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财务管理课程设计-建筑类上市公司内容摘要:

个投资“洼池”,所以下一个投资(或投机)热点自然会转向股市。 我个人认为在未来五年保守估计上证大盘指数会到达 3000 点,乐观预测会冲向5000 点大关(当然这还要视政府对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和人民币完全可自由兑换进程而定,不过五年过度期已临近结束,相信就在近两年,除非政府不 履行世贸承诺)。 这些预测可以参考日本和台湾当年的金融发展史(日本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股市暴涨了 19 倍)。 至于你所说的摩根斯坦利的谢国忠,我以前观看过两次他的访谈,感觉他的经济学理论还不错,但有一点言辞过激。 2020 年 3 月和 10 月他分别两次言辞凿凿的预测中国经济和房价离最后算帐的日子不是一年而是几个月,而事实是那段时间正是摩根斯坦利及其旗下的房地产基金正在大举进军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之时(大摩当然知道中国经济不会马上崩溃),据说其目前已有十几亿美金投向中国的房地产。 所以一边高调唱空,一边私下大举做多正是 这些国际巨头们惯用的操盘“阳谋”,所谓的不断唱衰正是利用人们的恐惧心理为其收购谈判提供筹码而已。 谢国忠的理论并不是不对,而只是时间不象他说的那样。 泡沫从膨胀到破灭是有一个过程的,而时间长短就要视每月、每季的国际国内经济数据和央行货币政策而定。 实际上谢也只是大摩的一个过河卒,而我们更应该看其背后的利益集团。 除非人民币升值的预期突然改变(而近几年这种可能性很小),国内房价才有大规模崩溃的可能。 12 三 : 中国建筑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我国建筑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服务产业,本身起步比较晚,它作为一 门产业的概念,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才被确认。 我国建筑勘察、设计、施工行业整体水平仍然较低,缺乏国际竞争能力;更为严重的是,我国建筑业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未能按国际惯例建立以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为核心的建筑业管理机制,国内外市场长期隔绝和资讯不通,不了解国际竞争规则和规律,缺乏与国外大承包商在同一环境下竞争的实践和经验。 据统计,仅 1998年,全球最大的 225 家国际工程承包公司在中国开展业务的己有 91家。 中国入世后,将会有更多的外国承包商涌入,这对我国的国有建筑企业将是更加严峻的挑战。 加入世贸 对于中国就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我国的建筑业也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入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机遇 首先,外资会更多的进来,会创造更大的投资市场,从而带动整个建筑市场的增量。 外资投向我国的能源、交通、环保、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从而为国内建筑业的就业提供很大空间,进而带动国内建筑业的发展。 其次,促进建筑业国际化经营。 国内市场上的国际化竞争加剧,迫使我们从国际市场上找出路,必然走国际化经营道路,按国际市场需求、国际标准体系、价格体系、国际惯例来组织生产,促使国内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较快地与国际接轨。 二、入 世给我国建筑业带来的挑战 我们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首先是体制的挑战。 加入 WTO 后,地方保护、部门保护都将弱化乃至取消,国内外企业基本上处于平等竞争地位。 我国建筑业经营方式比较落后,不适应国际化经营的需要;工程质量监督制度、工程监理体制及工程风险管理体制与国际有很大差距;我国还未建立以工程担保和工程风险为主要内容的工程风险管理制度,使企业竞争能力大大减弱;我国市场中介组织很不规范,其公正性、公平性有限,丧失客观性;市场准入制度虽初步形成,但缺乏严格的市场清出制度。 这些问题如不尽快解决,很难适应加入 WTO带来的挑战与冲击。 其次是人才的挑战。 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中,工程技术人员在专业方面不比发达国家同行逊色,但一专多用的人才普遍比发达国家少,工程成本必然提高。 另外随着我国加入 WTO,国外资本和跨国公司将会以各种优厚条件及科学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与我们争夺人才,必将加重人才流失。 再次是市场的挑战。 国外大型建筑业承包商逐步进入我国建筑市场,现行市场格局将被打破,大型工程项目,特别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环境治理和工业成套设备市场竞争加剧。 加人 WTO后,我国 建筑市场规范化的压力将迅速增大,工程项目承包对承包商在管理、技术以及资金和风险承担方面的要求将更加苛刻。 最后是价格的挑战。 入世后价格的挑战十分严峻,必须迅速采取措施使行政型定价向市场形成价格方向转变,使价格随行就市,政府可利用经济手段进行宏观调控,将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产品质量、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作为价格形式的综合参数进行调控,通过价格竞争促使企业进步。 入世后我们还面临另一个价格挑战,就是我国企业的利润并不完全作为利润来使用,例如折旧率偏低、补偿不足、福利奖金、住房补贴、职工医疗等都是从利润中开支,而在国际上大都是列入生产成本的,因此在会计成本预算上也必须与国际接轨。 三、针对挑战可以采取的多种对策 观念的转变。 树立大生产、大市场、大流通观念,着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迅速地把实力转化为竞争力。 建立起真正的市场主体,要一步调整结构,剥离不良资产,优化资本结构,花大气力尽快向智力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管理型公司转变,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企业运作体系的发展。 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整体素质。 在改制重组过程中,应与现代管理模式的建立相结合,包括建 立国际通行的质量管理体系、环保管理体系及安全管理体系,并以这三大体系为核心有机地构建协调运作的建筑业现代管理模式。 开拓和利用好国内外两个市场,一方面使国际市场成为减少国内市场波动的调节手段,一方面又以国内市场为依托,使之成为应付国际市场变化的缓冲机制。 利用政策、法规保护我国的建筑市场。 要加强对国际惯例与规范的学习与使用,加快建立适应国际竞争要求的企业经营管理体系。 针对建筑企业的发展不平衡和各地建筑市场规范管理不尽一致的状况,政府要采取相应措施, 13 灵活地对建筑企业采取适当保护模式,对建筑市场管理 按照《建筑法》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运作,使其在较短的调整时间内,不断提高应变能力。 人才的培养。 为适应 WTO和经济时代的要求,还必须制定科技人才培养规划,特别是资讯技术、新材料技术、综合集成技术等跨专业、多学科、复合型的研究和应用人才方面加大培养和引进力度,以跟上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更新的步伐。 注重新技术的开发和引进,加大科技进步的力度。 加强与国内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横向联合,建立高效实用的科研体系,主要围绕提高工程质量、降低项目成本不断改革创新。 在设计与施工项目上加大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 设备的更新力度,将研究成功的现有技术成果迅速转化为生产力,用知识和科技的更新保持企业在成本土的竞争优势。 实行多元化发展。 实施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经营战略。 建筑企业应根据行业特点,调整所有制结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 要瞄准市场,高起点开拓、创新,开发出与企业相适应的项目,不断拓宽经营领域。 坚持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尽快形成建筑、安装、装饰、道路、房地产开发等于一体的综合经营管理体系,为企业的快速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提高竞争生存能力,增强企业在进入 WTO 新形势下的抗风险能力。 入世 将使内地经济运行的大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当前的要务是深入具体地了解各项国际规则,修订经济法规,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唯有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方是我们建筑企业的上策。 四 :中国建筑趋势分析 ┌─────────┬─────┬─────┬─────┬─────┐ |指标 \日期 | 20200930|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 |净利润 (万元 ) | | | | | |净利润增长率 (%) | | | | | |净资产收益率 (%) | | | | | |资产负债比率 (%) | | | | | |净利润现金含量 (%) | | | | | └——— ──────┴─────┴─────┴─────┴─────┘ 指标含义: 净资产收益率:高 /低表明公司盈利能力强 /弱。 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 % 净利润增长率:高 /低表明公司增长能力强 /弱,前景好 /差。 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 % 资产负债比率:高 /低表明公司负债多 /少,偿债压力大 /小。 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 % 净利润现金含量:高 /低表明公司收益质量良好 /差,现金流动性强 /弱。 该指标的最近一期行业平均值: % 【资产与负债】 ┌─────────┬─────┬─────┬─────┬─────┐ |财务指标 (单位 ) | 20200930|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 14 |资产总额 (万元 ) | | | | | | | 0| 0| 0| 0| |负债总额 (万元 ) | | | | | | | 0| 0| 0| 0| |流动负债 (万元 ) | | | | | | | 0| 0| 0| 0| |长期负债 (万元 ) | | | | | |货币资金 (万元 ) | | | | | |应收帐款 (万元 ) | | | | | |其他应收款 (万元 ) | | | | | |坏帐准备 (万元 ) | | | | | |股东权益 (万元 ) | | | | | |资产负债率 (%) | | | | | |股东权益比率 (%) | | | | | |流动比率 | | | | | |速动比率 | | | | | └——— ──────┴─────┴─────┴─────┴─────┘ 【现金流量】 ┌─────────┬─────┬─────┬─────┬─────┐ |财务指标 (单位 ) | 20200930| 20201231| 20201231| 20201231| ├─────────┼─────┼─────┼─────┼─────┤ |销售商品收到的现金| | | | | | (万元 ) | 0| 0| 0| 0|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 | | | (万元 ) | 0| | | | |现金净流量 (万元 ) | | | | | | | 0| | | | |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 | | | | |增长率 (%) | | | | | |销售商品收到现金与| | | | | |主营收入比 (%) | | | | |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与| | | | | |净利润比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