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会计论文-我国汽车工业的成本管理创新战略内容摘要:

海大众公司和一汽大众公司的轿车生产能力利用率较高,为 73%;上海通用、长安奥拓、东风神龙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 30%左右。 生产能力利用率的严重不饱满,直接导致车均固定成本居高不下。 同时,由于我国汽车企业实际生产量未能达到规模经济,也导致汽车价位过高,从而抑制了市场的需求,使我国汽车工业形成了 “ 需求不足 → 市场容量小 → 企业规模小 → 不经济、成本高 → 价位高 → 需求不足 ” 的恶性循环。 汽车工业是规模经济显著行业,对生产成本影响最大的是生产批量,若产量达到设计年生产纲领,产品价格下调是必然的趋势。 目前,我国轿车市场的需求量只有 60— 70 万辆。 盲目要求我国汽车生产企业达到年 产轿车 100 万辆的规模,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市场的需求制约了我国汽车企业的发展。 英国马克西和西尔伯斯通过对汽车生产线长期平均成本所做的分析结果表明: 1 条汽车生产线的最小、最佳规模是年产 6 万 — 10 万辆。 因此,我国汽车企业应从实际出发,先使单条汽车生产线达到最小最佳规模(年产 6 万 — 10 万辆)后,再通过组建同等经济规模的生产线,扩大生产量来达到生产线经济规模。 其后,在需求增长和扩大出口的情况下,达到年产 100 万辆的企业经济规模。 、企业管理技术落后 我国的管理技术落后首先表现在我国企业 本身的管理基础较弱,多数企业是由国有企业通过重组、参股或控股方式发展起来的,管理层大多来自计划经济结构的国有企业,较大部分缺少现代企业管理素质。 地方政府过多的行政干预,也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企业独立自主的管理能力的发挥。 我国汽车企业面对的市场,被人为地分割为本地市场和外地市场,各地政府均对本地的汽车企业进行保护,对外地汽车进入本地市场设定了各种各样的壁垒。 这不但导致汽车企业进入外地市场时要付出高额成本,同时也抑制了当地汽车企业提高自身管理创新能力的主动性。 、机遇 我国汽车工业《 “ 十 五 ” 规划》提出,要 “ 加大汽车工业战略重组力度,以一汽、东风、上汽集团为基础,培养 2— 3 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 ” 以此为契机,可改变我国汽车工业各自为战、缺乏宏观调控,以企业和地方的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的现状,拉开中国汽车工业大重组的序幕,使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我国汽车工业《 “ 十五 ” 规划》中还提出了 “ 在 5 年内重点发展排量,售价 8 万元左右,百公里油耗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经济轿车 ” 的宏伟目标。 我国汽车工业企业现已具备研制低价位经济轿车的能力,因此,对国内汽车企业来说,这是一个巨大的市场 机遇。 引进先进的管理技术,实现成本管理方法创新 、变革成本管理思想实施成本战略 成本战略有别于传统的成本降低方式。 它是紧盯市场目标,以成本为竞争中心,通过使用独特的技术、借助有利的原材料购进渠道及利用规模经济的特性来进行操作,从而达到在同业中成本最低,以低于同业竞争对手的售价来获得大量的市场份额的战略。 建立低成本地位,使企业在确定行业产品的最低价格上具有决定权或成为降低成本的主导者,则有更多的机会获得超额的利润。 成本战略要通过市场调查,确定消费者需要的产品特性, 进而设立该产品的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预先限定产品成本的最高限额,规定制造过程中实际消耗的成本不准超过这一限额,然后要求设计、工程、外购材料等部门通力合作达到目标成本。 成本战略要求只有在最后工序达到成本降低额的目标后,才能进入实际制造阶段,否则仍要通过多重循环挤压成本,以使实际成本达到目标成本的目标。 成本战略将改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