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管理创新内容摘要:

的发展不断变化的,还要具有适应需求变化的快速反应能力,即要有动态的灵活性。 其次,企业标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求,企业标准必须考虑与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接轨。 但采标过程中,不能像以前单纯追求采标率,盲目跟从。 要根据企业所处的环境、市场竞争地位、目标以及顾客的需求,有选择地采用,避免不必要的增大成本、造成浪费。 在采标过程中还应明确一点,国际标准适应性广,但其技术性能指标要求低,仅仅满足国际标准的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指标 的竞争能力是有限的。 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竞争的需求做出决策,才能真正能够达到采标的目的,提高企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企业标准化要吸纳新的技术内容。 随着现代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管理技术及理论的丰富和完善,企业围绕上述目标和动作需要,应采纳各种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如系统工程、价值工程、工业工程、信息技术、企业统计方法、计算机管理等改进企业标准化操作手段,形成本企业需要和能力相适应并为全体技术和管理人员所接纳和熟悉、运用自如的标准化体系。 ( 2)企业标准化的约束机制。 企业标准化的约束机制是在 市场经济运行中,对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构成制约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的综合作用。 在逐渐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随着现代化企业制度的不断完善,企业的自主权逐步加大。 因此,企业要运用标准化手段建立和完善自我约束机制来防止和纠正企业在生产经营中的不合理行为。 ( 3)企业标准化的运行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标准化范畴已经拓宽。 目前存在的情况是技术标准由技术综合管理部门负责,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和质量体系运行程序文件由管理部门负责。 因而无法充分发挥系统效应,也不便标准文件同运行文件协调。 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 —— 对标准化、质量管理等方法的普及,使全体员工都能在一个系统下进行岗位操作、职能管理,从而达到相互了解,以便协调工作。 —— 分工负责,归口管理。 即各类标准文件统一由标准化部门组织、协调管理,以便建立和不断改进企业标准化体系,充分发挥系统效应。 —— 法人授权管理。 即企业负责人对标准化运行的重视程度以及日常对此项工作的合理安排。 —— 企业标准化信息网络的管理。 企业自主经营,信息至关重要。 要下大力气建立市场网络直至国内国际的标准化信息网络,从各个方面收集相关标准化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必要的参数。 —— 处理好各项机制之间的关系。 我们在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实际运行中,要以国力机制为基础,以约束机制为手段,通过运行机制来达到企业标准化管理的最终目的。 3.标准化体系内外整合 先进技术只是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但并不能保证企业可以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如果企业没有用先进的技术设计、制造出用户需求的产品的能力,产品就销售不 出去或销量不理想,自然没有竞争力;有了先进的技术而没有采用与之相适应的营销策略和方法,无法占领市场,企业竞争力也不强;不能保持技术的持续领先,或者很快能被其他技术所替代,同样不能形成核心竞争能力。 以能力为导向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必然是一组经过了整合的知识和技能。 这种整合,常常是以标准体系的整合为载体进行的。 ( l)协调企业标准体系 ― 整合价值链。 许多企业都花很大代价建立了企业标准体系,但在实践中产生的效益却大相径庭。 一个见不到明显作用的标准体系,不管它多么耀眼,最终都会被束之高阁。 而一个标准体系与实 际工作不匹配的企业,其管理必然存在随意性,其价值链定会支离破碎或存在资源浪费。 提供 “ 消费者想要的 ” 服务与商品,技术当然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基础,但并不一定是最新的技术才能创造最好的产品,才能将企业价值最大化。 竞争能力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技术,而是如何将技术与商业结合,将技术与产业发展与企业核心竞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