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电力工业“十二五”规划研究报告解读_完整版内容摘要:

分利用风力资源,结合不同地区的风力特性和负荷特性以及我国风电发展的现状,规划提出了大中小、分散与集中、陆地与海上相结合的开发方式。 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已有 86 家风电整机生产企业,其中能批量生产整机的企业 10 余家,这 10 余家的产能已超过 1500 万千瓦,仅华锐风电、金风科技和东方汽轮机三家企业的产能就已接近 1000 万千瓦。 风电设 备制造业无序竞争,设备质量良莠不齐。 规划提出 2020年要力争使风电产业真正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为此当前要加强风机生产的行业管理,遏制风机设备制造投资过热、重复引进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促进风电制造国产化和新技术研发,提高风电设备质量。 在风能资源丰富的 “ 三北 ” 地区,电网对风电的输送与市场消纳能力是制约风电开发的主要问题,规划提出了同步开展风电开发、消纳市场和送电方案等研究,以确保风电能够被电网尽可能消纳。 为增强风电大规模外送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规划提出风电和火电“ 打捆 ” 外送。 ( 2)促进发展太阳能发电 我国幅员广阔,太阳能资源十分丰富。 从全国太阳年辐射总量的分布来看,西藏、青海、新疆、内蒙古中部和西部、甘肃、宁夏、四川西部、山西、陕西北部、河北、山东、辽宁、吉林西部、云南中部和西南部、广东东南部、福建东南部、海南岛东部和西部等广大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大。 截至 2020 年底,我国太阳能发电容量为 30 万千瓦,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广东、内蒙古等地区。 发挥太阳能光伏发电适宜分散供电的优势,在偏远地区推广使用户用光伏发电系统或建设小型光伏电站,解决无电人口的供电问题,重点地区是 西藏、青海、内蒙古、新疆、宁夏、甘肃、云南等省 (区、市 )。 在城市的建筑物和公共设施配套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装置,扩大城市可再生能源的利用量,并为太阳能光伏发电提供必要的市场规模,重点在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山东等地区开展城市建筑屋顶光伏发电。 为促进我国太阳能发电技术的发展,做好太阳能技术的战略储备,在甘肃敦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西藏拉萨 (或阿里 )建设大型并网型太阳能光伏电站示范项目,在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等地选择荒漠、戈壁、荒滩等空闲土地,建设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 太阳能发电具有出力不稳定和间歇 性的特点,与风电类似,在发展中需要重视研究大型太阳能发电并网问题。 “ 十二五 ” 期间,重点在经济发达和西北太阳能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太阳能电站, 2020 年太阳能发电规划容量达到 200 万千瓦左右。 2020 年太阳能发电规划容量达到 2020 万千瓦左右。 太阳能解读: 我国太阳能资源丰富,太阳能发电目前虽然成本太高,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但却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供应的未来战略能源、绿色能源,目前技术发展与成本降低都很快。 规划据此提出了促进发展太阳能发电的发展思路。 出于对国家强有力的扶持和激励政 策,以及技术装备水平提升的预期,提出大规模并网光伏发电系统、分布式建筑光伏发电系统、离网光伏发电系统并举发展以及 2020 年实现装机 200万千瓦、 2020 年实现装机 2020 万千瓦的发展目标。 太阳能出力不稳定,规划建议重视并网问题,可参照风电,开展并网检测、功率预测等相关工作。 ( 3)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 生物质发电包括农林生物质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发电。 我国每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 7 亿吨,薪材年产量约 2 亿吨,相当于 5 亿吨标煤,据初步测算,约有 1 亿多吨秸秆和薪材可 用于生物质能发电。 在粮食主产区建设以秸秆为燃料的生物质发电厂,或将已有燃煤小火电机组改造为燃用秸秆的生物质发电机组。 在大中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部分林区和灌木集中分布区、木材加工厂,建设以稻壳、灌木林和木材加工剩余物为原料的生物质发电厂。 在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有机废水处理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沼气工程,合理配套安装沼气发电设施。 2020 年和 2020 年生物质发电规划容量分别达到 300 万千瓦和500 万千瓦。 合理利用地热资源,在具有高温地热资源的地区发展地热发电,研究开发深层地热发电技术。 积极推进海洋能的开 发利用。 2020 年和 2020 年地热和海洋能发电规划容量分别达到 1 万千瓦和 5 万千瓦。 生物质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竞争力较低,需要国家给予投资及税收方面的补贴。 生物质能解读: 为充分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规划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生物质能及其它可再生能源发电符合我国能源发展的实际。 由于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发电等的扶持政策不够完善,导致建成的部分生物质能发电和垃圾发电企业亏损。 为鼓励生物质能发电等发展,规划提出国家给予投资及税收方面的补贴。 规划提出国家要支持研究深层地热和 潮汐能发电等新技术,由国家出资建立科研型实验电站,对这些新能源发展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适度发展天然气集中发电 我国天然气资源有限。 天然气探明储量 万亿立方米( 2020 年数据),主要分布在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柴达木、松辽、东海、琼东南、莺歌海和渤海湾九大盆地,其中塔里木、四川、鄂尔多斯三大盆地天然气资源丰富,超过总资源量的 50%。 截至 2020年底,我国天然气发电装机容量约为 2400 万千瓦,主要分布在京津唐、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 天然气是清洁的化石能源,未来主要 依靠进口增加供应,同时天然气价格较高,发电成本远高于水电、核电和燃煤发电。 综合分析,天然气应主要满足民用、交通、工业用气等城乡居民生活和非电行业的快速增长的需要,可供发电用气量较为有限。 天然气发电机组运行灵活,启动快且启停方便,在电网中主要承担调峰任务。 天然气(包括煤层气等)发电要实行大中小相结合;结合引进国外管道天然气和液化天然气在受端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燃气机组,主要解决核电、风电、水电季节性电能对电网的调峰压力。 在气源地规划建设燃气机组解决当地用电问题。 2020 年和 2020 年大型天然气 发电规划容量分别为 3000 万千瓦和 4000 万千瓦。 天然气发电规模取决于天然气价格的竞争力,按照目前气价水平,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支持政策,才能够规划布局更大规模的大中型天然气发电机组。 天然气发电解读: 我国天然气发电存在的制约因素,一是国内天然气供应有限,对外依存度高,预计 2020 年、 2020 年我国对国外天然气的依存度将达到 35%、 42%;二是供发电的天然气供应不稳定,在燃气紧张的情况下,有关部门必然首先保证居民用气和化工等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用气;三是天然气发电成本过高,影响其竞争力。 同时,天然气发电具有运行灵活、启动快且启停方便的特点。 因此,需要在充分考虑气源、气价、地域、输送管道等限制条件的基础上,适度集中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分布式发电 结合城乡天然气管道布局规划建设分布式冷热电多联供机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020 年和 2020 年天然气分布式发电规划容量分别达到 100 万千瓦左右和 300 万千瓦左右。 在电网延伸供电不经济的地区,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在小水电资源丰富地区,优先开发建设小水电站,根据风、光和地热资源发展小型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 和地热发电等,解决广大农村居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推动分布式发电和储能设施结合的分布式能源供应系统发展。 分布式发电解读: 分布式能源具有高效、节能、环保、安全的特点,已成为当今国际上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方向,但分布式能源只能是集中供能的有益补充,不可能成为主力电源和基荷电源,规划据此提出了因地制宜发展的思路,可充分发挥其分散就近供应的优势。 建设大型电源基地外送通道 构建坚强网架建设大型水电基地外送通道 “ 十二五 ” 期间,为满足持续增长的能源电力需求,我国将重点建设西部、北部大型煤电基地,西南水电基地,酒泉、蒙西、张北等大型风电基地,并向负荷中心送电,跨区跨省输电容量较 “ 十一五 ” 大幅增长。 规划到 2020 年,大型水电基地送出容量达到 6690万千瓦, “ 十二五 ” 期间增加 4490 万千瓦;大型煤电基地跨区跨省送电容量为 17050 万千瓦, “ 十二五 ” 期间增加 11400 万千瓦;风电跨省跨区输送规模约 3000 万千瓦。 “ 十一五 ” 期间特高压交、直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成功投运,标志着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成熟,为 “ 十二五 ” 及以后坚强网架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保证大型能源基地电力送出和消纳,提高受端电网安全稳定性,要求大力推广应用特高压交直流等先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