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最新版内容摘要:

不能正常进行的; (六)被判处拘役 、有期徒刑、缓刑以及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收监执行,或者被劳动教养的;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一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可以解除聘用合同,但是应当提前 30 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受聘人员: BR p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单位安排的其他工作的; (二)受聘人员年度考核或者聘期考核不合格,又不同意单位调整其工作岗位的;或者虽同意调整工作岗位,但到新岗位后考核仍不合格的; (三)聘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聘用合同无法履行,经 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聘用合同达成一致的。 聘用单位解除合同未按规定提前 30 日通知受聘人员的,自发出通知之日起 30日内,聘用单位应当对受聘人员承担聘用合同定的义务。 第三十二条 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解除聘用合同: (一)受聘人员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二)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内的; (三)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 1 至 4 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四)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五)受聘人员正在接受纪律审查尚未作出 结论的; (六)属于国家规定不得解除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三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受聘人员可以随时解除聘用合同,并书面通知聘用单位: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考入普通高等院校的; (三)被录用或者选调为公务员的; (四)依法服兵役的; (五)聘用单位未按照聘用合同约定支付工资报酬、提供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的; (六)聘用单位以暴力、威胁或者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手段强迫工作的。 第三十四条 受聘人员提出解除聘用合同未能与单位协商一致,又不属于本办法第三十三规定情形的,受聘人员应当继续履行聘用合同; 6 个 月后再次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仍未能与单位协商一致的,可以单方面解除合同。 法律、法规和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聘用单位应当自受聘人员正式书面提出解除聘用合同之日起 30 日内予以答复;未予答复的,视为同意解除聘用合同。 第三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合同终止: (一)聘用合同期满的; (二)当事人约定的聘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的; (三)乙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退休或退职的; (四)乙方死亡或者被人民法院宣告死亡的; (五)甲方被依法注销、撤销或者解散的。 聘用合同当事人实际不履行聘用合同满 3 个月,又不属于本办法第二 十七条规定的终止情形的,聘用合同可以终止。 聘用合同终止后,聘用单位应当为受聘人员开具《终止聘用合同证明书》,并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六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聘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受聘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聘用单位不得终止聘用合同: (一)因工负伤,治疗终结后经劳动能力鉴定机构鉴定为1 至 4 级丧失劳动能力的; (二)患职业病以及现有医疗条件下难以治愈的严重疾病或者精神病的; (三)属于国家规定不得终止聘用合同的其他情形的。 第三十七条 聘用合同期满或者当事人约定的聘用合同终止条件出现,受聘人员有下列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篇三《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办法》 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县政府及其行政事业单位合同签订行为,减少因合同签订、履行不当造成的损失,有效维护政府及部门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山东省行政程序规定》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县实际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县行政事业单位履行职责、提供公共服务或从事民事法律行为时,与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经协商一致,订立合同、协议及其他合意性法律文书(以下统称合同),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行政事业单位,是指县政府及其所属行政机关、事业单位 、派出机构、直属机构、开发区管委会和各乡镇人民政府。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行政事业单位合同,主要包括下列类型 : (一)国有土地、滩涂、水域、森林、荒山、矿山等自然资源的租赁、发包、承包、出让合同; (二)国有资产的建设、养护、出租、承包、买卖合同; (三)行政征收、征用、委托合同; (四)政府采购合同。 (五)政府特许经营合同; (六)政策信贷合同; (七)行政事业单位委托的科研、咨询合同; (八)行政事业单位签订的招商引资合同; (九)行政事业单位借款合同; (十)计划生育管理合同; (十一)行政事业单位签 订的其他合同。 第四条 政府及政府部门的法制机构具体负责本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 政府各部门应协助政府法制机构做好政府合同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签订合同的,应当明确承办部门和承办人具体负责合同的谈判、起草、履行等事宜。 在以县政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中,承办部门是指具体负责合同前期工作的有关部门;在以县政府部门作为一方当事人的合同中,承办部门是指县政府部门的办事机构。 第六条 合同承办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负责合同项目的调研、评估、提供初步意见; (二)审查合同相对方的主体资格、资信、履约能力; (三)负责订立合同的协商与谈判,合同文本的拟定与修改; (四)将合同文本等资料报本部门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五)县政府或县政府授权或委托签订的合同应当及时报送县政府法制机构审查; (六)根据法制机构要求提供相关材料,配合法制机构对合同进行监督、检查; (七)负责合同履行,对合同履行过程中发生的纠纷和发现的问题进行调查处理; (八)负责合同纠纷的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等活动; (九)保管合同文本及与履行、变更、解除合同有关的文件资料,并负责按规定整理、移交。 第七条 行政事业单位订立合同,应当遵循合法 、公平、诚实信用、权利义务相一致的原则。 第八条 行政事业单位订立合同一般应按下列程序进行: (一)市场调查。 凡需要订立合同的项目,应当进行市场调查,形成书面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根据合同标的物的市场状况和合同内容的具体要求,提出要约邀请或要约事项,报送单位负责人审定并签署意见。 (二)资信调查。 对潜在的签约对象,应当对其注册登记情况、股权结构、经营业绩、管理水平、财务状况、行业声誉、以往信用情况等进行调查研究,形成书面资信调查报告报送单位负责人审查。 (三)谈判。 合同标的额巨大或法律关系复杂的合同,应由单位 负责人和具有相应技术、经济和法律知识的人员组成谈判小组或招标小组。 (四)拟定合同文本。 应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合同内容的具体要求,做到标的明确、内容齐全、条款完备、责任明确、用语规范严密。 国家和省市政府有关部门已印制格式合同的,按格式合同要求确定合同内容。 (五)合法性审查。 合同在正式签约前,应当交由单位法制机构或者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未经合法性审查或者审查不合格的,不得签订合同。 第九条 县政府重点工程项目或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并且合同标的额 500 万元以上的项目,应在合同签订前报送县 政府法制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查。 以县政府或以县政府办公室名义签订合同,由县政府法制机构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合法性审查。 第十条 合法性审查采用书面审查方式,送审单位对送审材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送审单位应当提交以下材料:合同当事人身份证明。 合同当事人资信证明。 合同文本以及相关法律文书。 第十一条 需要办理合同所涉及事项的审批、合同登记、备案或者需要办理合同公证等法律事务的,依法或者依合同约定办理。 第十二条 合同一般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合同主体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 (二)合同标的或者项目的详细内容; ( 三)合同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四)履行期限、地点和方式; (五)违约责任及赔偿损失的计算方法; (六)合同变更、解除及终止的条件; (七)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八)生效条件、订立日期。 第十三条 行政事业单位在订立合同时,禁止有下列行为: (一)以欺诈、胁迫、恶意串通等非法手段订立合同的。 (二)超越行政事业单位职权范围作出承诺或义务性规定的。 (三)利用合同低价折股或者无偿、低价转让国有资产的。 (四)利用合同违法发包、分包、转包,牟取非法利益的。 (五)利用合同垄断经营、限制竞争,破坏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的。 (六)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规定,直接或间接以行政机关名义为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提供担保的。 (七)其他违反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利用合同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 第十四条 行政机关订立合同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一)对合同当事人的资产、资质、信用、履约能力等情况进行全面了解; (二)选择合同争议解决方式时,优先选择临沂仲裁委员会进行仲裁,涉外合同应当优先约定适用我国的法律和仲裁规则; (三)合同履行的期限应当明确,并设立合同变更和终止条款,如:遇到国家政策、法律变化,本地规划调整、本地重大 市政工程项目建设等,难以履约的,合同无条件变更或终止; (四)涉及国有资产出租的,合同期限不高于五年; (五)涉及国家秘密和商业秘密的,应当做好保密工作。 第十五条 行政事业单位法制机构应当从以下方面对合同进行法制审核: (一)合同主体的资格、资质及履约能力; (二)合同内容的合法性、合理性; (三)合同文本的规范性; 事业单位合同管理制度篇四《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 昨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 2020 年第一季度新闻发布会,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表示,今年将加强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工作,同时完善基层公 务员的录用制度,适当降低艰苦边远地区准入门槛。 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岗位管理制度 李忠表示,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今年第一季度主要规范和落实了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制度,惩治预防事业单位“近亲繁殖”问题,研究完善了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一级岗位设置实施方案和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 据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