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学生“结婚”一周就“离婚”看家庭教育内容摘要:

从小学生“结婚”一周就“离婚”看家庭教育 从小学生“结婚”一周后“离婚”看家庭教育前不久,渝北一所小学三年级(一)班传来“喜讯”。 班级里关系要好的妮妮和涛涛互生好感,在 40 名班级同学的见证下,公开宣称结为夫妻。 两人还拿出一张 ,用彩色笔在左边画上双方的头像,右边写下名字,像模像样地绘制了张结婚证。 就这样,这对小“夫妻”开始在班级里出双入对,在生活和学习中相互“扶持”。 下课时,两人会共享一本小人书;午餐后,我的水果也分你一半。 可是,“夫妻”缘分不长,一周后,因为妮妮认为涛涛爱作弄人,两人选择“离婚”。 于是,另外一张 对折而成的“离婚证”由此而生。 (据重庆晨报)对于孩子这么小年纪就有结婚的想法,家长不必惊慌,这只是儿童的模范行为,并不代表着早恋。 但是两个孩子结婚仅仅一周之后就离婚,还煞有其事的制作“离婚证”,除了小孩子心情转变比较快,遇到问题不易坚持之外,应该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这也是一种模仿行为,据民政局统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内地的离婚率直线上升,从 1979 的 4%快速增长为 2003 年的 15%以上。 其中北京 2003 年登记结婚数是 9 万对,离婚 4 万对,已经超过40%。 孩子从父母或叔叔阿姨口中不断听到和看到夫妻频繁吵架,甚至离婚的事实,耳濡目染,便以为离婚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没什么大不了。 潜移默化中让孩子从心里没有对离婚的排斥,而是把它当做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方法,才会在制作“结婚证”仅仅一周之后就让“离婚证”诞生了。 在全国乃至全球离婚率不断攀升的大环境下,家长也不能改变这个事实,但是完全可以做到让孩子们听到的少一点,看到的少一点。 父母在孩子面前应该尽量少谈及亲戚邻里夫妻间离婚的事,尽量避免孩子之间看到夫妻吵架的场景,同时多抽出时间陪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爱,让孩子感觉这个社会充满了爱与包容,而不是争吵,逃避和意气用事。 就算世界不美好,在孩子面前,家长没有必要把全部都展示给他们。 (中青网教育频道编辑 张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