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羊饲养管理与疾病防治手册内容摘要:

为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并为产后哺乳贮备营养,应加强母羊的饲养管理。 对冬天产羔的母羊,在放牧的基础上,每天都被给混合精料 ,胡萝卜 ,食盐 10g,骨粉 510g及适量的优质干草,使母羊体重每日增加 170190g。 对产秋羔的母羊,除加强放牧外,应根据体况适当补饲少量混合精料和食盐、骨粉等。 妊娠后期 在 管理上要格外留心,把保膘保胎作为管理重点, “稳 ”字 当先 ,出入圈要稳,防止相互拥挤造成流产;饲喂要稳,不要挤撞,饮水 要稳,不急饮,不饮冰碴水,不吃霜草。 冬季圈舍要注意保暖防风,温度不应低于 5℃。 由于 此 期羊腹围增大行动不便,故圈舍要宽敞,不拥挤,通风良好。 在 哺乳前期的 2个月中,母乳是羔羊营养的主要来源,羔羊生长变化的 70%同母乳量有关,每 kg鲜奶约可使羔羊增重。 为满足羔羊生长发育需要,必须加强母羊饲养,提高母羊泌乳量。 每日喂混合精料 ,胡萝卜 ,食盐 12g,骨粉 810g及优青干草。 对双羔母羊还应适当增加补饲量。 但在产后 3天内,应少喂混合精料,以防引起消化不良和乳房炎。 1 周后逐渐过渡 到正常标准,恢复体况和奶羔两不误,同时保证饮水。 在管理上要勤垫圈,勤清扫,保持羊舍干燥清洁。 在哺乳后期的 2个月中,母羊泌乳量逐渐下降,羔羊已能采食粉碎饲料及大量青草,依赖母乳程度减小 ,应 开始将饲喂重点转移到羔羊上,对母羊逐渐正常饲喂。 ( 三 ) 羔羊的饲养管理 羔羊是指从出生到断奶(一般 4 个上月)的羔羊。 饲养管理重点是如何提高成活率,并根据生产需要培育体型发育良好的羔羊。 从出生到 2月龄为哺乳前期阶段。 此阶段羔羊体温调节能力差,不能很好保持恒温,消化机能不健全,易因消化不良而拉稀 ,且 主要依靠母乳来满足其生长发 育需要。 因此,羔羊出生后首先让羔羊吃 足 初乳,对羔羊增强体质、抵抗疾病及排出胎粪有重要作用。 若产羔母羊意外死亡,也应设法让羔羊吃其他母羊的初乳,无母孤羔要尽早找好保姆羊,对缺奶羔羊 要 用牛奶或人工奶补饲,补时要注意 7 温度、喂量、时间和卫生 , 不可喂以玉米糊和小米粥,否则羔羊会因缺乏消化淀粉酶而引起腹泻。 羔羊出生 15 天就要训练采食,以促进前胃发育,增加营养来源。 将羔羊单独分出,喂给粉碎的混合精饲料,并常备青干草、盐砖让其自由采食,同时保证充足饮水。 羔羊出生 2个月后 进入 喂乳后期,由于母羊泌乳量逐渐下降,即使加强补饲, 也不会明显增加产奶量。 同时,由于羔羊前期已补饲草料,瘤胃发育及机能逐渐完善,能大量采食草料,饲养重点可转入羔羊饲养,每日补喂混合精料 200250g,自由采食青干草。 要求饲料中粗蛋白质含量为 13%15%。 不可给公羔饲喂大量麸皮,否则会引发尿道结石。 总之,在哺乳时期要保持羊舍干燥清洁,经常垫铺褥草或干土。 舍内温度保持在 5℃ 左右为宜,圈舍温度过高过低,通风不良或有贼风袭击,均会引起羔病的大量发生。 同时羔羊运动场和补饲场也要每天清扫 , 防止羔羊啃食粪土和散乱羊毛而发病。 羔羊育肥的营养需要:各地 各品种羊 的饲养标 准不完全相同。 表 1表 12仅是一个参考标准。 表 1 新疆细毛羊舍饲育肥饲养标准 体重(千克) 日增重(克) 消化能(兆焦) 粗蛋白质(克) 钙(克) 磷(克) 20 100 150 200 250 111 141 158 171 30 100 150 200 250 132 161 178 189 表 1 内蒙古羔羊育肥饲养标准(每日每只) 月龄 体重 (千克) 干饲料 (千克) 消化能(兆焦) 可消化粗蛋白(克) 钙(克) 磷(克) 食盐(克) 3 4 5 25 30 40 80100 90150 90140 23 34 12 23 35 48 59 羔羊育肥饲料配方 (仅供参考) :( 1)玉米 70%,豆饼 15%,麸皮 10%,食盐 2%,骨粉 2%,石粉 1%,合计 100%。 作为放牧补饲用,每天补饲 1560250克。 ( 2) 玉米 45%,麸皮 20%,胡麻饼 33%,食盐 %,营养素 %。 作为 56 月龄奶山羊公羔育肥用,日给量 400500 克。 ( 3) 玉米 50%,麸皮15%,大麦 15%,豆饼 10%,棉籽饼 10%,作为 78月龄奶山羊公羔育肥用,日给量 700800 克。 ( 四 ) 育成羊的饲养管理 育成羊是指 518月龄的公、母羊。 羊只在生后第一年的生长发育最旺盛, 此 时期饲养管理的好坏,将影响羊群的未来。 如果饲养管理不良,不仅要影响当年的成活率,成熟期也推迟,不能按时 投入配种 , 而且降低其个体品质及生产性能, 甚至 失去种用价值。 育成羊在配种前经过一个冬季,这时羊只还处在生长发育旺盛时期,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仍有很高的增重能力。 因此,育成羊在越冬期间,首先要保证有足够的青干草和青贮饲料,每天补给混合精料 ,对后备公、母羊要适当多一些。 二、 羊病防治 绵羊传染性脓疱 又称羊口疮、传染性口膜炎、脓泡性口膜炎,为急性接触性病毒性传染病。 羔羊多为群发,以口唇等处皮肤和粘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和结成疣状厚痂为特征。 (1)流行特点。 多发于幼龄羊,常呈群发性流行。 成 年羊发病较少,呈散发性传染。 人和猫有时也可感染。 多发生于秋季。 病羊和带毒羊是主要传染源,经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感染。 (2)症状。 潜伏期 4~7 天。 唇型: 常见。 在口角或上唇,有时在鼻镜上发生散在的红斑、痘疹或小结节,继而形成水疱和脓疱,脓疱溃破后变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 由于有渗出液,痂垢逐渐扩大、加厚。 如果为良性, l~2 周则痂皮干燥、脱落而恢复正常。 一般无全身症状。 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痘疹、水疱、脓疱和痂垢,并互相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及眼睑和耳廓。 痂垢不断增厚,痂垢下伴有 8 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葚状 隆起。 唇部肿大影响采食,病羊日趋衰弱而死亡。 有些病例还常伴有化脓菌和坏死杆菌等继发感染,引起深部组织的化脓和坏死,使病情恶化。 蹄型: 多见于绵羊,在蹄叉、蹄冠和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和溃疡。 病羊跛行,长期卧地,衰竭而死亡。 外阴型 :少见。 病羊有粘性脓性阴道分泌物,肿胀的阴唇和附近皮肤发生溃疡,母羊乳头和乳房的皮肤上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烂斑和痂垢(多因羔羊吃奶而传染)。 公羊阴鞘肿胀,阴鞘和阴茎上发生小脓疱和溃疡。 (3)剖检。 可见患部细胞肿胀,表皮增厚 2~3 倍,表皮细胞空泡变形,细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嗜酸性包涵 体。 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并直接从病变处取病料镜检或血清学检查即可。 在诊断中尚需与以下疾病区别。 羊痘的痘疹多为全身性,且体温升高,全身反应重,结节呈圆形凸出表面,界限明显,呈脐状。 溃疡性皮炎多发于 l 岁以上或成年羊,其损害发生在颜面和上唇,不累及唇联合处。 坏死杆菌病主要表现为组织坏死,而无水疱、脓疱病变,也无疣状增生物。 (4)防治。 唇型可先用水杨酸醋将痂垢软化,然后用 % ~%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龙胆紫、碘甘油或 5%土霉素软膏, 1~2 次 /天。 蹄型应在加强护蹄的情况下进行消毒和外科处理。 严重病例,为了缩短病程,防止激发感染, 也可用以下方法:①哈拉(旱獭)油 1千克溶化后与 300 克敌百虫混拌均匀,涂擦患部,经 1 次即可痊愈;②病毒唑 100 毫克 /毫升、地塞米松注射液 5 毫克 /毫升按 2: 1 混合肌注,成年羊 3毫升,羔羊 2 毫升。 流行区可每年注射弱毒或灭活疫苗,免疫期可达两年。 同时防止皮肤、粘膜发生损伤,饲料和垫草应尽量拣出芒刺。 不要从疫区引进羊只和购买畜产品,必须引进羊时,应隔离检疫 2~3 周,进行多次清洗消毒。 病羊及时治疗。 污染的用具和舍可用 2%氢氧化钠溶液或 10%石灰乳消毒。 羊痘 一种急性、热性、接触 性传染病。 以无毛或少毛的皮肤和粘膜上生痘疹为特征。 典型病初为痘疹,后变水疱、脓疱,最后干结成痂脱落而痊愈。 (1)流行特点。 有山羊痘和绵羊痘两种。 该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及含毒的飞沫和尘土传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及消化道传染。 被病羊污染的用具、饲料、垫草,病羊的粪便、分泌物、皮毛和外寄生虫都可成为传播媒介。 该病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常呈地方性流行或广泛流行。 (2)症状。 病初体温升高至 41℃ ~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拱腰发抖,流泪,咳嗽,鼻孔有粘性分泌物。 2~3 天后在嘴唇、鼻端、乳房、阴门周围及四肢内侧等处的皮肤 上发生红疹,继而体温下降,红疹渐肿突出,形成丘疹。 数日后丘疹内有浆液性渗出物,中心凹陷,形成水疱,再经 3~4天水疱化脓形成脓疱,以后干燥结痂,再经 4~6 天痂皮脱落遗留红色疤痕。 该病多继发肺炎或化脓性乳房炎,怀孕后期的母羊多流产。 有的病例不呈现上述典型经过,仅出现体温升高或出少量痘疹,或痘疹呈结节状,在几天内干燥脱落,不形成水疱和脓疱。 有的病例见痘内出血,呈黑色痘。 有的痘疱发生化脓或坏疽,形成较深的溃疡,发出恶臭,致死率很高。 (3)剖检。 在前胃或皱胃的粘膜上往往有大小不等的圆形或半圆形坚实的结节,单个或融合 存在。 有的引起前胃粘膜糜烂或溃疡,咽和支气管粘膜也常有痘疹,肺有干酪样结节和卡他性肺炎区,淋巴结肿大。 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剖检变化可作出诊断。 应注意与羊口疮、口蹄疫、羊快疫等病区别。 (4)防治。 目前无特效药,主要是做好预防和对症治疗。 在痘疹上或溃烂处涂碘甘油、紫药水等,结节可用针挑烂涂以碘酊。 体温升高时为防继发乳房炎等,可肌注青霉素 160 万 ~240 万单位,链霉素100 万 ~200 万单位。 2次 /天,羔羊酌减。 病愈后的羊可产生终身免疫。 预防上,每年春季不论羊只大小,一律在股内侧或尾下皮内注射稀释好的山羊痘疫苗 毫升,免疫期一年,羔羊应在 7 月龄时再注射一次。 口蹄疫 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羊、牛、猪等偶蹄动物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特征是在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等处皮肤上发生水疱和烂斑。 (1)流行特点。 病畜和带毒动物是主要传染源。 病羊的水疱液和水疱皮具传染性,含毒高;其次是奶、尿、唾液及粪便等。 传染途径主要消化道、损伤的皮肤和粘膜。 多发于冬春季,夏秋季趋于缓和平息。 多为散发性。 (2)症状。 病羊口腔粘膜上可见水疱、烂斑和弥漫性炎症变化,病羊体温升高,精神沉郁,不爱吃食或完全废绝,在放牧中可见病羊瘸腿掉群或 卧地不起。 个别情况下发生死亡。 羔羊多为急性胃肠炎 9 和心肌炎突然死亡,病死率高达 50%以上。 (3)剖检。 在食道和前胃粘膜上有水疱、烂斑和痂块。 真胃及肠粘膜有卡他性出血性肠炎。 死于急性心肌炎的羔羊,可在左心室壁和中膈心肌切面上见到黄白相间的条纹或斑点 (“虎斑心”病变 )。 根据症状、流行特点可作初诊。 为鉴定病毒型,可取水疱皮或水疱液置 50%甘油生理盐水中,或采取恢复期血清,迅速送有关部门鉴定。 (4)防治。 口蹄疫发生时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立即采取措施,防止向外扩大蔓延。 不到疫区收购和引进羊只,在常发病地区要定 期注射疫苗。 对患病动物除立即隔离外,可进行预防性治疗,用痊愈血或血清 l~2 毫升 /千克体重,或高免血清 (同型 )~l毫升 /千克体重皮下注射;并喂以软草、软料或麸皮粥等。 同时对病部进行消毒、防腐等外科处理及加强护理。 羊狂犬病 羊狂犬病的病原是狂犬病病毒。 主要经病畜咬伤而感染,以散发流行为主。 (1)症状。 病羊表现不安、嚎叫,性欲亢进,常舔咬伤口,有攻击性,迅速转入麻痹期,出现喉头、下颌及后躯麻痹,流涎、张口、吞咽困难等症状,最后因麻痹而死亡。 (2)剖检。 咽喉粘膜充血,胃内空虚,只有少量青草、沙土等, 胃底幽门区及十二指肠粘膜充血、出血,肝、脾、肾充血,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脑实质水肿,出血等。 (3)防 治。 扑杀野犬,加强检疫,定期预防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最有效措施。 羊被患有狂犬病或可疑的动物咬伤,应及时用清水或肥皂水冲洗伤口,再用0 .1 %升汞、碘酒或硝酸银等处理伤口,并立即接种狂犬病疫苗;有条件时也可用免疫血清进行治疗。 伪狂犬病 又名奥耶斯基氏病、传染性延髓麻痹和奇痒病,为损害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绵羊和山羊均可发生。 此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季较为常见,呈散发性或地方性流行。 (1)流行病学。 病畜、 带毒家畜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感染猪和带毒鼠类是伪狂犬病毒重要的天然宿主。 羊或其它动物多与接触带毒猪、鼠有关,感染动物经鼻漏、唾液、乳汁、尿液等各种分泌、排泄物排出病毒,污染饲料、牧草、饮水、用具及环境。 本病通过消化道、呼吸道途径感染,也可经皮肤、粘膜损伤以及交配传染,或者通过胎盘、哺乳直接传染。 (2)症状。 在自然条件下,潜伏期平均为 2~15d。 病羊主要呈现中枢神经系统受损害的症状,体温升高到 ℃,呼吸加快,精神沉郁。 唇部、眼睑及整个头部迅速出现剧痒,病畜常摩擦发痒部位。 病羊运动失调,常作 跳跃或向前呆望。 结膜有严重炎症,口腔排出泡沫状唾液,鼻腔流出浆液性粘性分泌物,病羊身体各部肌肉出现痉挛性收缩,迅速发展至咽喉麻痹及全身性衰弱。 病程 2~3d,死亡率很高。 (3)剖检。 皮肤损伤处脱毛、水肿,其皮下组织有浆液性或浆性出血性浸润。 病变部位有明显的周围血管套以及弥漫的灶性胶质增生,同时伴有广泛的神经节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