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研究报告第四稿内容摘要:

与销售的集成商 ,致力于中国机器人及自动化前沿技术的研制、开发与产业应用。 新松公司作为提供产品整套解决方案的集成商 ,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是工业机器人技术及装备、自动化成套技术及装备、仓储物流自动化技术及装备等高科技产品。 新松公司通过以下方式来提供产品和服务 :公司首先对制造装备进行设计 ,其装备的生产则 外包给相关的制造企业 ,生产完成后由新松公司将装备出售 ,在出售这些装备给客户时 ,新松公司必须为客户提供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相关培训服务。 如新松公司为重庆电能计量中心提供自动化物流系统的设备 ,其产品包括立体仓库、堆垛机、运输带、 AGV(自动导航运输车 )的相关控制和管理软件及自动化系统。 新松公司在产品设计前期需根据重庆电能计量中心的用地面积、产品特点以及资金要求等对立库等物流设备进行前期调研 ,待与之合作的制造企业完成产品的制造 ,产品交由新松公司。 然后 ,新松公司派出专门的工程师到客户企业进行产品的安装、调试及相关培训 ,直到客户企业的工程师能够进行基本的设备操作及维护。 这个案例说明新松公司的实物产品必须和生产性服务 (如产品设计和产品培训 )一同出售 ,才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解决方案。 这种融合模式在机械、电子装备制造业中尤为明显。 从我省制造业发展的趋势来看,机械制造与电子装备制造都是我省未来重点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因此,从共生性融合的角度,加快与机械制造、电子装备制造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匹配的生产型服务业发展,将能够在“两业融合“的基础上,产生良好的“双赢”效应。 (二)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内生性融合发展模式 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是 指制造业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在同一价值链上前向或者后向衍生出与实物产品相关的生产性服务在基于内生性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在实物产品从研发到售后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内生出多个生产性服务业务,即通过产业链条延长,制造业的实物产品衍生出新的基于 “用户导向”产生的生产性服务需求,通过这些需求使生产性服务业领域不断拓展并向制造业渗透。 该模式通过拓宽制造业和生产服务领域,使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链上延长,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产业的辐射功能,同时也产生了新的生产和服务形式。 在二者不断融合的过程中,生产性服务业为了提高其外包和 服务能力,也会通过更细 13 化的分工,进行专业化和集群化发展。 例如 以上海安吉安星信息服务有限公司的汽车后市场服务为例。 该公司是由通用汽车、上汽集团和上海通用汽车合资建立的 ,是通用汽车与上汽集团之间的第八家合资企业 ,也是北美市场之外的首家OnStar 信息服务业务机构。 该公司致力于开发汽车后市场服务 ,在汽车产业链上不断拓展新的需求 ,为汽车用户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产性服务。 该公司将首先为上海通用汽车旗下的各主力车型的用户提供广泛的汽车安全信息服务 ,包括撞车自动报警、道路援助、远程解锁服务、免提电话、远程车辆诊断和逐向道路 导航(TurnByTurnNavigation)等。 在这之前 ,上海通用汽车已经通过推出服务品牌和相关产品 ,诚信二手车业务、金融贷款服务进行了产业链的延伸 ,如今在汽车服务领域方面又进行了全新拓展。 通过这种拓展将提升上海通用汽车的产品竞争力和服务竞争力 ,并最终服务于消费者 ,为消费者创造更多价值。 因此汽车制造厂商在努力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 ,也在不断拓展新的汽车服务市场 ,并通过生产性服务来提升其竞争优势。 这种模式是在产业链上通过创造和开发客户需求来实现产品内生生产性服务。 这种融合模式对于我省的汽车制造产业等支柱 性制造业产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汽车制造等支柱产业在我省已经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但是相对于全国先进地区,我省汽车制造产业产业链的长度和范围都处于较低水平,通过产业内的内生性“两业融合”,发挥企业制造大型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优势,带动相关生产型服务业部门快速发展,一方面拉伸了我省汽车制造产业链,创造更多附加价值,另一方面也极大带动了汽车后服务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两业融合快速发展。 (三)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补性融合发展模式 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是指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在为客户提供解决方案时可以将实物产品和 生产性服务结合售出,从而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该模式通过互补的模式创新,使生产性服务和制造业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结合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在基于互补性的融合模式下,制造业的实物产品与生产性服务业的服务可以通过技术、资源、业务、管理和市场等的互补,提供给客户具有互补性的产品。 在这种模式下,企业既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实物产品,也提供可以满足客户一定需求的生产性服务,当二者结 14 合出售时,将会产生更多的价值,产生 1+ 1 2 的效用。 在这种模式下,生产性服务通过其不可替代、交易费用低或者 品牌等方面的优势来促进产品的销售,实物产品也可以通过其品牌和渠道方面等优势来增加生产性服务的需求。 例如 以全球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卡特彼勒公司的产品与生产性服务互补为例。 该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的生产商 ,也是全世界柴油机、天然气发动机和工业用燃气涡轮机的主要供应商 ,公司拥有一个全球代理商网络为其客户提供设备、服务和金融业务 ,此外还在全球 1500 多个网点为客户提供融资租赁服务。 公司的实物产品本身就在品牌、渠道上有着强大的竞争力 ,然而 ,公司仍通过开发生产性服务系统来促进产品的销售 ,而产品品牌的不 断强大反过来又会促使客户放心地使用其所提供的生产性服务系统。 该公司通过全球的代理商网络 ,建立了生产性服务系统。 该服务系统是由代理商联合各地的维修企业和租赁企业组成。 服务则是以 生产商客户服务合约 ∃ (CSA)形式提供 ,该合约是由生产商 (即卡特彼勒公司 )的代理商为客户提供的一种定制服务 ,它是按客户的需求来确定的、服务内容高度灵活的合约 ,其灵活性主要体现在 CSA 的内容可以是周期性的维护保养、定期的液压系统检查维护、定期的设备检查 ,也可以是全部的维护保养和修理。 通过这种方式 ,解除了客户企业在使用设备时的后顾之忧 ,生产商和代理商的销售额也大幅提高 ,预计 10 年内公司可以增加近 50%的销售量。 通过产品和生产性服务的互补销售 ,产生了高于二者单独销售的效用。 这种模式对于我省在电信、通讯、机械设备等制造业领域与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具有积极作用。 我省在电信、通讯等制造业领域既有包括烽火科技在内的国内领先企业,也有在东湖高新技术开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高新区内亟待发展的大量的电信、通讯等制造业领域的中小企业,因此,加快生产型服务业企业与相关制造业部门的互补融合发展,对于促进我省制造业相关部门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作用。 四 我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的 主要途径 (一)加快制造服务业的产业化 一是 着力提高服务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的产业水平,形成以块状经济为服务对象的区域性服务产业。 鼓励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务外包,在制造企业集中力 15 量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有利于降低成本,同时也拓 宽 现代服务业有效需求。 二是培育更多的生产性服务供给主体。 以制造业需求为导向,针对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多、共性需求大的特点,提供社会化、专业化的公共服务,要为企业业务外包创造条件,努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所需要的优质服务。 促进企业内部的研究开发、 采购运输、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咨询等服务性活动外部化、产业化,把调整企业生产经营结构、发展专业化分工协作与造就产业化、专业化的城市生产服务系统紧密结合起来。 三是 构建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动发展新格局。 联动发展是现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中心任务。 从总体看,目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之间处于简单互动阶段,工业结构升级对生产性服务业的需求和带动作用还很有限,与工业关联最多的仍然是批发贸易和交通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业。 要鼓励工业企业整合和重组服务流程,推动工业上下游服务环节的外包,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市场化程度;与 相关服务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扶植龙头企业,创建聚集区内文化氛围和企业间的信任关系,健全社会信用服务体系,完善市场运行机制,实现二者协同发展 ,推动二者建立联动机制和互利共生的发展模式。 (二)加快服务业的国际化,增强服务业竞争力 一是 鼓励外资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来 湖北 落户发展,开辟国际化的融资渠道。 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服务领域的基础设施和高新技术服务业,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改组改造传统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素质。 积极引进海外研发公司、商务服务机构等生产性服务机构,鼓励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企业到 海外建立分支机构,或并购海外的研发机构或技术型公司,获取知识产权与研发能力,提高全球化运营水平。 在物流、金融、商务、信息服务、离岸服务外包等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和国际品牌。 二是 积极发展国际服务贸易。 大力发展对外工程承包、劳务合作、国际旅游、仓储运输、船舶维修等,进一步扩大劳动密集型服务出口;以软件开发等为重点,积极拓展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的出口。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实行“走出去”战略 , 发展服务业的跨国公司。 鼓励建立境外技术研发中心;支持大型专业市场和贸易公司,到国外开办分市场、健全营销网 络,鼓励服务型企业创造条件到境外投资。 16 三是大力发展离岸服务外包的创新型生产性服务业,以获取国际竞争优势。 一要改善政策、法制和商业运作环境,支持服务外包关键领域、薄弱环节、新兴产业和新型业态的发展, 鼓励服务外包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领军企业, 创建一批知名服务品牌。 二要强化人力资源产业链建设,着力进行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支持企业建设一批高质量的职业培训机构,鼓励大学、企业、政府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模式。 四是通过扩大开放 , 促进服务业管理体制、企业机制、组织形式以及服务品种的创新;促进先进服务技术和标准的引 进;促进和培育服务业比较优势的形成。 对外开放是提高生产性服务业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 要改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落后的状况,就要通过服务贸易、引进外资、主动接受国际服务业转移、走出去,为开拓有竞争力的发达国家服务市场和已经国际化的国内服务市场, 接受高端的中间服务,近距离地学习先进服务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步地提升服务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档次,并在技术法规、标准、认证体系上与国际市场逐步接轨,促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跨越式发展。 (三)打造大型企业集团,提高服务业的竞争能力 湖北服务业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具有带动性作用的大型龙 头企业,是湖北服务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此,必须实施名牌战略,积极培育和引导大型服务企业的发展。 一是根据全省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现有服务业企业发展基础,确定全省大型服务业企业或重点服务业企业名单,支持和鼓励服务业重点企业争创名牌,做大做强;二是在一些重要产业,如现代物流业、文化产业、信息服务业、旅游业等方面,按照现代企业制度,鼓励组建跨地区、跨部门乃至跨国经营的大型企业集团,占领服务业发展制高点和新阵地;三是加大现代服务业园区的创建力度,按照“两圈一带”的总体战略,依据自身比较优势,创建定位准确、特殊鲜 明、布局合理的省市两级现代服务业园区,充分发挥园区的示范带头作用。 三是积极支持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积极引导和扶植中小型服务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增强湖北服务企业规模,彻底改变湖北现代服务企业“小、散、弱、差”的被动局面。 ( 四 )加快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业市场化程度 积极探索发展服务业的制度创新,科学规范政府对公共服务业的管理,放开 17 竞争性领域服务业的政府限制,鼓励民营经济在加快服务业发展中实现新的成长,创造 湖北 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 一是 加大服务行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力度,分离行政管理职能,进 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加快实行企业化经营。 改变部分服务行业垄断经营严重、市场准入限制过严和透明度低的状况 , 按市场主体资质和服务标准 , 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 放宽部分行业市场准入的资质条件 , 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服务业发展。 除涉及国家安全的领域外,逐步取消限制民间投资的规定。 对供电、供水、供气、供热等公用服务业,积极探索特许权经营,鼓励多家经营、适度竞争。 对存在不同程度垄断行为的服务行业,凡允许外资进入的领域,都应允许和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培育多元化的竞争主体。 破除地 区分割,加快形成统一的服务市场。 支持优势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跨行业重组并购。 改革市场准入的行政审批制度 ,大幅度减少行政性审批。 二是 加快适宜产业化经营的社会事业改革进程,逐步形成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机制,使之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对教育、科研、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按其性质,划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的法人单位。 加快放开具有营利性质的社会事业经营活动,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加大政府对非营利性事业的投入力度,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学校、医院、研究所、文化和体育设施等。 科教文卫服务实体要以市 场为导向,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投入产出效益,推动发展机制的根本转变。 所有挂靠政府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的经营性中介机构,都要与挂靠单位脱钩,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经济组织。 三是 探索并推广工业主辅分离改革 ,扩大服务外包内需市场。 借鉴 天津、江苏、浙江等省市 的经验, 通过建立领导小组、协调机制,加强指标考核,重点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建设,政府从综合、财政、税收等多方面对企业主辅分离提供扶持,对工业企业分离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