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四单元练习题内容摘要:
毛泽东、 _________、 _________等位代表,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 6.孙中山在建立黄埔军校的过程中得到了 _________和 _________的帮助。 7. 1935 年 1 月,党中央在 _________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了以为_________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三、材料说明题 1.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 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 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 回答:①中国的土地“不可以断送”是针对什么而说的。 ②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什么斗争。 ③在这次斗争中,是如何体现中国人民“不可以低头”的。 ④这次斗争是一次什么性质的斗争。 其结果如何。 2.阅读下列材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毛泽东 回答:①诗中所描写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次艰苦的斗争。 ②请写出这次斗争开始和结束的标志及 转折性会议。 ③这场斗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3.阅读下列材料: 孙中山希望通过黄埔军校创造革命军,挽救中国的危亡。 他在黄埔军校开学典礼上说:我们今天开这个学校,要用这个学校内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 成立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 回答:①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目的是什么。 ②黄埔军校建立于何时、何地。 ③黄埔军校的建立起到了什么作用。 四、简答题 1.简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及其历史意义。 2.列举北伐战争的主要对象和主要战场。 3.简要回答遵义会议的 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4.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为挽救革命进行了哪些努力。 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第四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九一八事变发生在( ) A. 1929 年 B. 1930 年 C. 1931 年 D. 1932 年 2.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整个东北只用了( ) A.一个多月 B.四个多月 C.半年 D.一年 3.日军占领东北后又将侵略的魔爪伸向( ) A.华东 B.华中 C.西北 D.华北 4.在中华民族的生死关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什么主张。 ( ) A.开展游击战争 B.建立抗日民 族统一战线 C.局部抗战 D.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5.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的关键是( ) A.全国人民的支持 B.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 C.张、杨的劝说 D.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所做的努力 6.北京东、南、北三面被日军包围之后,中日。八年级上学期历史第三、四单元练习题
相关推荐
走 4 米,在第二次 5 秒内走 2 米,在第三次15 秒内走 6 米,则可以肯定此物体一定是作了() A、匀速直线运动 B、变速直线运动 C、既有匀速直线运动,又有变速直线运动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 子弹离开枪膛后能在空中继续飞行,是因为() A、子弹受到一个向前的推力 B、子弹具有惯性 C、子弹受到的惯性 大于空气阻力 D、子弹受到惯性的作用力 让一个表面沉没的小钢块
13.第二段中的“戏剧性”在文中指什么 ?第四段中“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什么 ?(请在空格内作答 )(4 分 ) 答:“戏剧性 ?指。 “一张弓总被拉满”比喻。 14.向年轻人讲道理的文章不少,本文却耐读易接受,原因是什么 ?请谈谈你的看法。 (3 分 ) 答: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11 分 ) 水葫芦之灾 李洋 水葫芦学名凤眼蓝,别称水浮莲、假水仙等。
分,其展开图是矩形。 图 10— 2 是车棚顶部截面的示意图, 所在圆的圆心为 O。 车棚顶部是用一种帆布覆盖的,求覆盖棚顶的帆布的面积(不考虑接缝等因素,计算结果保留 π )。 . 11. 本市新建的滴水湖是圆形人工湖。 为测量该湖的半径,小杰和小丽沿湖边选取 A、 B、 C三根木柱,使得 A、 B之间的距离与 A、 C 之间的距离相等,并测得 BC长为 240米, A到 BC 的距离为 5
①稻米、小麦--主要粮食 ②双季稻、三季稻 ③国外引进玉米、甘薯等 ④鼓励植棉 三、技艺先进的纺织、制瓷和采矿业 1.纺织业 ①棉--松江、杭州、湖州
造成岩石从较陡的斜坡滑落,产生塌方。 遗址旁边采石厂的爆破作业,对遗址保护非常不利,而周围水泥厂的粉尘容易形成酸雨,侵蚀岩石。 还有不远处一条铁路,过往列车产生的震动也不可小看。 其次,考古挖掘中操作不当、过量的开发,使得坡度过大或者洞顶过薄,致使洞顶塌方、斜坡滑落。 再次就是物理风化作用和环境污染的影响,长期的日晒雨淋以及粉尘形成的酸雨对岩石造成腐蚀,容易脱落。 另外,岩石在沉淀和构造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