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物理导体的电阻内容摘要:

未露出时为 0)+ mm 可动刻度上对齐的格数 (估数 ). ②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A .用直尺测量金属丝的长度 l . B .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的直径,在不同位置,测量三次,取平均值,并算出金属丝的横截面积 S. C .把金属丝接入电路中,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测得三组 U 、 I 数 据,分别求出每组数据所对应的电阻值 RR R3,取平均值 R =R1+ R2+ R33作为金属丝的电阻. D .用公式 ρ =RSl求得该金属丝的电阻率. • (4)注意事项 • ① 为了方便 , 应在金属导线连入电路前测导线直径 , 为了准确 , 应测量拉直悬空的连入电路的导线的有效长度 , 且各测量三次 , 取平均值 . • ② 测量电路应选用电流表外接法 , 且测电阻时 , 电流不宜过大 , 通电时间不宜太长 . • ③ 为准确求出 R的平均值 , 应多测几组 U、 I数值 , 然后采用 U- I图象法求出电阻 . • 在 “ 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 的实验中 , 被测金属丝的电阻大约为 6 出金属丝的长度 l;接着用螺旋测微器测量金属丝直径 d, 再用伏安法测出金属丝两端的电压 U和通过金属丝的电流 I, 计算出它的电阻 , 最后根据电阻定律计算出该金属材料的电阻率 . • 在用伏安法测定金属丝的电阻时 , 除被测的电阻丝外 , 还有如下供选择的实验器材: • 直流电源 E:电动势约 V, 内阻很小; • 电流表 A1:量程 0~ A, 内阻为 Ω; • 电流表 A2:量程 0~ A, 内阻为 Ω; • 电压表 V1:量程 0~ 3 V, 内阻为 3 kΩ; • 电压表 V2:量程 0~ 15 V, 内阻为 15 kΩ; • 滑动变阻器 R1:最大阻值 10 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A; • 滑动变阻器 R2:最大阻值 20 Ω, 允许通过的最大电流为 A;开关 、 导线等 . • 要求有较高的测量精度 , 并能测得多组数据 . • (1)在可供选择的器材中 , 应该选用的电流表是 ________ , 应 选 用 的 电 压 表 是________, 应该选用的滑动变阻器是________. • (2)根据所选的器材 , 在如右图所示虚线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 • (3)写出用测得的物理量表示的计算电阻率的表达式 (用字母表示 ): ρ= ________. • 解析: (1)由实验器材中知电源电动势约为 V,实验用的金属丝电阻一般较小,干路中的最大电流大约只有零点几安,故电流表选 A1,电压表选 V1,滑动变阻器 R1的最大电流 A太小,影响测量的范围,所以滑动变阻器选 R2. • (2)待测电阻较小,电流表采用外接法,电路图如图所示: ( 3) 由 R =UI及 R = ρlS,又 S = πd22=π d24得 ρ =RSl=UIπ d24l =U π d24 Il. 答案: ( 1) A 1 V 1 R 2 ( 2) 见解析 ( 3) U π d24 Il 1. 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的导体,当按图示的 I 1 和 I 2 方向分别通入电流时,在公式 R = ρlS中 l 、 S 的取值一样吗。 分别为多少。 提示: 不一样.公式 R = ρlS中, l 为导体的长度即沿电流方向导体的长度. S 为导体的横截面积,即为垂直电流方向的横截面积.当沿 I 1 方向通入电流时, l = a , S = bc ;当沿 I 2 方向通入电流时, l = c , S = ab . • 2. 导体电阻的微观解释。 • 提示: 导体内除了有大量能自由移动的电子外 , 还有不能自由移动的其他粒子 ,当导体建立起电场后 , 自由电子在静电力的作用下发生定向移动 , 形成电流 , 例如金属导体 , 其电流是由于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的 . 按理说 , 这些自由移动的电子应做加速运动 , 速度越来越快 , 但是自由电子在移动过程中 , 不可避免的要与金属正离子发生碰撞 , 这一碰撞使电子的定向移动速率减慢 , 而使金属正离子的热振动加剧 , 从而使电势能转化为内能 (即所谓的电流的热效应 ), 这种碰撞阻碍了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 , 电阻就是表示这种阻碍作用的物理量 . • 3. 螺旋测微器的读数原理。 • 提示: 固定刻度上的最小刻度为 mm;可动刻度每旋转一圈前进 (或后退 ) mm.在可动刻度的一周上平均刻有 50条刻线 ,所以相邻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