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九项制度)[修订]内容摘要:
充规定。 e)施工合同中规定的标准和要求。 国外引进设备的合同中无规定者,经与建设(监理)单位商定后,可参照国内相关标准执行。 f)经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同意的施工技术措施中的标准。 施工质量的检查验收 a)公司内部对施工质量实地班组自检、工地复检和项目部验收 , 即三级检查验收制度: 1)班组自检。 施工人员应对施工质量负责。 对设备、原材料、 加工配制品和设计等质量问题应及时汇报、处理。 施工结束应进行自检并做好记录。 发现问题即行处理,自检不合格不报验,经班组长复核无误后交工地质检员检查、验收。 2)工地复检。 工地质检员对班组提交的质量自检技术记录和实体质量进行复查、评级、签证。 3)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质量员负责审查工地提交的质量检查验收单、技术记录和复查签证文件,并进行验收、评级 签证。 b)建设(监理)单位对施工质量按已 审定的见证点和停工待检点进行检查;并按施工质量检验评定项目划分范围以及实体质量进行验收签证。 施工单位应事先提供检查验收的资料,以备审核。 c)未按规定检查验收的项目,不算完工,不得转接下道工序;隐蔽工程不得隐蔽。 d)对各级检查验收中提出的问题,有关部门、有关班组应认真研究处理,及进反馈处理结果。 重大问题应做好记录留存。 e)为保证施工质量,尚需做好以下检查验收工作: 1)对设备、原材料、工器具和计量器具进行严格检验,对不合格者不得使用,应研究处理并记录留存。 2)加 工配制品应由制作单位做出厂检验,合格后方可出厂。 制作单位应向用户提交合格证、质保书及技术记录。 施工单位接货后应进行核查,经确认后才可使用。 3)各施工承包单位之间的中间交接验收,应由建设(监理)单位组织进行。 4)不同工种接续施工的项目要进行工序交接检查。 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施工人员有权拒绝继续施工。 5)按国家或行业颁发的施工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评定施工质量等级。 对于设备、原材料或设计缺陷造成施工人员无法处理的质量缺陷,应认真鉴定、研究对策,由相关单位负责解决,并做记录 存档。 凡不属于施工责任的质量缺陷且不影响使用时,可不参加施工质量评定的统计。 分项工程质量评定不合格时,应及时返工处理;分部及单位工程质量不合格者,应进行技术鉴定,决定处理办法。 返工重做的施工项目,可重新评定,但对最终达到优良标准者则不可评为优良等级。 凡经过加固补强或造成永久缺陷的项目不得评为优良。 单位工程的质量等级评定,必须由建设(监理)单位签证。 f)按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总站颁发的质量监督规定,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根据质量监督检查典型大纲的要求,对工程质量进行监督检查。 未经监督检 查通过的机组、变电站和线路,不能启动、不能并网、不能投入运行。 质量文件的管理 施工质量文件的管理按下列规定进行: a)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工地专职质检员负责过质量文件进行管理。 b)各种施工记录由负责施工的单位填写,检验报告由检验单位提供。 c)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定期将验收评定明细表提交计划统计部门,作为考核计划完成的依据。 未经验收或质量不合格的施工项目不能列为完工的施工项目。 d)项目部定期将质量报表报送公司质量管理部门,并按合同规定向建设单位和监 理单位提交。 e)火电机组整套启动试运后或变电站和线路试运后,工程项目部应按规定时间向建设单位移交竣工资料。 质量事故处理和质量报告 质量事故的范围。 凡在施工(调整试运前)过程中,由于现场储存、装御运输、施工操作、完工保管等原因造成施工质量与设计规定不符或其偏差超出标准允许范围,需要返工且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者。 由于上述原因造成永久性缺陷者; 在调整试运过程中,由于(非设备制造、调整试验、运行操作)施工原因造成设备、原材料损坏,且损失达到规定 条件者。 质量事故的分类。 a)重大质量事故(属于下列情况之一者)。 1)建(构)筑物的主要结构倒塌。 2)超过规范规定的基础不均匀下沉、建(构)筑物倾斜、结构开裂或主体结构强度严重不足。 3)影响结构安全和建(构)筑物使用年限或造成不可挽回的永久性缺陷。 4) 严重影响设备及其相应系统的使用功能。 5) 一次返工直接经济损失在 10 万元以上(质量事故直接经济损失金额=人工费 +机械台班费 +材料费 +管理费 可以回收利用的器材残值)。 b) 普通质量事故。 未达到重大事故条件,其一次返工直接经济损失在 1 至 10 万元者(含 10 万元)。 c)记录质量事故。 未达到重大及普通质量事故条件的质量事故。 质量事故的调查处理。 a)记录事故发生后,施工人员应及时向班组长报告。 班组长应在当日报告工地,并进行事故分析。 工地质检员要对事故作出记录,定期书面报工程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 b)普通事故发生后,班组长应立即向工地报告;工地应于当日报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立即组织调查分析,并于 5 日内写出质量事故报告送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 经项目部审定后向公司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c)重大事故发生后,工地应立即向项目部经理、总工程师和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项目部应随即向公司经理、总工程师和质量管理部门报告。 性质特别严重的事故,公司及其项目部应在 24 小时内同时报告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重大事故发生后,各级领导应采取措施维护补救,防止事故扩大并立即组织调查、分析。 分析后 5 日内由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写出质量事故报告,经项目部经理和总工程师审批后报公司质量管理质量管理部门、建设单位、监理单位、主管部门和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 d)分包工程项目发生事故后,分包单位亦应按上述相应程序,及 时报告总包单位或发包工程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 e)调查分析工作应做到 “ 三不放过 ” ,即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职工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总结经验教训和没有采取防范措施不放过。 f)对违反规程不听劝阻、不遵守劳动纪律、不负责任而造成质量事故者,对隐瞒事故不报者,均应严肃处理。 g)各级质量管理部门均要建立质量事故台帐,并予保存。 h)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方案及实施结果记录应由工程项目部技术和质量管理部门分别保存,以备存 档和竣工移交。 质量缺陷处理方案审批和实施。 a)普通及重大质量事故由事故责任单位提出处理方案,报项目部施工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 b)普通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由项目部施工技术管理部门会同质量管理部门审核后,报项目部总工程师审批后,由事故责任单位实施。 c)重大质量事故处理方案由公司总工程师主持,施工技术部门和质量管理部门会同设计单位、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和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共同审定,经公司总工程师批准后由事故责任单位实施。 d)需设计单位验算或变更设计的施 工项目,由项目部施工技术部门提请建设单位交设计单位协助进行。 质量总结和质量报表 质量总结、质量报表和质量趋势报告: a)质量总结按单位工程、年(季)度(火电、变电工程)和工序(送电工程)报送。 其内容一般包括施工质量总体情况、主要设备或主要单位工程关键性质量指标的实现数据、质量通病分析、质量事故情况分析和本年(季)度成本、年度质量评级情况、提高质量的主要措施及今后的工作安排。 b)各级质量管理部门或质量管理人员每月(送电工程按工序)对所分管施工项目的工程质量情况提出质量 趋势报告,供各级技术负责人作为决策依据。 c)“ 工程质量情况报表 ” 由项目部质量管理部门按单位工程(送电工程按工序)统计,按季报送,并附质量总结报送公司、建设单位和监理单位。 e)质量总结和质量报表一般采用分级编写、逐级审核上报的方式。 质量回访 质量回访是施工单位听取相关单位对施工质量的意见和建议,改进和提高施工质量的一条途径。 公司或项目部负责组织质量回访工作。 回访可分两种类型: a)阶段性质量回访。 根据项目工程进展情况,组织中间回访。 回访对象主要是建设单位和监 理单位。 b)工程移交后回访。 一般在工程正式投入生产后半年至一年期间内进行。 回访对象主要是建设单位和生产单位。 回访后对收集的意见进行分类整理,认真整改、填表造册、建档保存。 对移交后无法处理的问题,应在今后工作中改进。 6 施工组织设计管理 编制目的、原则和依据 施工组织设计是组织电力建设施工的总体指导性文件。 编制和贯彻好施工组织设计是在施工过程中体现国家方针政策、遵守合同规定、科学组织施工,从而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和工期目标、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消耗、保 证安全;是不断地提高施工技术和施工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 编制原则: a)遵守和贯彻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b)对项目工程的特点、性质、工程量、工作量以及施工企业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确定本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指导方针和主要原则。 c)符合施工合同约定建设期限和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 d)遵守基本建设程序,切实抓紧时间做好施工准备,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及时形成工程完整的投产能力。 e)在加强综合平衡,调整好各年的施工密度,在改善劳动组织的前提下,努力 降低劳动力的高峰系数,做到连续均衡施工。 f)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先进的施工技术,努力推广应用四新,不断提高机械利用率和机械化施工的综合水平,不断降低施工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 g)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基地作用,提高工厂化施工程度,减少现场作业,压缩现场施工场地及施工人员数量。 h)施工现场布置应紧凑合理,便于施工,符合安全、防火、环保和文明施工的要求,提高场地利用率,减少施工用地。 i) 加强质量管理,明确质量目标,消灭质量通病,保证施工质量,不断提高施工工艺水平。 j)加强职业安全健康和环境保护管理,保证施工安全,实现文明施工。 k)现场组织机构的设置,管理人员的配备,应力求精简、高效并能满足项目工程施工的需要。 l)积极推行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不断提高现代化施工管理水平。 编制依据 a)已经批准的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纸及资料。 b)工程相关的招、投标文件、施工合同、技术协议、会议纪要等文件。 c)工程概算和主要工程量。 d)设备清册和主要材料清册。 e)主体设备技术文件 和新产品的工艺性试验资料。 f)施工定额资料。 g)施工队伍情况和装备条件。 h)GB/T 19001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i)现场内外环境条件调查资料。 j)《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导则》。 主要内容 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划分。 火力发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划分为施工组织设计纲要、施工组织总设计和施工组织专业设计三个部分。 a)施工组织设计纲要依据初步设计和招标文件编制,为施工布局作出总体安排,适应投标的需要并指导编 制总设计和专业设计。 b)施工组织总设计依据初步设计、主要施工图、施工合同和施工组织设计纲要编制,对项目工程作出全面安排。 c)施工组织专业设计依据总设计、技术合同、有关专业施工图和设备技术说明书编制,指导专业施工项目的施工。 如工程规模较小或计划安排要求紧迫,视具体情况,可对施工组织设计的三个部分适当调整和合并。 火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纲要的内容一般包括: a)编制依据。 b)工程情况。 c)工程特点及估算工程量。 d)施工组织机构和 人力资源计划。 e)主要施工方案及措施的初步选择。 f)总平面布置方案及占地面积。 g)主要工程项目控制进度。 h)施工准备工作安排。 i)能供应的需求和规划安排。 j)大型机械设备和布置方案及工厂化、机械化施工方案。 k)工程项目施工范围划分。 l)临建数量及采用结构标准的规划。 m)施工质量规划、目标和主要保证措施。 n)施工安全、环境保护的规划、目标和保证措施。 o)满足标书要求的其他内容。 火电 工程施工组织总设计的内容一般包括 : a)编制依据。 b)工程概况。 c)工程规模和施工项目划分及主要工程量。 d)施工组织机构设置和人力资源计划。 e)施工综合进度计划。 f)施工总平面布置图及其文字说明。 g)主要大型机械配备和布置以及主要施工机具配备清册。 h)力能供应方式及系统布置(包括水、电源、气、汽等)。电力建设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导则(九项制度)[修订]
相关推荐
上道工序不合格,下道工序施工人员有权拒绝继续施工。 4.由总包单位分包的工程,分包项目的质量检查验收工作由总包单位组织。 有建设单位向一个以上承包单位发包的工程,各单位质量验收之间的协调工作由建设单位组织。 具体办法在发承包合同中应予明确规定。 第十五条 其它项目的检查验收。 1.凡列入计划的大型临时工程竣工后应由施工工地 (队 )自检合格后报请验收,由使用工地 (队 )和公司 (处
标、评标、定标并签订合同; 协助业主进行 大坝安全监测 招标,编制 大坝安全监测 招标文件及技术规范要求,协助组织招标、评标、定标并签订合同; 协助业主组织甲供材料采购,提出采购计划,协助业主与供应商谈判并确定 合格 供 应商。 18 2 设计管理 本工程设计管理依据主要有: ( 1)《 某水电站 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批复文件; ( 2) 下屯水电站 工程设计招标文件; ( 3) 下屯水电站
注 : GB503002020 第 条中的“单位工程”不是其定义,指的是 单位工程的 划分 . 曹旺 7 编制 分部工程 : 单位工程中可以独立组织施工的工程 . 二、单位(子单位)工程的组成 : (一)、房屋建筑物(构筑物)的 单位(子单位)工程最多包含 10 个分部工程, 即 : 地基与基础;主体结构; 建筑装饰装修; 建筑屋面;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 建筑电气; 智能建筑;通风与空调;
坚持工作不懈怠。 进一步从工作中查找薄弱环节,提高做好最 新精 品 资料推荐 提 供全程指导服务 2020 全新精品资料 全新公文范文 全程指导写作 –独家原创 15 / 61 各项工作的服务能力。 严于律已不动摇。 牢记本委工作纪律,时时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处处以本委的工作规则规范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 总之,我会以这次岗位调整为契机,更加努力地工作,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提高完善自己
工作范围及相关关系; 保证从事与质量有关的各类人员独立行使把关、监控、报告、改进的职能; b)总师办 负责组织对设计过程质量监督工作; 负责技术图纸标识的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不合格品处置的监督管理工作; 负责对各设计室的技术支持; 负责员工的培训。 b)图文中心 负责技术图纸的打印、复制、底图存档、电子文档刻录; 负责员工的招聘及专业资质的管理。 c)办公室
W1 W2 M 待分配 资源类别 人数 78 582 35 5 W1 50 50 5 — — W2 600 28 572 — 5 M 35 — — 35 — 注: W1熟练工 W2技工 M管理者 ( 3) 人与事质量配置分析。 它是指人与事之间的质量关系,即事的难易程度与人的能力水平的关系。 实际中的两种情况: 人员素质低于岗位要求 — 职业培训,降职。 人员素质高于岗位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