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内容摘要:
谓管理,就是管理者为了达到预定的管理目标,运用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和教育的等管理手段和方法,对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和信息等管理对象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这一定义中包括了管理的所有基本要素,即管理者、 管理对象、管理手段和管理目标。 正确认识管理的内涵,有助于正确认识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 首先,我们不难理解,在原始社会,在人们单枪匹马地从事狩猎活动的时候,根本不需要管理。 而后来随着集体劳动的出现,人们为了进行相互的沟通和协调,才逐渐地出现了管理。 正如马克思所说,一个单独的小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而一个乐队就需要有一个指挥,以便协调大家的行动。 显然,管理在这里所发挥的作用首先就是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 管理活动的这一基本任务,在 20世纪 60 和 70年代我国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可以看得很清楚。 那时候,农业的土地和其 它生产资料均属于集体所有,农业生产活动以生产队为单位进行组织。 在每一次劳动开始之前即出工时,都要由生产队长派工,即给每一个社员安排活路或工作。 经过派工,劳动者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才能开始创造财富的劳动。 在那时,派工实际上就是一个生产队长作为管理者的基本任务。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就是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当然,我们决不否认管理活动具有两重属性。 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精辟地论述了管理活动的两重属性。 他从资本主义管理的现实出发,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具有的两重性,即“一方面是制造产品的 社会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价值的增值过程。 ”这实际也就是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的“劳动过程”和“剥削过程”,这是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过程。 马克思指出,“凡是直接生产过程具有社会结合过程的形态,而不是表现为独立生产者的孤立劳动的地方,都必然会产生监督劳动和指挥劳动。 不过,它具有二重性。 ” [1]这种二重性也就是说,管理活动一方面具有与合理组织社会生产力职能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具有与调整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管理的自然属性是说,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的组织社会生产力,故也称作管理的生产力 属性。 管理的这一性质是一切共同劳动所要求的,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的要求产生的,是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 所以,所有社会的管理活动都具有共同的自然属性。 正如马克思所说,“不论生产的社会形式如何,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始终是生产的因素。 但二者在彼此分离的情况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产因素。 凡需进行生产,就必须使它们结合起来。 ” [2]而这种能够使它们结合起来的力量,不是别的,正是管理。 管理对于诸生产因素的结合作用,最集中地体现了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关于这一点,马克思还进一步明确指出,“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或共 同劳动,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以协调个人的活动,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动 —— 不同于这一总体的独立器官的运动 —— 所产生的各种一般的职能,一个单独的提琴手是自己指挥自己,一个乐队就需要一个指挥。 ” [3]他还说 ,“凡是有许多个人进行协作的劳动,过程的联系和统一都必然地要表现在一个指挥的意志上,表现在各种与局部劳动无关而与工场全部活动有关的职能上,就像一个乐队要有一个指挥一样。 这是一种生产劳动,是每一种结合的生产方式中必须进行的劳动。 ” [4]马克思的论断在这里清楚地表明了四点:( 1)管理的必要性是由社会化大生产决定的; ( 2)管理的目的或任务首先是协调相互联系和统一的生产过程;( 3)管理是一种生产劳动,是任何生产过程都必不可少的;( 4)管理具有两重性,但首先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其次才是它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是说,管理必然要履行监督劳动的职能,它反映生产资料占有者的意志,受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影响和制约,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服务。 也就是说,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条件下进行的,都必然地要体现一定社会生产关系的特定要求,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服务,从而实现其调节和维护社会生产关系的职能。 所以,管理的社会属性 也叫做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 管理的社会属性既是生产关系的体现,又反映和维护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其性质取决于不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社会制度的性质。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条件下,谁来监督、监督的目的和方式都会不同,因而也必然使管理活动具有不同的性质。 管理两重性之间的关系实际上也就是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 毫无疑问,生产力是最基本的、最活跃的因素,而生产关系只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保证作用。 由此,我们不难得出结论,管理的基本属性是它的生产力属性,即合理组织和配置生产力,这实际也就是管理活动的基本任务,不论是在宏观管理还 是在微观管理中,都是如此。 我们知道,生产力主要由三方面的要素构成,即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 其中,劳动资料也叫生产手段,包括生产工具、机器设备、房屋建筑物等,其作用是将人类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 劳动对象是人类劳动加工的对象,其最终目的是要生产出有用产品。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合称生产资料。 人类要获得有用产品,要形成现实的生产力,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必须按照一定的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仅仅只有某一个方面的积极性是不够的。 而且,按照现代管理原理的要求,不仅要使三个方面相结合,而且必须是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才能获 得高效运转,才能获得较高的劳动生产率。 这一点,在过去农业集体化经营时期表现得非常清楚。 由于劳动者每一次出工前必须经过生产队长派工,才能实现与生产资料的结合,因此,很显然,如果队长能出于公心,能端平一碗水,派工合理,能用人所长,毫无疑问劳动效率就高。 反之,如果生产队长在派工中徇私舞弊,公报私仇,不能合理派工,把脏活儿累活儿统统派给对自己有成见的人,而把轻松活儿都留给亲朋好友,这样导致的结果必然是消极怠工,或者偷懒磨洋工,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 在过去人民公社化时期,许多农业生产队搞不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因 为没有一个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当家人,无法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合理配置。 其实,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我们经常说“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这里所说的效益所指的实际上就是资源的组合效益。 按照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现代管理过程中,必须合理用人,必须把具有不同能量等级的人放在相应的岗位上,才能充分地发挥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实现管理系统的高效运转。 如果一个人可以跳起 100 斤的重担,你却偏偏让他只挑 50斤,显然是资源的浪费;相反,如果一个人只能跳起 50 斤的担子,你却一定要让他挑 100斤,则必然将发生两种情况:一 是此人可能会硬充好汉,勉为其难地挑担而行,其结果必然是低效率的;二是此人可能比较明智,并不愿意跟自己过不去,他在望担兴叹的同时,则贻误了完成任务的大好时机,给事业带来了很大损失。 很显然,要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匹配,必须实现能级与岗位的动态管理。 所以,现代管理的能级原理实际上乃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原理。 因为,一定的工作岗位必然是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一个特定组合,只是对于不同的人而言,生产资料的具体形式不同罢了。 此外,再从企业扩大再生产的方式来看,其基本途径不外乎两条,一是外延的扩大 再生产,二是内涵的扩大再生产。 其中,外延的扩大再生产,即主要依靠增加投资规模,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而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则主要依靠改变投入要素的比例和优化组合,来实现生产规模的扩大。 很显然,内涵的扩大再生产主要是通过管理措施和管理手段实现的。 通过改善要素组合可以实现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这实际上也正是管理中经常讲“管理出效益”、“向管理要效益”的客观依据。 2 管理过程中的物质运动及其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客观事物总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 物理学中的物质不灭定律以及能量转换和守恒定律,都有 力地支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的永恒性规律。 管理过程也是如此。 在任何管理过程中,不管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始终贯穿着两种性质不同的运动,一种是“物质流”,另一种是“信息流”。 物质流是指由劳动者所推动的生产资料包括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运动过程。 在人类的整个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对象经过输入过程与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相结合,在一个给定的系统中不断地进行着形态和性质的变化,直到最后变为多方面的产出,或者是实物产品,或者是劳务产品。 不论是整个社会的物质再生产过程,还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都离不开物质的运动。 信息流 则是指伴随着物质流产生的各种指令、计划、图纸、报表、传票、资料、报告、情报和文件等的传递、接收和处理。 物质流是管理活动过程中的主体流程,一切活动都必须从属于它的要求。 但是,要使得物质流的运动符合客观规律,从而能够创造出最佳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对之加以科学的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这个任务就由信息流来承担。 信息流反映着物质流的运动状态,并指挥和调节着物质流的运动过程。 管理的任务或者管理者的职责,就是通过信息流来控制物质流,从而提高物质资源以及推动物质资源运动的人力资源的使用效果。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得出结论,管理 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信息的传输、加工和处理过程,因而管理效率的高低,实际上也就归结为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效率。 现代管理的反馈原理认为,面对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管理是否有效,关键在于是否有灵敏、准确、有力的反馈,其中灵敏、准确、有力的程度,是一个管理制度和一个管理功能单位是否有充沛的生命力的标志。 反馈是控制论中的一个及其重要的概念。 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因而必然存在着反馈问题。 所谓反馈( Feedback) ,其原意就是反过来饲喂的意思,在控制论中就是指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其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 再输出发生影响,从而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 这个过程可以利用图 1 即管理的封闭回路加深理解。 输入 指令 输出 加工信息 原始信息 图 1 管理的封闭回路 运用反馈原理搞好管理,就是要努力做到使反馈信息灵敏、准确和有力。 要“灵敏”,就必须有敏锐的感受器,以便及时发现与客观实际之间的矛盾 和变化的信息。 要“准确”,就必须有高性能的分析系统,以过滤和加工感受器得来的各种信息,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要“有力”,就必须把经过分析后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指挥中心强有力的行动,以修正原来的管理工作使之更符合实际情况从而获得更大的效益。 由此可见,反馈包括三个必不可少的过程,即感受、分析和决断。 前两个过程在信息论中称作信息变换过程,后一个过程即决策过程。 利用反馈原理进行控制,一般可能会产生两种不同的效果,因而也常常会有两种不同的反馈类型,即正反馈和负反馈。 如果反馈使得系统的输入对 输出的影响增大,导致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加剧,则为正反馈。 如两个企业或两个小组之间的竞赛,两者你追我赶,你强我要比你更强,就属于正反馈。 一个演员的演出效果,与观众的反应之间常常有一种互动效应,观众的反应越好越强烈,演员的表演也就越出众;反之,观众的反应越差越是鼓倒掌,演员的表演就越是没劲儿,这也是一种正反馈。 正反馈是一种打破均衡和稳定的反馈,包括良性循环和恶性循环等等都是。 反过来,如果反馈使得输入对输出的影响减弱,导致系统偏离目标的运动收敛,则为负反馈。 负反馈是促使事物保持均衡和稳定的反馈。 比如对于空调设 备的控制,假如最适温度为一定,持续开机一段时间后(制冷),室温会下降过低,人体感到有些不适,这时可关闭空调机;之后,温度持续回升,超过一定限度后,人体又感觉到太热,于是又打开空调机。 这样,经过几番开机关机后,室内温度将保持在一定的适宜温度之内。 这是一个典型的负反馈的例子。 在现代管理中,大量需要的是要缩小和消灭系统运作与既定目标之间的差距,因而大量需要的是负反馈。 现代管理的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在现代管理中我们必须对信息和信息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现代管理过程中,信息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主要表现在: 一 、 信息是开展管理工作的基础 搞好管理要求必须做好管理的基础工作,不论是宏观管理还是微观管理,都是如此。 微观管理中的基础工作包括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计量工作、班组工作和人员培训工作等,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信息工作。 信息工作是指对数据、资料进行收集、传递、储存和处理的全部工作。 信息是企业进行生产经营决策和对生产过程进行控制的依据。 企业的信息主要来源于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原始记录、台帐、报表、统计分析、技术情报和档案文件等。 信息处理主要包括六个环节,即数据收集、信息加工、信息传递、信息储存、信息检索和 信息输出。 对信息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及时、全面。 二、 信息是进行管理决策的依据 科学的决策,必须以全面客观的信息资料为依据。 掌握信息和了解情况,是对决策者和领导人的起码要求,是决策者正确判断和决策的基本前提,是决策切实可行的根本保证。 如果决策人信息不灵,情况不明,或者反应迟钝,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就很难作出正确的决策,甚至贻误时机,造成损失。 市场上常常会看到许多产品,由于不注意来自用户方面的信息,因而形成积压,最后不得不廉价处理,导致生产经营亏损,经济效益下降,其原因就是因为对市场信息了解不够,或者 判断失误。 决策者只有充分掌握足够可靠的信息,对情况了如指掌,才能驾驭形势,运筹自如,适应环境,不适时机地作出成功的决策。 科学的决策,必须基于全面、客观、及时、正确、丰富的信息。 决策离开了信息也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管理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相关推荐
和事实论据。 理想与立志:。 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 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渡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差耻。 (奥斯特洛夫斯基) ,但紧要处却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柳青) ,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清*蒲松龄) ,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唐*王勃) (诸葛亮)
设备年检记录。 对各车间进行了温度、湿度监测,有检测合格记录。 对新员工进行了三级安全培训,建立了职工三级培训卡,对调岗人员也进行转换工种培训,有培训记录。 在车间配置了急救箱,公司共有 2 名合格急救员,经过红十字会培训,有培训照片及培训证书。 成立 了安全消防管理网络图, 成立了义务消防队,并进行了应急疏散和消防演习、培训,有培训记录。 消防措施有检查记录。 并在各车间张贴应急疏散图。
当中的一般社会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和一个社区中特定数量的人当中的较特定的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是可接受的) 三、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五大因素 道德发展阶段:前惯例阶段、惯例阶段、规范与原则阶段(从对自己有利 — 受他人期望— 做正确的事,有自己的道德准则。 个人特 征:成熟度、自信心强度、控制中心(具有外在控制中心还是内在控制中心的人) 结构变量:是否有明确合理的指导、评价、奖惩 组
并找准自己在未来公司的目标定位时,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并购过程中由于信息分布的不完全、不对称所引起的 “ 道德风险 ” 和“ 逆向选择 ” 等机会主义行为,有利于大大增加企业并购成功的机会。 二、并购中人力资源整合的原则 在人力资源整合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 )平稳过渡原则 人力资源整合是各类因素整合中风险最大的整合。 应是先确定并购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效应,再全面规划,扎实推进,以求平稳过渡
州市建筑卫生陶瓷厂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河南省洁达陶瓷公司。 20 世纪 90 年代初,该公司曾是全省建材行业三面红旗之一。 然而近年来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由于企业拍板盲目轻率,导致重大决策失误,使这家原本红红火火的国有企业债台高筑。 1992 年,由国家计委、省计经委批准,为该公司投资 1 200 万元建立大断面窑生产线。 但该公司为赶市场潮 流,不经论证就将其改建为辊道窑生产线,共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