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管理师培训知识手册内容摘要:

 筛检,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和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与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 可靠性,又称信度,指相同条件下同一实验对相同人群重复实验获得相同结果的稳定程度.  患病率,指现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的比例.  发病率,指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的比例  灵敏度,真阳性率,指实际有病且按诊断实验被正确地判为有病的概率.  依从性,指患者执行医疗措施的程度.  危险度 指某事件将发生的可能性 .  危险度评价 对暴露于特定危害物质或缺乏有益健康的因素饿而导致不 良反应的可能性进行定量或定性研究 .  相对危险度 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或危险的比值 . 1 表明暴露与疾病存在负联系 1 表明两者存在正联系 =1 表明两者无联系 1 病例对照研究 ( casecontrol study)为选择一组患所研究疾病的病人与一组无此病的对照组,调查其发病前对某个(些)因素的暴露状况,比较两组中暴露率和暴露水平的差异,以研究该疾病与这个(些)因素的关系。 特点 : ⑴ 在疾病发生后进行,研究开始时已有一批可供选择的病例; ⑵ 研究对象按发病与否分成病例组与对照组 ; ⑶ 被研究因素的暴露状况是通过回顾获得的; ⑷ 若按因果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已发生,由果推因; ⑸ 经两组暴露率或暴露水平的比较,分析暴露与疾病的联系。 如 OR = ad/bc; 1队列研究 ,定群研究,前瞻性研究,根据是否暴露某种危险因子,分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对两组进行观察,发现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情况。 要素有:发病时间、观察期间、暴露人口数(分母)、新发病例数(分子)。 1 医学统计学 : 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医学数据收集、表达和分析的一门应用学科。 医学统计学 的 研究对象 是具有 不确定性的医学数据,其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收集大量资料( data),通常是人、动物或生物材料的测量值,发现蕴含其中的统计学规律。 1 医学统计学的主要内容 :( 1) 统计设计 【 包括调查设计和实验设计。 调查设计主要有抽样方法、调查技术、质量控制技术等;实验设计主要有各种实验设计模型、分组方法、样本量估计等。 】;( 2)统计描述【 如率、均数等 】;( 3)统计推断【 对统计指标的差别和关联性进行分析和推断 】。 【统计学的工作,数据收集,表达,分析;统计学工作内容 :设计,描述,推断】 1常用的统计指标:  检查计量资料的 集中趋势用算术平均数,几何均数,中位数等。  离散趋势 (变异程度 ),极差 (最大值 最小值 ),标准差,变异系数 (标准差 /样本数 )方差,四分位数等。  统计资料分类,计量 (定量 )资料 (以度量衡单位表示,如身高,体重,血压,年龄 ),计数 (定性 )资料,按性质和类别分类 (如体检发现某病人数 ),等级资料,无确切的测量数据,如治疗的痊愈 \好转 \死亡,无效等转归的资料,其他 +, ++, +++, ++++等也称半定量资料。  方差分析,是分离并评估等级自变量在连续因变量的均数变异中贡献中的一种统计技术。  算术平均值,一批所有值之和,除 以各种数值。  比,相对比,表示两个数相除所得的值 .常用被数或 %表示 .相对比 =甲指标 /乙指标。  比值比,有叫优势比,表示一定时间暴露人数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除以对照组中暴露与非暴露人数的比值。  相对危险度或率比,暴露组发病率与非暴露组之比,反应暴露与疾病的关联程度。  拟然比,病人中出现实验结果的概率与非病人中出现相应结果概率之比,说明病人出现该结果是非病人的多少倍。  变异系数,所测的平均数的标准差与测定的均数之比。 越小可靠性越好。  变异,指同一性质的事物,其个体的观察值 (变量 )之间的差异。  率,是表示一定条件下 某现象实际发生的例数与可能发生该现象的总例数之比。  总体,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的同质观察的总体,是同质的所有观察单位的某种变量值的集合。  样本,从总体中随机抽取具有代表性的一部分观察单位.其测量值的集合称为样本。  频率,一种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样本量。  概率,指某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数值 .用 p 表示。  分布,对在一个人群中测量的值或类别的频率的总概括,分布表明人群中有多少或有多大比例超出该变量测出所有可能的值。  二值变量,只具有两种可能取值如开或关, 0 或 1的一种变量。 十三、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主要 慢性病 的筛检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 简称慢病,或慢性病;是一组潜伏时间长,一旦发病,不能自愈的,且很难治愈的非传染性疾病。 从广义上讲,慢病指由于长期紧张疲劳,不良的生活习惯,有害的饮食习惯,环境污染物的暴露,忽视自我保健和心理应变平衡逐渐积累而发生的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特点:常见病,多发病;发病隐匿,潜伏期长;多种因素共同致病,一果多因、一因多果、相互关联、一体多病关;个人生活方式对发病有重要影响;增长速度加快,发病呈年轻化趋势。 对健康有重要影响的慢性非传染 性疾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 心脑血管疾病:包括高血压、血脂紊乱、心脏病和脑血管病等。  肿瘤疾病:包括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 代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肥胖等。  精神疾病:包括精神分裂症、神经症(焦虑、强迫、抑郁)、老年痴呆等。  口腔疾病:包括龋齿、牙周炎等。 按照国际疾病系统分类法( ICD10)标准将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分为:  精神和行为障碍: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神经症等。 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等。  循环系统疾病: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心肌梗 死等。  消化系统疾病:慢性胃炎、消化性胃溃疡、胰腺炎、胆石症等  内分泌、营养 代谢疾病:血脂紊乱、痛风、糖尿病、肥胖、营养缺乏等。  肌肉骨骼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骨关节病、骨质疏松症等。  恶性肿瘤: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结肠癌等。 目前我国主要的慢病 有高血压、脑卒中、冠心病、糖尿病、超重和肥胖、肿瘤、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 针对的主要危险因子有吸烟、不平衡膳食 、高血压、缺乏运动。 高血压相关知识 ( 1)定义、分类及其流行病特点:高血压是由于心输出量和总外周阻力关系紊乱导致血流动力学异常,引起的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压持续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高血压可分为:①原发性高血压:②继发性高血压。 流行特点有第一,患病率 呈上升趋势;第二,患病率北方高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自东北向西南递减,但近年农村高血压患病率快速上升,“城乡差别”明显减弱。 第三,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并随着年龄增加而升高,集中于老年人口;但近年来年轻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的增加趋势比老年人更明显,具有年轻化趋势;体力劳动者患病率低于脑力劳动者。 ( 2)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 及 防治策略和三级预防的主要措施。 危险因素有高盐饮食、超重肥胖、过量饮酒、缺乏体力活动、 长期精神紧张。 防治策略: 1)预防为主,三级预防并重,针对不同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二级预防针对高危人群;三级预防针对病人。 2)以健康促进 为手段,社区综合防治为原则,将高血压的防治与其它慢病的防治相结合,在社区实现慢病的三级预防。 防治措施: 1)一级预防:针对一般人群采取预防措施,目的是减少危险因素 的流行率,降低血压水平。 减少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措施包括戒烟、限盐、控制体重、适量饮酒、经常进行体力活动 、多吃蔬菜和水果、减少脂肪摄入、保持心理健康等。 2)二级预防:二级预防就是针对高危人群采取措施,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以延缓疾病发展。 二级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定期的健康体检;“ 35 周岁以上人群首诊测量血压”等制度的建立;全人群普查。 筛选出的高血压病人及高血压的高危人群进行早期的治疗,包括一些积极的非药物治疗和宣传教育。 3)三级预防: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治疗和随访,同时加强高血压患 者的自我管理。 ( 3)高血压高危人群确定标准:具有以下 1项及以上的危险因素 ,即可视为高危人群: 1)收缩压介于 120- 139mmHg 之间和或舒张压介于 80- 89mmHg 之间; 2)超重或肥胖( BMI≥ 24kg/m2); 3)高血压家族史(一、二级亲属); 4)长期过量饮酒 (每日饮白酒≥ 100ml, 且每周饮酒在 4 次以上 ); 5)长期膳食高盐。 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mmHg) 类别 收缩压 舒张压 正常血压 < 120 和 < 80 正常高值 120~ 139 或 80~ 89 高血压 ≥ 140 或 ≥ 90 1 级高血压 (轻度 ) 140~ 159 或 90~ 99 2 级高血压(中度 160~ 179 或 100~ 109 3 级高血压(重度) ≥ 180 或 ≥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 ≥ 140 和 < 90 糖尿病的相关知识 糖尿病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全身性代谢性疾病,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以及水和电解质的代谢紊乱,主要特点是高血糖及尿糖。 糖尿病的分类:① 1 型糖尿病;② 2型糖尿病;③妊娠糖尿病;④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此外,按照糖尿病的自然史 ,新的分型标准分出了空腹血糖受损( IFG)和糖耐量损伤 (IGT),二者是介于血糖正常和糖尿病之间的过渡状况。 我国糖尿病具有以下流行特点:①糖尿病发病率 呈上升趋势;②城市地区的糖尿病患病率比农村地区高,但增长幅度农村大于城市;③随着年龄增加患病率升高。 40岁以下患病率较低, 40 岁以后急剧上升,但近年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④体力活动 不足人群的患病率大于体力劳动者。 2 型糖尿病主要的危险因素 主要包括:遗传因素、超重和肥胖肥胖、体力活动 不足、膳食不平衡。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及防治测量与措施见教材 253- 254。 肥胖相关知识 肥胖症是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肥胖既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 又是多种慢性病 的重要危险因素。 肥胖,特别是中心性肥胖,是 2型糖尿病、心血管病、高血压、中风和多种癌症的危险因素,被 WHO 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流行特点和危险因素: 2020 年全国居民营养 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居民超重率为 %,肥胖 率为 %,两者之和为 %,已接近总人口的 1/4。 我国人群超重和肥胖症患病率的总体规律是北方高于南方;大城市高于中小城市;中小城市高于农村;经济发达地区高于不发达地区;很显然,肥胖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肥胖的发生发展是环境因素及生活方式等多种因素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 20%~ 40%。 超重肥胖的危险因素 在行为方面主要包括:进食过量、体力活动 过少、 我国卫生部发布的《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试用)》中规定的中国的分类标 准是 BMI 为体重过低, ~ 重正常, 24~ ,≥ 28 为肥胖。 中国成年人男性腰围≥ 85cm,女性≥ 80cm时,则患高血压、糖尿血脂异常的危 险性就增加。 肥胖的防治原则和措施见教材 P256。 主要的恶性肿瘤 癌症是以细胞异常增殖及转移为特点的一大类疾病,其发病与有害环境因素、不良生活方式及遗传易患性密切相关。 我国城市前 5 位癌症死亡率 依次为:支气管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结肠癌。 农村依次为肝癌、胃癌、支气管肺癌、食管癌和结肠癌。 流行病特点:( 1) 时间分布: 20世纪 70年代以来,我国癌症发病率 及死亡率 一直呈上升趋势,目前占城镇居民死因的第一位。 ( 2)地区分布: 在我国,肺癌城市明显高于农村,上消化道癌农村高于城市。 食管癌在太行山区发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人群分布:肿瘤发病率 一般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我国癌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归结为:吸烟、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 少、生物感染因素、遗传因素、职业危害、环境污染、精神因素及其它。 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见教材 258- 259。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简称慢阻肺( COPD),是一组疾病的统称。 指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 (或 )肺气肿。 COPD 在世界范围常见多发。 近年来该病因患病人数增多,病死率 较高而日益受到重视。 COPD 主要继发于支气管炎,病程长,患者肺通气功能下降,肺呼出量减少,影响健康和劳动。 迄今, COPD 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多种因素协同作用有关,目前已确定或有证据支持的危险因素有吸烟与被动吸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大气环境污染等。 其防 治策略和措施见 P261。 筛检的 概念: “通过 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健康的人,与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 筛检试验不是诊断试验,仅是一种初步检查,对筛检试验阳性和可疑阳性的人,必须进一步确诊检查,确诊后治疗”。 筛检的主要用途:( 1)早期发现那些处于临床前期或临床初期的可疑病人以达到早诊断、早治疗糖尿病的目的( 2)及时发现某些疾病的高危个体,以预防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