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滕王阁序并诗内容摘要:
”写滕王阁的诗文以王勃的 《 滕王阁诗 》 和 《 滕王阁序 》 最为著名。 ② 序 序 , 文体的一种。 有书序 、 赠序 、 宴集序等。 书 序是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或评价性文字,如南朝梁萧统的 《〈 文选 〉 序 》。 赠序,是指亲友间以诗文相赠,表达惜别、祝愿、劝勉之意,如唐代韩愈 《 送李愿归盘谷序 》 ,明代宋濂 《 送东阳马生序 》 等。 宴集序,是指古人宴集时,常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人作序,这样的序叫宴集序,如王羲之 《 兰亭集序 》。 本文是饯别序,即临别赠言,属于赠序类的文章。 ③ 骈文 骈文 , 魏晋以后产生的一种新文体 , 又称骈俪文 、骈体文。 南北朝是骈文的全盛时期。 “ 骈文 ”或 “ 骈俪文 ” 的名称,出现颇晚。 清代李兆洛《 骈体文钞序 》 说: “ 自秦至隋,其体递变,而文无异名;自唐以来,始有 ‘ 古文 ’ 之目,而目六朝之文为 ‘ 骈俪 ’ ,而为其学者,亦自以为与古文殊路。 ” 六朝骈文的句式多以四、六字句为主,但常常夹有杂言。 唐代开始,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 “ 四六文 ”。 八、整体预知 滕王阁序并诗述宾主之美 地势雄伟,物产珍异人才杰出,宾主尊贵绘山川美景 楼阁壮丽,山川胜景秋景秋色,流光溢彩写宴会盛况,抒人生感慨 宴会盛况,人生遇合借古勉今,穷且益坚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知己难遇,盛宴难再怀才不遇,不甘沉沦对偶:音韵和谐用典:凝练典雅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 探究 ] 1. 本文第二段写景气象万千。 作者从远景 、 近景 、 宏观 、 微观等诸多方面与俯瞰 、 远眺等角度以及用实 、 虚景相映的手法来写秋天别具的景色 ,试从虚实相映的角度分析这段写景文字。 【 提示 】 赴名楼 , 登高阁后 , 作者不仅骋目八方 , 而且思接千里 , 文中即从各个角度实写了目击之景。 如山水舸舰 、 闾巷宫殿等 , 又发挥了想像 , 构想出目力难及的景象。 “ 渔舟唱晚 ” 四句 ,即凭借听觉联想 , 用虚写手法传达远在 “ 彭 蠡之滨 ” 、 “ 衡阳之浦 ” 的渔歌和雁声,如此虚实相间的山水摹写让读者对景物既有具体的感受,又能开拓视野展开联想,登山临水,视通万里。 2.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 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入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 “ 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 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蓄积的雨水已干,潭水寒而澄清;傍晚的山峦因暮霭 笼罩而呈紫色。 上句设色淡雅 , 下句设色浓重 ,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 , 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 ,前人誉为 “ 写尽九月之景 ”。 “ 落霞与孤鹜齐飞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更是写景名句 , 青天碧水 , 天水相接 , 上下浑然一色 , 霞自上而下 ,孤鹜自下而上 , 相映增辉 , 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 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 , 在一句中自成对偶 , 形成 “ 当句对 ” 的特点 , 如 “ 潦水 ” 对 “ 寒潭 ” , “ 烟光 ” 对 “ 暮山 ” , “ 落霞 ” 对 “ 孤鹜 ” , “ 秋水 ” 对 “ 长天 ” , 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3. 怎样理解作者在这篇序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 提示 】 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 , 以腾挪跌宕的笔势 , 由逸游的豪兴 , 陡然引出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感慨 , 表明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著态度。 “ 望长安于日下 „„ 北辰远 ” , 抒写了作者远离京城 , 失意流落之情 , 接着从 “ 关山难越 ” , 念及英雄失路 , 用冯唐 、 李广 、 贾谊等人的典故 , 表达自己有志难申的悲愤。 “ 老当益壮 „„ 而相欢 ” , 勉励同仁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接着又以大鹏作比 , 表明自己 的凌云壮志 , 又用 “ 失之东隅 , 收之桑榆 ” 的成语 , 表现自己壮心不已的情怀。 同时 , 又反用 “贪泉 ”“ 涸辙 ”“ 阮籍 ” 之典 , 说明虽困顿而情操不移 , 反衬自己意志坚定。 作者正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浮沉的情感发展轨迹 , 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 、 追求与痛苦 、 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4. 对本文中典故的运用应如何理解。 【 名师点拨 】 本文中典故的使用 , 多达 20余处 ,信手拈来 , 自然贴切 , 对于铺陈事物 、 抒发感情 、丰富文章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1)用典故来写物产人物: “ 物华天宝 , 龙光射牛 斗之墟;人杰地灵 , 徐孺下陈蕃之榻。 ” (2)用典故来比喻此次滕王阁盛会: “ 睢园绿竹 ,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 , 光照临川之笔。 ” (3)借典故来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之情: “ 怀帝阍而不见 , 奉宣室以何年。 ”“ 冯唐易老 , 李广难封。 ”“ 屈贾谊于长沙 , 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 , 岂乏明时。 ” (4)借典故来表达自己虽失意而不颓废失志: “ 酌贪泉而觉爽 , 处涸辙而相欢。 ”“ 孟尝高洁 , 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 , 岂效穷途之哭。 ”“ 无。高二语文滕王阁序并诗
本资源仅提供20页预览,下载后可查看全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相关推荐
风险与机遇应对措施管理程序
求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和评价,并对重大环境因素拟定相应 的防范措施 ,并将评估的结果记录在【环境因素清单】和【重大环境因素清单】中; 按照《 生产安全风险识别管理程序 》识别和评价危险源,填写【危险源清单】 ; 设计和生产过程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 与控制按照 DFMEA设计失效模式分析和 PFMEA 过程失效模式分析 ; 为了确保资金安全, 财务部门应考虑 规避 财务风险 ,包括 : ① 险融资
高二语文爱因斯坦与艺术世界
科学上取得重大成就,必须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的关系有什么意义。 揭示科学与艺术的互补性和统一性;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4. 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密切关系表现在哪些地方。 他推崇西方古典音乐,达到了如醉如痴的热爱程度。 他在研究物理学时每天都拉小提琴。 他还能弹一手好钢琴。 曾与普朗克合奏。 他还推崇文学,文学在他心中占有重要地位。 爱因斯坦对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绝不仅仅看成是娱乐和消遣。
高二语文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
来和种种有关琐事 , 它的出发点是说理还是抒情。 文章的中心是什么。 • 【 参考思路 】 本文以抒情为主 , 兼具叙事和说理 , 对绘画理论的阐述 、 对 《 偃竹图 》 的由来和种种有关琐事的叙述 , 其实都是围绕着文与可 、 苏轼与竹的这段深厚的感情展开的。 文章的中心是通过对与画竹相关的绘画理论的阐释和生活琐事的描述 , 表现了作者对文与可的真挚情谊 , 流露了苏轼对文与可的深切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