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实用类文章阅读阅读指导内容摘要:

思想文化趋于统一。 在这一时期伴随着董仲舒对儒学的推崇及对 ‚ 中和之 美 ‛ 的强调,客观论美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强调美学与艺 术的伦理教化和认知功能成为这一时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 特征。 这时期的思想家们在继承了儒家美学关于尽善尽美 说的前提下,进一步认为美就是善的内容的外在表现形 式,华丽的形式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否则它们 将没有存在的必要。 文与质的关系也是两汉时期客观论美 学主要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董仲舒的学说最具代 表性。 他讲: ‚ 志为质,物为文。 文著于质,质不居文, 文安施质。 质文两备,然后其礼成。 ‛ 然而当文质两者发 生偏离时,他又讲: ‚ 文质偏行,不得有我尔之名,俱不 能备而偏行之,宁有质而无文。 ‛ 这一儒家美学在新的历 史条件下的发展也同样适用于艺术创造与欣赏。 在艺术创 造和欣赏中,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审美倾向,并突 出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如山东嘉祥武氏 祠中的画像石刻,有历史中的名人如伏羲、女娲、老子、 孔子等人;有表现忠勇的人物故事,像 ‚ 孔子见老子 ‛ ‚ 蔺相如完璧归赵 ‛ 等;还有表现人伦孝亲,贞节义 烈的妇女形象等。 如果说这些画像石刻还是以形象的方式 表达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的话,那么, 《 毛诗序 》 则从理 论上规定了艺术的社会作用,强调了诗歌的伦理教化功能。 ‚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 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 这样,两汉时 期的客观论美学就以其狭隘的功利性消解了艺术本身的审 美特性。 客观论美学尽管在王充那里得到了匡正,但由于 王充以史学的真实代替了艺术的真实,用历史价值代替了 艺术的审美价值,这不仅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艺术本身的审 美特质问题,反而远离了真理。 总之,两汉时期,在古典美与古典和谐美的艺术框架 中,美学理论和艺术实践偏重于强调客体、社会、再现、 写实、理智以及艺术的社会政治作用,从总体上透出客观 论美学的特征。 (选自 《 首都师大学报 》 1998年第 3期) “客观论美学”观点的一项是 ( ) 期美学与艺术的主要特征。 ,华丽的形式 必须为内容服务,文必须载道。 ,主张“文质两备”和“宁有质 而无文”的观点。 解析 本项表达没有错误,但不是在表述客观论美学的观 点,而是在介绍其特点。 A “狭隘的功利性”的 一项是 ( )。 ,突出了再现、写实、理智等 审美倾向,强调艺术的伦理教化作用和认知功能。 ,强调了诗歌的 伦理教化功能。 ,用历史价值代替 了艺术的审美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