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千所中职教育示范校建设项目实施方案参考样本已填写内容摘要:

国步阳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教学体系的现代化为核心,以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为突破口,以实现人的现代化为根本目标,立足浙江省工业现代化和中等职业 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从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装备条件现代化、专业教学体系现代化和专业管理现代化等方面,加强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办学效益和水平,把数控专业建设成装备齐全、面向企业开放、具有生产性功能的实训中心,打造浙江数控人才的优质培养、培训基地。 三、建设内容 面向永康市、浙中地区先进制造企业,根据数控岗位群的职业综合能力要求及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确定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目标,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及课程体系的重构。 围绕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开发建设学习领域课程,建设高水平教 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一)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 基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的分析,以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主线,选择典型零件的加工过程作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与开放性,将职业素质教育渗透到职业技能培养过程的各个环节之中。 1.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配合““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得到数控技术工作岗位群所涵盖的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数控专 业的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设计出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构建数控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框架。 数控机床操作岗位是学生就业的首岗,复杂工艺编制及数控编程岗位是主要适应的岗位,数控机床维护与调试、在线加工技术等岗位是预期的高级岗位。 按职业发展规律要求,将学习领域课程按由浅到深进行排序,学习难度逐步增加。 每个学习领域课程赋予适当的载体,按照由简单到复杂递进或平行、包容的排序设计学习情境,将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每个学习情境中。 2.“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做中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 包括校内与校外两部分,通过试点,不断完善,逐步推开。 2020 年底,完成一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教学实施试点; 2020 年底,将在试点的基础上, 7 再完成 2~ 3 个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具体做法:以完整的工作过程为一个学习情境,学生为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辅导为主并做必要讲解;学生 3~5 人为一个小组,分工协作完成一个工作任务,以工作结果为主要评价依据,小组互评及教师评价确定成绩。 (二)实验实训条件建设 按照 “生产性”、“仿真型”的实训基地建设原则,围绕着满足数控 技术专业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技术服务的需要,注重数控技术的新发展和综合应用,提升实训设备的技术含量,提高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 在现有的现代装备制造技术实训中心基础上,建设数控车、数控铣实训车间,保证生产性实训要求;建设数控仿真实训室,满足高级编程能力的要求;建设数控设备维护实训室,提高数控机床的维护能力;建设数控技术服务中心,提升服务社会的技术能力,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及在线加工能力培养的需要。 重点进行实训基地的管理、运行机制方面的改革与内涵建设。 建立与完善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管理体系、各项管理 制度;建立长期可持续发展、校企互惠双赢的实训基地运行机制,以满足“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需要。 校内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类似企业车间的真实情境,具有开放性与共享性;校外实习基地设在企业中,顶岗实习要符合生产管理的要求,要通过制度建设保证实训实习规范有效运行。 建立与完善实训实习管理和考核评价体系。 建立校内的安全文明生产管理制度、设备管理制度;制定设备安全操作规范、设备使用及维护保养规范;制定安全生产考核细则、劳动纪律与劳动态度考核细则、实训实习成绩考核细则;制定教师下厂顶岗 实践管理办法、外聘教师指导实训管理办法等。 注重校外实习基地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的建立。 深化与校外企业的合作、设备操作规范及维护保养要求、劳动纪律与劳动态度要求等规章制度的建立。 与校外企业合作制定实习基地运行管理机制,确定实习内容,制定素质培养课程教学计划,共同探讨实训基地的师资建设方案。 共同制定顶岗实习的制度文件、流程文件、作业文件、结果文件。 (三)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学校“校企共建专业教学团队工程”,按照“教学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及职业综合能力为目标的课程体系的要求, 建设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教师队伍。 专业带头人的培养与引进。 按照优秀教师队伍建设要求,培养 1 名专业带头人,从企业引进 1 名专业带头人。 通过安排专业带头人进修学习、出国培训、学术研讨与交流活动等举措,提升其引领专业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素质。 使专业带头人在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体系构建等方面理念领先,具有国际视野,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及组织管理能力,成为数控专业领域内的名师。 骨干教师的培养与引进。 在现有专业教师中培养 6 名“双师”素质骨干教师。 选派培养对象定期到 企业顶岗实践;择期选派培养对象到国内职业培训机构或重点院校学习进修;选派 1 至 2 名重点培养对象到国外学习培训。 使他们具有企业或行业工作经历,具备数控职业岗位技能,能承担相应学习领域核心课程的教学,具有数控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能力,成为数控专业的教科研骨干。 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永康当地知名企业校外实习基地及合作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资源,建成兼职教师人才库。 兼专职教师人数比大于 1∶ 1。 聘请的兼职教师中,一部分作为校内兼职实训指导教师,一部分作为学生在校外企业顶岗实习阶段的指导教师。 根据工作过程 情境教学及生产性实训要求,结合数控技术专业的情况,具体制定聘请兼职教师的任职标准,建立健全兼职教师聘请、管理等规章制度。 (四)社会服务及辐射 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社会服务功能,面向社会进行中短期数控技术培训、职业资格鉴定。 每年社会培训(包括企业培训与农民培训)在 2020 人次以上。 四、资金预算 数控技术专业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单位:万元) 建设内容合计建设内容合计 课程建设 10 实训基地建设 数控车实训车间 140 120 小计 25 师资建设 30 25新建数控技术服务中心 120 8 25 小计 435 小计 65 合计 550 项目二 汽车运用与维 修专业建设 一、建设背景 区域产业发展背景。 永康汽车行业借助五金制造业的优势,获得了巨大的商机,行业规模不断扩大。 进入 21 世纪以来,正宇公司捷足先登生产农用运输车,并与“一汽”集团合作生产轻型解放牌小货车;昌隆集团也不甘示落,上马生产农用运输车,占足了市场份额。 “众泰汽车”后来居上,推出了城市越野车,并取得了国家发改委的汽车生产目录, 2020 年底第一批“众泰 2020”新款下线,目前众泰汽车集团在湖南的湘潭和杭州下沙建立生产基地,五年后年产量要达到 30万台。 企业的急剧扩张需要大量的 技术工人。 据统计,永康至少有 20多家企业加盟汽配行业,并投入生产,如中国步阳集团、郑泰集团、浙江尤奈特电机有限公司等,加盟企业越来越多。 目前,永康市有汽车制造企业 3 家,汽车配件制造企业 38 家,汽车装饰企业 7 家,汽车修理企业 29 家。 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已成为整个汽修行业普遍遭遇的一个瓶颈。 学校背景。 我校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开设于 1994年,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不论是硬件设施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加强,本专业已经成为浙江省示范专业。 目前,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已有专职教师 20 多人,外聘教师 10 人。 他 们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更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特别是外聘的兼职教师,他们都是汽车制造企业的工程师和汽车修理协会的专家。 本校与众泰汽车集团进行深层次的校企合作,开办“众泰技工班”,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和对所需人才的规格要求,及时调整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为企业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虽然本专业已具有较好工作基础,但在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校内外生产性实训管理体制和保障机制、增强社会服务和辐射功能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设。 二、建设目标 适应永康市及浙中汽车制造业与汽配、汽修产业的发展态势,不断深化与中国众泰汽车集团、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的合作,深化工学交替与订单培训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高标准重点建设优质核心课程资源;打造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高超、“双师”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成具有真实工作场景,集教学、生产、社会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汽车维修实训基地;践行并丰富“职业活动导向”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使本专业成为浙江中部具有引领和示范作用的汽车维修领 域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三、建设内容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本专业已经建立了“众泰技工班”,实行订单培养与工学交替的初步试点,需要在此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革与创新。 订单培养是一种较为普遍、简单易行、成效明显的校企合作模式。 要广泛征求企业的意见,让企业参与课程设置,让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教学计划的制定与教学内容的开发,要加强企业文化在教学中的渗透。 对于工学交替,需要解决两大难点问题。 一是解决工的场所,二是解决课程与管理的适应。 如果“工”在企业,要做好工学结合协议的签 订与工学交替的管理,如果“工”在学校,学校自己建立生产车间。 根据企业需求,随时调整教学计划,把文化课与专业理论课放在企业生产淡季来上。 只要企业生产需要,学校就马上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 在其不需要时,安排学生回校上课。 (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职业能力要求,校企合作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汽车维修服务岗位(群)的具体分析,按照汽车维修服务的工作流程,借鉴企业培训标准,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通过召开专家访谈会等多种形式,归纳出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 参照国家汽车维修工职业标准和 技能标准,同时根据汽车维修服务工作过程需要的计划制定、工作组织、实施和维修质量检查评估要求,按照调研、能力分析、确定行动领域、转化为学习领域、开发学习情境的技术路线,将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整合,开发出本专业的学习领域。 根据学习领域的划分,充分利用企业资源,从学习情境入手,对每个学习情境按照能力标准、场地准备、工具准备、操作要点、技术要求、考核标准等六方面内容进行建设。 与合作企业技术人员一起,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完成涵盖课程目标、教学内容、知识与技能要求、教学进度、考核标准、教学效果等内容的专业学习领 域课程教学大纲建设,构建基于汽车维修技术服 9 务工作过程的专业学习领域,结合公共学习领域和生产实习,重构新的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建设优质核心课程,共同开发课程资源 在构建基于汽车制造与维修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基础上,与中国众泰汽车集团、中国青年汽车集团等企业合作,根据汽车维修岗位核心能力的需要,重组课程内容,共同建设优质核心课程。 建设过程中,按照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课程体系要求,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建设思路,根据真实的学习情境,和企业技术人员合作开发项目工单,实现技能训练的项目化、教学 项目的工单化、理论实践的一体化、综合实训的岗位化。 由学校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完成课程教材、实训指导书、电子教案、考核标准、试题库、素材库的建设。 将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贯穿于学习全过程 在基于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制定以及具体学习情境设计中,将学生的职业素质训导养成作为其内容之一,贯穿于专业教学课程体系中。 建立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评价制度,制作《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养成手册》。 充分利用校内生产性实训环节,安排专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增加对学生职业素养方面的表现评价,并记 录在技能项目考核标准中。 邀请行业专家、企业技术专家和优秀毕业生到校,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和教学活动中,将诚实守信、爱岗敬业、团结合作、遵章守纪的教育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并组织学生写感想和总结,用社会先进人物的杰出表现激励学生,加强职业道德培育。 (二)师资队伍建设 汽车技术日新月异,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师资重在观念转变与知识更新。 在强化专业教师实践动手能力的前提下,要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新技术、新工艺培训。 一方面是每年从对口的高等职业院校中录用一名优秀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毕业生,来更 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师资结构;二是每个学期选派二位教师到高校或企业进修,接触新技术新工艺。 根据现有师资队伍有较强企业工作背景的情况,对专业教师定向培养,规定每两年至少有 2个月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侧重学习新技术、新工艺、新知识。 继续提高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在校内实训基地安排教师每年定期参加对外培训和技术服务。 根据劳动部汽车维修职业能力标准要求,要求专业教师必须参加职业资格认证考核,建设期内 “双师”专业教师。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