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自查表内容摘要:

、烟雾、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 13 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能保证重要设备的不间断供电 14 实验室内必须有足够的工作空间满足安全操作、清洁、维护的需要 15 实验室内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的混乱;在实验室 的工作区外还应当有供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16 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于清洁、不渗水、耐腐蚀、不易附着灰尘,防静电;地面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17 实验室的采光或人工照明满足工作需要 (≥ 300lx),无强光和反射光;室温可控制,应使工作人员感到舒适 (16~28℃ );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区的噪音降至最低或减少噪声的产生 (≤ 60dB) 18 重点位置应备有必要的急救物品,显著位置张贴医疗救助电话号码等信息 *19 实验室有 洗眼设施,必要时有应急喷淋装置 20 实验台面光滑、不透 水、耐腐蚀、耐热和易于清洁;实验台、架、设备的边角以圆弧过渡,不得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必要时采取防倾倒措施 21 合理设置、摆放适宜的灭火器具,以及其他常用工具如锤子、扳手、螺丝刀、梯子和绳子等 三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 1 实验仪器有状态标识(是否正常运行,负责人等信息) *2 实验室所在建筑内或实验室内有高压蒸汽灭菌器 (蒸汽能被回收 ), 每年 定期 检查和校验;并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操作、 维护和灭菌效果监测,有相关记录 *3 实验室内配备有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 使致病微生物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定期检查和验证, 需 要时更换高效过滤装置,有相关记录 4 重要设备 如培养箱、冰箱等要进行温度监测,并有记录 5 离心机等设备机械性能处于良好状态,离心桶及转子定期检查,定期清除污染,建议使用螺旋盖的离心管或可密封的离心桶 (安全杯 ) *6 实验室配有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应的洁净个体防护设备 (如手套、防护服、实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以及其他安全设备 (如喷溅罩、移液辅助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 微生物样本运送容器等 ) 7 实验室内工作人员穿戴与操作相符合的防护 用具 ( 进入实验室应穿 防护服, 工作时应戴 口罩和帽子等) 8 操作感染性材料或接触污染容器要佩戴手套;手套使用前要进行气密性检查,手套用完后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接电话、开门或离开实验室时摘除手套 9 实验室内 不得穿露脚趾的鞋,工作 鞋为舒适、防滑、不渗液体的平底鞋,当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操作时可穿防水鞋 1 指定专人负责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2 有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内容包括菌(毒 )种及样本的收集、运输、保藏、领用、开启、传代和 销毁 等。 3 菌(毒)种及样本的收集: 及时将收集、分离的有一定价值的菌 (毒 )种或样本及相关资料送专业实验室进行检测、鉴定、复核或保藏; 对引进或购买的医学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进行登记、检测、鉴定及复核 4 菌(毒)种及样本的运输: 菌(毒)种或者样本 的 运输需要三层包装系统,由内到外分别为主容器、辅助容器和外包装 : 4 *四 菌毒种及样本管理 ①主容器必须防水、防漏,建议采用密闭、带螺旋盖的塑料容器,并贴上指示内容物的适当标签;②辅助容器为防水、防漏 、结实及能密闭的塑料管或瓶,在主容器和辅助容器之间应填塞足量的吸收性材料;③ 在外包装内附有详细的检验申请单或样本、菌毒种信息单,在外包装外醒目位置贴有生物危险标识。 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 的单位 需 必须向 省卫生厅 提交相关申请材料,获得相关准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