未知) 17.如图所示,斜面倾角为 α ,其上放一质量为 M 的木板 A, A上再放一质量为 m 的木块 B,木块 B 用平行于斜面的细绳系住后,将细绳的另一端栓在固定杆 O上.已知 M=2m.此情况下, A板恰好能匀速向下滑动,若斜面与 A以及 A与 B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试求动摩擦因数的大小. 18.一个圆柱形的竖直的井里存有一定量的水,井的侧面和 底部是密封的,在井中固定着一根两端开口簿壁圆管,管和井共轴,管下端未能触及井底,在管内有一不漏气的活塞,它可沿管上下滑动,开始时管内外水面相齐,且活塞恰好接触水面,如右图所示,现用卷扬机通过绳子对活塞施加一个向上的力 F,使活塞缓慢向上移动,已知管筒半径 r= ,井筒半径 R= 2r,水的密度 = 310 kg/ 2s .外界大气压强 0P = QP510 ,求活塞上升 H= F所做的功.(井和管在水面以上及水面以下的部分都是够长.不计活塞质量,不计摩擦,重力加速度 g取 10m/ 2g ) 19.两个小球 A 和 B 用轻质弹簧相连,在光滑的水平轨道上处于静止状态,在它们的左边有一垂直于轨道的固定档板 P,右边的小球 C以。高三物理届总复习力学练习题
相关推荐
5) (6) (7) A ,。 “ ”。 B : ,。 “ , ”。 C ,。 “ ” ,。 D ,。 “ ” ,。 9. 填空: (1)茅盾原名 ________,字 ________,茅盾是他开始创作小说 时使用的笔名, 1921 年1 月与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著名文学团体 ________,其处女作为《蚀》三部分,即 _______、_______、 ______。 其代表作是 30
(g)= CO2(g)+2H2O(g) △ H= ― kJ/mol D. C6H12O6(s) +6O2(g)= 6CO2(g)+6H2O(l) △ H=― 2800 kJ/mol 14.根 据以下 3 个热化学方程式 : 2H2S(g)+3O2(g)= 2SO2(g)+2H2O(l) △ H= ― Q1 kJ/mol 2H2S(g)+O2(g)= 2S (s)+2H2O(l) △ H= ―
移为 S, 斜面对物体做多少功。 ( 2)若斜面体以加速 a向右运动位移为 S,斜面对物体做多少功。 9. 如图所示.质量不计的轻质刚性杆两端分别固定着小球 A和 B( A、 B均为可视为质点),在杆的中点 B处,装有固定的水平轴 O,杆可绕此轴无摩擦地在竖直面内转动,先用手托着 B 球使杆保持水平,然后由静止释作用力刚好为零,求 A 球和 B 球的质量之比?BA:mm 10.
间和加速度问题的首选规律 . 动能定理应用于多过程问题时 , 可以分段考虑 , 也可以把全过程作为一整体考虑 , 但是求各力做功时 , 要明确哪个力在哪一阶段上所做的功 . 【 变式练习 】 如图 , ABCD是一个盆式容器,盆内侧壁与盆底 BC的连接处都是一段与 BC相切的圆弧, B、 C为水平的,其距离 d=为 h= A处放一个质量为 m的小物块并让其从静止出发下滑.已知盆内侧壁是光滑的
线圈从位置 Ⅰ 到右边与直线电流重合时 (位置 1 到位置 2),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大;当线圈从右边与直线电 流重合到对称中心位置时 (位置 2 到位置 3),穿过线圈的磁通量 变小;当线圈从对称中心位置到左边与直线电流重合时 (位置 3 到位置 4),穿过线圈的磁 通量变大;当线圈从左边与直线电流 重合 到位置 Ⅱ 时 (位置 4 到位置 5),穿过线圈的磁通量变小. 答案: D 2.如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