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年五个著名企业风险管理案例内容摘要:

事件爆发后,一汽丰田曾于 5 月 17 日发布声明称, “REIZ锐志是在发动机装配过程中由于装配工艺问题,导致部分车辆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机油渗出问题。 原因是油底壳的黏着剂涂抹面上,粘到了不纯净物,从而导致黏着性能降低。 ” ▲5 月 23 日,天津车主李宏宇因发动机维修后出现二次渗漏,将一汽丰田经销商天津华苑丰田告上法庭,同时汽车生产厂天津一汽丰田作为第二被告负连带责任。 锐志车主与天津一汽正式对簿公堂。 ▲6 月 29 日,一汽丰田汽车销售公司(以下简称 “ 一汽丰田 ” )在京宣布,从 7月 17 日起,对锐志、皇冠开展免费入厂检修活动,并将这些车辆发动机渗油项目的保修期延长一倍。 同时,一汽丰田还通过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就渗油问题向用户致歉。 案例点评 从早 年的三菱事件到丰田 “ 霸道 ” 的广告风波,从雅阁的 “ 婚礼门 ” 到锐志的 “ 漏油门 ”。 层出不穷的汽车产品安全事件和众多消费者积怨已久的 “ 仇日 ” 情绪交织在一起,令日系品牌汽车在国内正经受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 “ 漏油门 ” 事件虽然不算致命的质量事件,但却是考验丰田在华合资公司诚信与责任的试金石。 比起以往汽车产品质量纠纷,一汽丰田对待消费者的态度明显少了几分强硬和对抗,最终与将之告上法庭的用户和解并向消费者致歉和做出让步。 但我们同样看到,处理这样一件逐步升级的产品危机事件丰田竟用了近半年时间,其效率之低下,与作为世界 第二大汽车公司的形象相去甚远。 在事件的发展中,一汽丰田的行动始终慢半拍,我们几乎看不到厂家有什么积极主动的应对措施,反应异常缓慢、处理程序拖沓,最终造成了一汽丰田造成骑虎难下的被动局面。 整个 “ 锐志漏油事件 ” 中,一汽丰田最起码错过了三个解决危机的有利时机,让我们按危机事件的发展顺序为主线来具体分析: 第一阶段:反应迟钝,丧失主动。 早在 2020年下半年,很多锐志新车用户在提车不到两个月便发现发动机漏油的现象,一些皇冠的用户也开始出现类似问题,紧接着这一问题开始在网上传播,但并未引起一汽丰田的重视。 今年年初,各大网站都在热议 “ 锐志漏油事件 ” ,一些媒体也开始关注此事,但一汽丰田仍未采取任何实质性行动。 没能够在危机产生的初期对事件给予高度重视,及时与消费者沟通并采取有效措施,使得一汽丰田错过了解决危机的最佳时机,也丧失了危机公关的主动权。 第二阶段:避重就轻,事态升级。 至 2020年第一季度,锐志轿车在国内已经出现了普遍的发动机漏油现象,根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推断,全国估计有超过 60%的锐志存在 “ 发动机漏油 ” 隐患,问题车辆数量已经过万。 在这一形势面前, 3月 14日一汽丰田首次低调表态:因部分发动 机油底壳装配不良,锐志发动机出现少量渗油的问题,但该问题不涉及车辆的行驶安全。 生产厂已于今年 2月作出改善,自此再未接到过任何渗漏油的报告。 厂家的这一说法遭到了众多消费者的质疑和不满。 许多用户认为,已发现的问题是油底壳和正时链盒渗油,而一汽丰田方面只表示有油底壳渗油现象,而对正时链盒渗油避而不谈,有避重就轻之嫌。 而即便是油底壳渗油,也存在安全隐患。 许多锐志、皇冠用户组成维权联盟,并要求厂家对问题车辆进行召回,车主和一汽丰田之间围绕 “ 锐志漏油 ” 的战争进一步升级。 这一阶段的一汽丰田,对危机事件的 发展态势估计严重不足,也没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已经造成的事实。 大事化小、息事宁人的侥幸态度使其再度错失解决事件的良机。 第三阶段:拒不召回,矛盾激化。 针对消费者日益强烈的要求 “ 召回 ” 的呼声,一汽丰田于 5月 17日再次声明,除了象征性的向消费者表示歉意外,声明再次表示:锐志漏油的原因是油底壳的黏着剂涂抹面上,粘到了不纯净物,从而导致黏着性能降低,不过这属于装配工艺的问题,可通过经销商的修理解决,与设计无关,也不涉及车辆的行驶安全,因而一汽丰田不会采取召回的方式。 这一姿态可谓是一汽丰田处理危机事件的一个 昏招,一份拒不召回的声明不仅使厂家与车主的矛盾进一步激化,更引来行业专家、各大媒体的猛烈抨击。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公司首席分析师贾新光则对媒体明确表示,没有安全隐患和没有设计缺陷不能成为汽车企业不召回问题车的理由,问题汽车召回的前提是汽车企业承认汽车在制造和设计中存在缺陷。 5月 23日,天津的锐志车主李宏宇在饱受 “ 渗漏 ” 困扰后,最终一纸诉状将经销商和一汽丰田告上法院,事态进入白热化阶段。 选择和消费者进行 “ 对抗性游戏 ” ,是一汽丰田的又一危机公关败笔。 这一次,一篇缺诚意、充斥大量专业词语的正式声明,再度表明了 厂家不愿 “ 低头认错 ” 的态度。 消费者们对一汽丰田 “ 只道歉而不召回 ” 的做法仍然普遍不满。 第四阶段:和解补偿,惨淡收场。 消费者的强烈不满,媒体的穷追猛打,最多只是给丰田的品牌形象带来一定影响。 但锐志轿车在市场上的表现,却最具有杀伤力。 销售数据显示,与 2020年上市之初的热销相比,锐志销量出现大量下滑。 4月份锐志的单月销量下滑到 4000辆以下,和去年最高近 7000辆月销量相距甚远; 5月份锐志轿车的销量比 4月份又下降了34%。 面对强大的市场压力和几乎无法收拾的局面,一汽丰田最终选择了让步。 一汽丰田组织专 门人员和天津车主李宏宇进行沟通,最终达成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协议。 并在 6月 29日宣布其补偿方案:从 7月 17日起,对锐志、皇冠开展免费入厂检修活动,并将这些车辆发动机渗油项目的保修期从现在的 2年或 5万公里延长至 4年或 10万公里。 同时,一汽丰田还通过浙江省消费者协会,就渗油问题再度向用户致歉。 至此,持续近半年的 “ 锐志漏油事件 ” 告一段落。 案例反思 反思近年来的汽车产品危机事件,国内各厂家的危机应对模式如出一辙。 首先,消费者发现车辆隐患及问题。 紧接着,媒体曝光、公众目光聚集、有关部门介入,事态开始 扩大。 第三阶段,汽车生产厂家陷入两难境地,承认错误怕影响其多年建立起来的品牌美誉度;不承认错误又无法解决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汽车厂商的思维方式往往是首先通过各类公关手段 “ 搞定 ” 媒体、相关机构及业内专家,而不是解决车主提出的问题。 因此,几乎每一次消费者与厂商的纠纷到最后都演变成为汽车厂家与媒体、政府的 “ 危机公关 ” ,由于没有“ 三保 ” 等法律的支持,汽车厂家 “ 危机公关 ” 后,处于弱势的消费者很难得不到令人满意的解决方案。 但情况毕竟不同了,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和信息技术、各论坛车主俱乐部规模和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消费者维权和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汽车产品 “ 三保 ” 等相关法规的即将出台,都向汽车厂商们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一切危机事件应对,都应该回归到最基本的尊重公众、保护消费者利益的层面。 2020年 12月,一汽丰田也曾遭遇 “ 霸道广告辱华事件 ” ,激起了中国公众的民族义愤,但当时一汽丰田的反应速度奇快,通过撤换广告、高层道歉、媒体座谈等几招,及时化解了危机。 时隔两年多,一汽丰田用类似的手法却遭遇危机应对的滑铁卢。 所以,对任何一个汽车品牌,要想在中国实现长远的发展,它必须了解并尊重中国的消费者。 博士伦眼药水风波:虽有瑕疵,值得尊敬 —— 2020年上半年著名企业危机案例回顾系列之四 成立于 1853年的博士伦 (BauschLomb)是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