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矿山测量技术管理规范内容摘要:

━━━━╋━━━━━━━╋━━━━━━╋━━━━━━╋━━━━━━╋━━━╋━━━╋━━━━━━━━┫ ┃ 10” ┃ 1. 2 ┃ l/ 4000 ┃ 200 ┃ 177。 10 ┃ l/ 5000 ┃ l ┃ 2 ┃ 177。 20n’。 ┃ ┗ ━━━━━┻━━━━━━┻━━━━━━━┻━━━━━━┻━━━━━━┻━━━━━━┻━━━┻━━━┻━━━━━━━━┛ 注: n 为测站数。 第 175 条 导线应尽量布设成直伸形,相邻边长不宜相差太大,附合长度 超过规定时,可布设成结点网形,结点与结点、结点与高级点间的长度,不应大 于上表规定的附合长度的 O. 7 倍。 用作首级控制的导线宜布设环形网。 导线边长丈量应用光电测距仪 (或全站仪 )或经过鉴定的普通钢尺丈量, 应保证达到上表规定的相应精度。 第 176 条 角度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 器进行检查和调整,使仪器达到相 应等级精度。 第 177 条 观测水平角时仪器中心与照准的觇标中心都必须在标石中心 的铅垂线上,对四等以下小三角观测,觇标最好使用花杆或测钎铅垂立在测点 标石中心线上,误差不得大于 5mm。 第 178 条 水平角观测应在大气稳定与成像清晰的时间内进行,观测过 程中,仪器应避免强烈的阳光直接照射。 气泡位置偏离水准管中心, J2 型仪 器不得超过一格,方向数超过三个时,要采用全圆观测方法测角,一个测站多 于 7 个方向,应按等级进行分组观测,进行低等点的观测时,应联测一个高等 点的方向,分组观测共同方向两组观测角值之差,应不超过本等级的测角中误 差的 2 倍。 各测回间的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应变的第一个角度 (y), y 值可按下列公 式计算。 J21=180/ n+10’, J61=180/ n 盯 =螋 (/一 1)+i(歹一 1)+竺 (歹一妻 ) 式中:盯 —— 度盘和测微器位置变换值 (。 )(’ )(” ); m—— 测回数; 产一测回序号; i—— 度盘最小间格分划值 (DJl为 4’、 DJ2 为 10’ ); R5 ∞ —— 测微盘分格数 (值 )(DJl为 60 格、 DJ2 为 600” )。 J6—— y=180/ m 水平角按方向法观测,各项限差见表 3— 5。 表 3— 5 水平角观测限差 ┏━━━━━┳━━━━━━━┳━━━━━━━━┳━━━━━━━━┳━━━━━━━━┳━━━━━━━━┓ ┃ ┃ ┃测微器两次重合 ┃ 半测回归零差 ┃ 一测回中 (2C) ┃ 同一方向值各 ┃ ┃ 等级 ┃ 经纬仪类型 ┃ ┃ ┃ ┃ ┃ ┃ ┃ ┃ 读数之差 (” ) ┃ (” ) ┃ 变动范围 (” ) ┃ 测回较差 (” ) ┃ ┣━━━━━╋━━━━━━━╋━━━━━━━━╋━━━━━━━━╋━━━━━━━━╋━━━━━━━━┫ ┃ 四等 ┃ J2 ┃ 3 ┃ 8 ┃ 13 ┃ 9 ┃ ┣━━━━━╋━━━━━ ━━╋━━━━━━━━╋━━━━━━━━╋━━━━━━━━╋━━━━━━━━┫ ┃ 5”~ ┃ J2 ┃ ┃ 12 ┃ 18 ┃ 12 ┃ ┃ 10” ┃ J6 ┃ ┃ 18 ┃ ┃ 24 ┃ ┗━━━━━┻━━━━━━━┻━━━━━━━━┻━━━ ━━━━━┻━━━━━━━━┻━━━━━━━━┛ 第 179 条 当水平角观测误差达不到表 3— 5 要求时,应在原度盘位置接 下列规定进行重测。 2C 值变动,本测回互差超限时,应从零方向起重测超限的方向,超限的方 向数大于本测回方向数的 1/ 3 时,则该测回所有方向全部重测。 第 180 条 近井网的计算,应按最小二乘法原理,采用条件观测平差或间 接观测平差;四等基线网应单独按方向进行平差; 5”以下小三角控制网可采用 简化方法平差。 平差后,应计算测角中误差、最弱边边长相对中误差 (采用三 维导线建立 控制的导线网不计算边长中误差 )或点位中误差。 基线 (或起始边 )应计算全 长相对中误差。 第 181 条 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应按表 3— 6 中的规定。 表 3— 6 内业计算数字、数表取位的规定 ┏━━━━━┳━━━━━━━┳━━━━━━━┳━━━━━━━━┳━━━━━━━┳━━━━━━┓ ┃ ┃ 观测方向值 ┃ 各项改正数 ┃ ┃ 边长及坐标 ┃ 方位角 ┃ ┃ 等级 ┃ ┃ ┃采用的函 (对 )数 ┃ ┃ ┃ ┃ ┃ (” ) ┃ (” ) ┃ ┃ (m) ┃ (” ) ┃ ┣━━━━━╋━━━━━━━╋━━━━━━━╋━━━━━━━━╋━━━━━━━╋━━━━━━┫ ┃ 四等 ┃ 0. 1 ┃ 0. 01 ┃ 7 位 ┃ O. 001 ┃ 0. 1 ┃ ┣━━━━━╋━━━━━━━╋━━━━━━━╋━━━━━━━━╋━━━━━━━╋━━━━━━┫ ┃ 5” ┃ ┃ ┃ ┃ ┃ ┃ ┃ lO” ┃ 1. 0 ┃ 0. 1 ┃ 6 位 ┃ O. 001 ┃ 1. O ┃ ┗━━━━━┻━━━━━━━┻━━━━━━━┻━━━━━━━━┻━━━ ━━━━┻━━━━━━┛ 第 182 条 采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平差时,对数据和输入的纸带,要进行仔 细核对,计算结束后,应对打印成果进行校核。 3. 2. 4 近井网高程控制测量 第 183 条 近井网点的高程控制应从原四等水准基点上,用水准仪按四 86 等水准测量进行联测,水准网可布设环形网,加密时可布设为附合路线或结点 网,结点网高级点间路线的长度不大于相应等级符合路线长的 O. 7 倍。 第 184 条 水准点应选在土质坚硬、便于长期保存和使用方便的地点。 露天采场附近,井口 附近及矿山主要工业设施附近应设有四等水准点。 四等水准点应埋设永久性标石,也可利用固定地物和近井网控制点代替, 埋设后应填绘水准点点记。 第 185 条 各级水准路线的主要要求见表 3— 7。 表 3— 7 水准路线的主要技术要求 ┏━━━┳━━━━━┳━━━━━┳━━━━┳━━━━┳━━━━━━━━┳━━━━━━━━┳━━━━━━━━━━━━━━━━━┓ ┃ ┃每公里高 ┃环线与附 ┃ 水准 ┃ 水 ┃ 观测 ┃ 次数 ┃ 往返较差环 线或附合路线闭合差 ┃ ┃等级 ┃差中误差 ┃合路线长 ┃仪类型 ┃ 准 ┃ ┃ ┃ ┃ ┃ ┃ ┃ ┃ ┃ ┣━━━━━━━━╋━━━━━━━━╋━━━━━━━━┳━━━━━━━━┫ ┃ ┃ (mm) ┃ (km) ┃ ┃ 尺 ┃环线或附合 路线 ┃ 支线 ┃ 平地 (mm) ┃ 山地 (mm) ┃ ┣━━━╋━━━━━╋━━━━━╋━━━━╋━━━━╋━━━━━━━━╋━━━━━━━━╋━━━━━━━━╋━━━━━━━━┫ ┃ ┃ ┃ ┃ ┃ ┃ ┃ ┃ 177。 20∥。 ┃ 177。 6n’/ 2 ┃ ┃ 四 ┃ 177。 10 ┃ 30 ┃ S3 ┃ 态 ┃ 往返一次 ┃ 往返。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