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生产线工艺管理规程实施细则内容摘要:

制在 950~ 1100℃; 根据生料成份、喂料量和煤粉质量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操作参数,提高熟料质量,做到结粒均齐,熟料质量应达到企业内控标准,当出窑熟料 fCaO 连续三点超过 %或连续四点超过 %且均不合格时,必须向分管领导报告并同意后,停窑调整; 延长烧成带衬料使用寿命,国产砖应大于 200天,进口砖应大于 300天;发现窑皮蚀薄或脱落应及时补挂,做到“红窑” 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掉砖红窑”必须停窑; ,允许的最大值为:窑径( mm) /200,一般控制在 5~ 10mm为宜 ; 以市场为先导 ,努力提高回转窑的运转率。 改善设备配备件的材质和质量,加强设备的计划预修和日常维护,建立健全设备巡回检查制度; 计划停窑检修前一个月将工艺检修计划和材料计划初稿分别报相关专业管理部门审核编制;停窑后在 48小时以内上报增补计划; 计划大修或临时停窑,应对窑、冷却机、预热器和分解炉的衬料进行全面检 查,及时填写耐火材料检查报告,并认真清理系统的积灰和结皮;发现衬料蚀薄、松动、炸裂、脱落、严重外凸均要及时修补或更换,确保下一个周期安全运转;建立回转窑衬料更换台帐; 原燃材料、生料应保持合理储存量。 石灰石堆场储量大于 万吨,砂岩堆场储量大于 ;铁矿石大于 2020t;生料均化库料位大于 70%。 当低于以上储量时,要积极采取措施,设法补足;相关的原材料储存量参照《质量管理规程实施细则》; 6 降低能源消耗。 每公斤熟料热耗应小于 ,窑与分解炉燃料百分率一般为:窑 :炉= 50~ 35:50~ 65;并要加强管理,降低电耗; 采取科学方法,定期分析回转窑原始记录,指导生产;根据生产需要,及时对回转窑进行单项测定,一般 3~ 5 年进行一次全面热工测定和热平衡计算; 严格控制原、燃料中有害成份含量;入窑生料一般控制在如下范围: K2O+Na2O< %, Cl— < % SR = < 原煤全硫含量小于 %。 当所用原、燃料中有害成份超出上述范围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确定合理的配料方案,熟料率值要稳定,缩小波动,饱和系数控制范围为目标值177。 ,合格率不低于 90%;硅酸率控制范围为目标值177。 , 合格率不得低于 85%。 入窑生料的质量指标要严格控制:生料细度 方孔筛筛余,不大于 18%;生料 CaO 尽量稳定,标准偏差值177。 %,合格率不得低于 90%;加强预配料和出库控制,确保均化堆场和均化库的均化效果得到充分发挥。 预分解系统的管理原则是:稳定控制入窑物料分解率;各级旋风筒要撒料均匀;系统通风顺畅,保持双 系列工况平衡,稳定系统热工制度;做到定时检查清理,防止结皮和堵塞,做好系统的密闭堵漏。 及时调节分解炉燃料量和三次风量,使燃料在分解炉内合理燃烧,温度分布均匀,稳定分解炉工况,入窑分解率控制在 85~ 95%;入窑前一级的旋风筒出口气体温度应不大于 900℃;预热器出口气体温度正常应小于 340℃,异常时应小于 400℃,分解炉内过剩空气系数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SO3 + 7 合理调节主排风机、入分解炉的三次风挡板,稳定系统各处压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