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政治经济学常识内容摘要:

的 质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 ,说明的是 使用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 ( 2)商品的 价格 从根本上讲 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的,而不是使用价值决定的。 • ( 3)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对同一种商品而言,质量好的商品往往包含的价值量也较多,因此其售价也较高。 • 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家物价上涨,经济衰退,导致了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到 2020年,美伊战争断断续续进行了四年,四年来,国际油价也出现了较长持久而强劲的攀升。 不断创下历史新高,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加快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 • 运用所学经济学常识,说明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如何体现价值规律作用的。 答案 • ( 1) 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是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当一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高于价值;反之,价格下跌。 • ( 2)伊拉克战争及其以后的国际石油价格一路攀升,正是价值规律发生作用的必然结果,自第三次石油危机以来,石油输出国组织 —欧佩克( OPEC)一直限制其成员国的石油产量,而全球范围内的石油需求不断上升。 使之出现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但是从价值规律的作用看,石油价格必然会落到一定的平衡点。 因为 OPEC成员国及非 OPEC成员国,看到油价上涨时,必然会增加产量以获得更多的利润,从而使供求达到新的平衡。 第三框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 一、剩余价值的生产 •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获得剩余价值。 • ( 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 雇佣工人的一个工作日,劳动时间分成两部分: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雇佣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等于劳动自身的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劳动所创造的价值和劳动自身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前者总是大于后者,其差额就是剩余价值。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动机和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 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一个价值增值过程。 •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的价值增值过程。 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 资本家在劳动力市场上按照价值购买工人的劳动力商品。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它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是两个不同的量。 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它能够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即能够创造剩余价值。 • 从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角度来考察,属于价值的来源就一目了然了。 当资本家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后,就进入了生产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具体劳动使已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保存下来,并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这部分价值在量上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称为 不变资本 C)。 至于购买劳动力所支付的那部分资本价值,是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 的,因为它以由工人用来购买生活资料供自己及家属消费掉了(称为 可变资本 V)。 但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也消耗了自己的体力和脑力,这部分抽象劳动又为资本家再生产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如果工人的劳动时间正好等于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那就是一个价值形成过程,没有剩余价值的产生。 但是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是决不会善罢甘休的, 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目的就是要榨取剩余价值。 为了得到剩余价值,资本家会把个人的工作日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之上,使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超过劳动力的价值。 超过的那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只不过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相称过程。 这个一定点,就是工人用于再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可见, 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雇佣工人创造的新价值中超过劳动力价值以上而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着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 ( 2)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自身价值以上的那部分价值。 • ① 什么是劳动力 • 劳动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称。 • ②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 第一,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有权支配自己的劳动力;第二,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没有其他生活资料来源。 •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由于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它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以维持劳动者的生存为前提;劳动者要生存就必须消费一定数量的生活资料。 因此, 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以还原为生产这些生活资料所必须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这样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就 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二是劳动者养活家属子女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三是劳动者接受必要的教育和训练所需要的费用。 • 总之,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由于劳动者对生活资料的需要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因此, 其构成和范围不仅取决于劳动者的生理需要,而且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取决于该国的风俗习惯和社会道德等。 所以,在劳动力的价值决定上,还包含着历史和道德的因素, 这是劳动力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③ 劳动力商品 同其他商品一样, 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 一般商品在被使用或消费时,随着使用价值的消失,它的价值也随之消失或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不会创造出新价值。 劳动力商品则不同,对劳动力商品的使用或消费就是劳动,它不仅能创造新价值( v+m),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超出的那一部分价值就是剩余价值( m)。 资本家组织生产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 • 新商品价值 =c+v+m ④ 劳动力商品的最主要特点,表现在它的使用价值上。 •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总是 把劳动和劳动力混为一谈,认为工人出卖的是劳动而不是劳动力,工人的劳动全部得到了补偿。 他们无法解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马克思第一次指出劳动力 (v)和劳动 (v+m)是两个不同的经济范畴。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科学地揭示了 劳动力商品所 具有 的 特殊的使用价值 ,科学地解决了资产阶级经济学所解决不了的问题,为科学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奠定了基础。 ⑤ 评价: ( 3)如何理解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无法解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 • 价值规律客观上要求实行等价交换原则,这样就不应该存在剥削。 但在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条件下,是存在剥削的。 表面上看是等价交换,其实交换是不等价的,是含剥削的。 • 马克思以前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无法解决价值规律与劳动和资本的交换规律之间的矛盾, 关键核心点在于他们混淆了劳动和劳动力这两个经济范畴。 马克思科学地指出: 工人出卖给资本家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 劳动力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 (劳动 —— v﹢ m 劳动力 —— v) ( 4)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 ①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 通过延长工作日的长度来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 ②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由于 科技进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的方法。 ( 4) 资本家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有两种: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二、剩余价值的实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