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重点摘要内容摘要:
(二)影响组织文化的因素 1 政治制度 2 经济制度 3 社会文化 4 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发展水平 5 行业技术经济特点 6 组织所在的地理位置 7 组织基本员工的特点 8 组织的历史传统 第四章 领导 一 领导及领导者的含义 所谓领导,就是引导和影响人们实现组织或群体的目标而做出努力与贡献的过程;而领导者就是实施这种行为的人。 二 领导的构成要素 (一)权力或影响力 (二)对人的理解和激励 (三) 营造组织气愤,建构组织文化 1 领导者的基础性权力 ( 1)法定权 ( 2)强制权 ( 3)奖励权 ( 4)专长权 ( 5)个人影响权 2 领导者用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1) 合法原则 ( 2)公正原则 ( 3)民主原则 ( 4)例外原则 三 领导艺术 领导艺术具有三个方面 的特征:创造性、应变性、综合性。 它和权术的区别在于:两者的目的不同。 两者的实施标准不同 两者的活动方式不同 两者的实际效果相同 四 领导者素质 (一)领导者素质的含义及特征 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先天禀赋的生理特征的基础上,经过后天的学习、教育和实践锻炼,逐渐形成的德智体各方面因素的综合评估。 1 领导者素质的综合性 2 领导者素质的时代性 3 领导者 素质的动态性 4 领导者素质的层次性 (二)管理史上有代表性的素质理论 (三)公共部门领导者应具备的素质 1 政治素质 2 业务素质 3 身体素质 4 心理素质 第二节 人性假设和领导理论 一 领导行为和领导风格理论 (一)领导风格四分图理论 结构维度和关怀维度 (二)管理风格理论 罗伯特 .布莱克和简 .缪顿 《管理风格》 (三)领导风格理论 1 专制型 2 民主型 3 自由放任型 (四) 领导风格的 连续统一体理论 1 领导者做出并宣布决策 2 领导者“推销”决策 3 领导 者提出计划并允许提出问题 4 领导者提出一个可以修改的临时性决策 5 领导者提出问题,征求建议,做出决策 6 领导者决定界限,让集体做出决策 7 领导者允许下属在规定的界限内行驶职权 二 领导权变理论 (一)菲德勒权变理论 1 三种情景因素 领导者和下属之间的关系 任务结构 职位权力 2 两种基本风格 关系取向和任务取向 3 三种情景因素根据各自程度不同组合成八种不同的类型 (二)赫塞和布兰查德的情景领导历六年 (三)途径 目标理论 罗伯特 .豪斯提出的此理论 1 支持型 2 参与型 3 指令型 4 成就型 (四)领导替代理论 是由史蒂文 .克尔和约翰 .杰迈尔两人提出的。 第三节 激励理论 一 激励的含义 激励是指针对人的各种需要而给予适当满足,从而激发、加强和维持人的行为并指引行为指向特定目标的一个过程。 1 需要 2 努力 3 组织的目标 二 人性假设理论 (一) X— Y 理论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于 1957 年《企业中的人性方面》提出 (二)从经济人到复杂人四种假设 1 “理性经济人“假设 2“社会人”假设 3 “自我实现人”假设 4 “复杂人”假设 三 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 1943年出版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可归纳为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 (二)双因素理论 又叫“激励 保健因素”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于 1959 年提出的。 (三)期望理论 维克多 .弗罗姆于 1964 年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书中首先提出了比较完备的期望理论。 即:激励力量( M) =效价( V) *期望值( E) (四) 公平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来的,主要侧重于研究报酬对个体工作的影响。 (五)强化理论 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他提出,人的行为可以通过一种外部刺激达到强化的目的,即人的行为会重复出现;反之,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到消失。 1 正强化 2 负强化 四 激励技巧 (一)了解人的真实需要,遇见和引导人的行为 1 一般人常有的基本需要和愿望 2 掌握人真实的需要 (二)激发人们积极性的管理技巧 1 成功的激励管理技巧 ( 1)创造条件,增加职工收入 ( 2)满足一个人发表创见的愿望 ( 3)满足一个人创造价值的愿望 ( 4)赋予一个人归属感 ( 5)满足一个人要求自由的愿望 ( 6)赏识人们的努力 ( 7)满足人们对获取新经验的欲望 ( 8)尊重人格 ( 9)参与控制 2 可考虑的奖励及表扬方法 (1) 薪酬 与奖励 ( 2)增加责任 ( 3)对个人和群体实行适当灵活的优惠 ( 4)职务与地位的升迁 ( 5)衷心的嘉许与表扬 ( 6)社交活动 第四节 沟通 一 沟通的特点与功能 (一)沟通的基本意义 沟通是一个关于意义或信息的分享活动 沟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二)沟通的特点 语言 非语言 (三)沟通的主要功能 1 控制 2 激励 3 情绪表达 4 获取信息 二 沟通的过程与流向 (一)沟通的过程 是信息的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传递信息的过程。 (二)沟通的流向 1 横向沟通 2 纵向沟通 三 沟通网络 (一)正是沟通 1 链式沟通 2 环式沟通 3 Y 式沟通 4 轮式沟通 5 全通道式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 四 沟通障碍及其克服 (一)沟通 的障碍 1 个人因素 2 人际因素 3 结构因素 4 技术因素 (二)沟通障碍的克服 五 冲突与谈判 (一)冲突 1 冲突产生的原因 沟通差异 结构差异 个体差异 2 冲突的管理 谨慎地选择你想处理的冲突 仔细研究冲突双方的代表人物 深入了解冲突的根源 妥善选择处理办法 (二)有效谈判的实现 理性分析谈判的事件 了解谈判对手 抱着诚意开始谈 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第五章 控制 第一节 控制概述 一 控制的含义 (一)控 制的概念 它是根据既定的标准,检查和衡量管理工作是否按计划进行,若有偏差就查找分析原因,发出指令,并做出改进,以确保组织目标顺利实现的管理活动过程。 (二) 控制的必要性 1 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2 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3 管理失误的不可避免性 二 控制的基本条件、特点与功能 (一)控制的基本条件 1 制定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 2 建立专门履行控制职能的组织机构 3 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二)控制的特点 1 控制具有整体性 2 管理控制具有动态性 3 管理控制是作为人的控制并主要由人 来控制 4 管理控制是提高职工能力的重要手段 (三)控制的基本功能 1 监督功能 2 纠偏功能 3 协调能力 4 激励功能 三 控制的类型 (一)根据控制活动的性质,可以把控制分为预防性控制和更正性控制 1 预防性控制 2 更正性控制 (二)根据控制活动进程的阶段,可以将控制划分为预先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 1 预先控制 2 过程控制 3 事后控制 (三)根据控制信息的类型可以把管理控制划分为反馈控制和前馈控制 1 反馈控制 2 前馈控制 (四)根据控制的手段可以把控制划分为直接控 制和间接控制 1 直接控制 2 间接控制 四 有效控制的基本要求 (一)控制应该同计划与组织相适应 (二)控制应该突出重点,强调例外 (三)控制应该具有灵活性、及时性和适度性 (四)控制应该具有客观性、精确性和具体性 (五。重庆事业单位考试管理基础知识重点摘要
相关推荐
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 (二)二级重大危险源必须建立有效的监控措施,定期监测危险物品的状态,发 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每半年向省、 12 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 (三)三级、四级重大危险源应建立有效的监控措施,监测危险物品的状态,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每半年向市、县煤炭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重大危险源监控情况。
(三) 信用风险、操作风险全程管理等单项法律事务 为甲方的公司业务、微贷业务、资金业务、中间业务和涉外业务条线分别提供法律咨询、代理诉讼仲裁、合同审查、合规审查和风险提示;并为法务、法律事务、评审和项目评审等管理条线提供书面法律合规咨询意见。 对新产品、新业务、重大事件和合同等提前介入谈判,进行合规性审查和法律风险评估,拟定示范性合同。 根据甲方要求为甲方全面修订和完善内控及合规各项制度
— 表示发生 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 值 —— 表示人体暴露在这种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 C值 —— 表示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 其简化公式: D=LEC D 值 —— 表示危险等级划分。 ,采用半定量计值法,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 具体分值见下表达式 3: 表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L) 4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预料的 6 相当可能 3 可能
长效运行管理机制 万元,管道 万元,生物填料 万元,荷梗饲料加工厂 1万元。 申请市级项目资金 申请市级项目资金 30 万元。 (详见下表) 大足县农业面源污染综合防治项目市级项目资金投向 序号 建设内容 规格或标准 数量 单位 单价 金额 承建单位 1 秸秆还田 535 亩 350 187250 县农技站 2 频振式杀虫灯 每 农田安装 1盏 15 盏 200 3000 县农环站 3
线距道路中心线 10 米,建筑控制线距道路中心线不得小于 25 米,之间为防护绿带。 (四)临立交匝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相交公路中等级较高的标准划定。 (五)公路隧道的建筑控制线按照本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一款第五项执行。 在城市规划区内,相关规划控制标准严于上述规定的,从其规划。 因高边坡、地质条件等原因,公路用地距离建筑控制线小于10 米或者突入相邻用地建筑控制线的
计组组长应当责成审计人员及时纠正。 第五十六条 审计人员应当对审计日记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第五章 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第五十七条 对被审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以及对审计结论有重要影响的审计事项,审计人员应当在编写审计日记的基础上,编制审计工作底稿。 其他审计事项以审计日记记载审计事项的查证过程和结果。 第五十八条 审计工作底稿的要素包括: (一 )被审计单位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