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内容摘要:
部位的腔壁是否被沾染或弄脏。 如污染明显,应重新评估离心操作规程。 13.应当每天检查离心转子和离心管套是否有腐蚀或细微裂痕。 14.每次使用后,要清除离心管套、转子和离心机腔的污染。 15.使用后离心管套应当倒置存放使平衡液流干。 16.当使用离心机时,可能喷射出可在空气中传 播的感染性颗粒。 如果将离心机放置在传统的前开式的 I 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内,这些粒子由于运动过快而不能被安全柜内的气流截留。 而在Ⅲ级生物安全柜内封闭离心时,可以防止生成的气溶胶广泛扩散。 但是,良好的离心操作技术和牢固加盖的离心管可以提供足够的保护,以防止感染性气溶胶和可扩散粒子的产生。 3。 3. 8 匀浆器\摇床\搅拌器和超声处理器操作的使用 1.实验室不能使用家用 (厨房 )匀浆器,因为它们可能泄漏或释放气溶胶,必须配备并使用实验室专用搅拌器和消化器 (stomacher)。 2. 盖子、杯子或瓶子应当保持正常状态,没 有裂缝或变形。 盖子应能封盖严密,衬垫也应处于正常状态。 3.在使用匀浆器、摇床和超声处理器时,容器内会产生压力,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气溶胶就可能从盖子和容器间隙逸出。 由于玻璃可能破碎而释放感染性物质并伤害操作者,使用塑料容器,尤其是聚四氟乙烯 (po1ytetranuoroe thylene, PTFE)容器。 4.使用匀浆器、摇床和超声处理器时,必须用一个结实透明的塑料箱覆盖设备,使用结束后消毒。 可能的话,这些仪器可在生物安全柜内覆盖塑料罩进行操作。 5.操作结束后,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容器。 6.使用超声处 理器的人员应进行听力保护。 3。 3. 9 组织研磨器的操作使用 1.使用玻璃研磨器时应戴手套,并用一块具有吸收性的软物包住研磨器。 塑料 (聚四氟乙烯 )研磨器更加安全。 2.操作和打开组织研磨器时应当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3. 3. 10 冰箱与冷柜的维护和使用 1.冰箱、低温冷柜和干冰柜应当定期除霜和清洁,应清理出所有在储存过程中破碎的安瓿和试管等物品。 清理时应戴厚橡胶手套并进行面部防护,清理后要对内表面进行消毒。 2.储存在冰箱内的所有容器应当清楚地标明内装物品的学名、储存日期和储存者的姓名。 未标明的或废旧物品应当高 压灭菌并丢弃。 3.应当保存一份冻存物品的清单。 4.除非采用有效防爆措施,否则冰箱内不能放置易燃溶液并冰箱门上应明确标示 3. 3. 11 装有冻干感染性物质安瓿的开启操作 当打开装有冻干物的安瓿时必须小心,因为其内部可能处于负压,瞬间进入的空气可能使一些物质扩散进入空气。 安瓿应该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建议按下列步骤打开安瓿: 1.首先清除安瓿外表面的污染。 2.如果管内有棉花或纤维塞,可以在管上靠近棉花或纤维塞的中部锉一痕迹。 3.用一团酒精浸泡的棉花将安瓿包起来以保护双手,然后手持安瓿从标记的锉痕处 打开。 4.将顶部小心移去并按污染物处理。 5.如果塞子仍然在安瓿上,用消毒镊子除去。 6.缓慢向安瓿中加入液体来重悬冻干物,避免出现泡沫。 3. 3. 1 感染性物质保存安瓿的存放 装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瓿不能浸入液氮中,因为这样会造成有裂痕或密封不严的安瓿在取出时破碎或爆炸。 如果需要低温保存,安瓿应当储存在液氮上面的气相中。 此外,感染性物质应储存在低温冰柜或干冰中。 当从冷冻储存器中取出安瓿时,实验室工作人员应当进行眼睛和手的防护。 以这种方式储存的安瓿在取出时应对外表面进行消毒。 3. 3. 13 样品的收集、标记 和运输 1.始终遵循常规预防措施;所有操作均要戴手套 2.应当由受过培训的人员来采集病人或动物的血样。 3.在静脉抽血时,应当使用一次性的安全的抽真空设备取代传统的针头和注射器,因为这样可以使血液直接采集到带塞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中。 用完后自动废弃针头。 4.装有样品的试管应置于适当容器中运至实验室,在实验室内部转运也应这样说明书应当分开放置在防水袋或信封内。 3. 3. 14 显微观察的薄膜和涂片 用于显微观察的血液、唾液和粪便样品在固定和染色时,并不必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 应当用镊子拿取 这些东西,恰当储存,并经清除污染和/或高压灭菌后再丢弃。 3. 3. 15 自动化仪器 (超声处理器、涡旋混合器 )的操作 1.为了避免液滴和气溶胶的扩散,这些仪器应采用封闭型的。 2.排出物应当收集在封闭的容器内进一步高压灭菌和/或废弃。 3.在每一步完成后应根据操作指南对仪器进行消毒。 3. 3. 16 动物组织处理操作 1.组织样品应当采用福尔马林固定小块样品,如针头活检样品,能够在几个小时内固定和消毒,但是较大样品则可能需要几天时间。 2.应当避免冰冻切片。 如果必须进行冰冻切片,应当罩住冰冻机,操作者要戴安全防护 罩 (面具 )。 清除污染时,仪器的温度要升至 20~C。 加热与高压消毒操作规程 3. 4. 1 加热消毒 1 加热是最常用的清除病原体污染的物理手段。 “干 ”热没有腐蚀性,可用来处理实验器材中许多可耐受 160~C 或更高温度 2~ 4 小时的物品。 燃烧或焚化也是一种干热方式。 高压灭菌的湿热法则最为有效。 2 煮沸并不一定能杀死所有的微生物或病原体,但如果其他方法 (化学杀菌、清除污染、高压灭菌 )不可行或没有条件时,也可以作为一种最起码的消毒措施 3 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小心操作并保存,以保证在使用之前不再被污染。 3. 4. 2 高压灭 菌 1 高压灭菌的技术指标 压力饱和蒸汽灭菌 (高压灭菌 )是对实验材料进行灭菌时最有效和最可靠的方法。 对于大多数目的,下列组合可以确保正确装载的高压灭菌器的灭菌效果: ——134℃、 3 分钟 ——126℃、 10 分钟 ——121℃、 15 分钟 ——115℃、 25 分钟 2 高压灭菌器的装载 为了利于蒸汽的渗透和空气排出,高压灭菌物品应松散包装放置在灭菌器内。 要使蒸汽能够作用到其内容物。 通过高压灭菌器内的蒸汽,由下而上置换空气并经排气孔排出。 当所有的空气排出后,关闭排气孔的阀门,缓慢加 热使压力和温度上升到安全阀预置的水平。 此时记为灭菌开始时间。 灭菌结束后停止加热,让温度下降到 80℃以下再打开盖子。 4 高压灭菌器使用注意事项 下列规定能够减小操作压力容器时会发生的危害: ( 1)高压灭菌器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应由受过良好培训的人员负责。 预防性的维护程序应包括:由有资质人员定期检查灭菌器内部、门的密封性以及所有的仪表和控制器。 ( 2)应使用饱和蒸汽,并且其中不含腐蚀性抑制剂或其他化学试剂,这些物质可能污染正在灭菌的物品。 ( 3)所有要高压的物品都应放在空气能够排出并具有良好热渗透性的容器中;灭菌器内 不能塞得过紧,否则蒸汽不能均匀作用于装载物。 ( 4)当灭菌器内部加压时,互锁安全装置可以防止门被打开,而没有互锁装置的高压灭菌器,应当关闭主蒸汽阀并待温度下降到 80℃以下时再打开门。 ( 5)即使温度下降到 80℃以下,操作者打开门时也应当戴适当的手套和面罩来进行防护。 ( 6)在进行高压灭菌效果的常规监测中,生物指示 剂或热电偶计应置于每件高压灭菌物品的中心。 最好在 “最大”装载时用热偶计和记录仪进行定时监测,以确定灭菌程序是否恰当。 ( 7。bsl-2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手册
相关推荐
每下降 10%扣 1 分。 积极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年度考核) 新技术开展一项(经医院确认)加 3 分,科研立项加 3 分。 发表核心期刊论 文 省级每篇加 1 分,国家级加 2 分。 科 教科 设备管理( 2分) 医疗仪器设备完好,医疗设备不良事件上报及时 一项不符合要求扣 分 设 备 科 大型仪器设备使用符合要求,使用完毕做好保养工作,并都有书面记录。 做不到每台设备扣 分 科室管理 (
的隔墙应为防火兼隔声构造,并不得开门直接相通。 联营商场内连续排列店铺应有良好的排烟通风设施,饮食店的灶台不应面向公共通道。 各店铺的隔墙、吊顶等的饰面材料和构造不得降低商场建筑物的耐火等级规定。 食品类商店仓储部分应根据商品不同保存条件和商品之间存在串味、污染的影响、应分设库 房或在库内采取有效隔离措施;各种用房地面、墙裙等应为可冲洗的面层,并严禁采用有毒和起化学反应的涂料。 饮食建筑
制度 食品生产、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的场所及周围环境必须干净、卫生,并有良好的防蝇、防老鼠及防尘和其他防污染措施。 食品从业人员必须持健康证上岗。 凡患有疾病者一律需休息痊愈后才可上班 食品从业人员应讲个生卫生,保持个生清洁做到 四勤 ,工作前后及便后必须洗手消毒 预防细菌性食物中毒,食物原料必须新鲜质量必须过关;食品贮存及加工生熟食品使用的厨用工具必须严格分开,防止食品交叉污染;
部公共关系网络小区办市政公安消防街道工商税务物价鑫银大厦管理处专业公司社会服务机构供货商人防医疗园林电信环卫供气供水供电秩序管理部在业务上必须接受天津市公安局市直机关保卫处的指导,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和措施必须报公安局市直机关保卫处审批;工程管理部设施设备的运行维护必须满足国家有关的强制性规范,接受业务上的专业指导和指令; 管理处将不断改进和完善自身的物业管理水平,达到招标书的要求。 同时
亦通过该客户服务中心反馈到客户。 通过客户服务中心的有效运作,带来以下便利: 客户服务中心内部运作流程图: 第一、建立首问责任制,所有客户的投诉和需求都有专人负责跟踪和落实直至客户满意为主,跟踪到底,决不推诿; 第二、管理资源集中,统一调度,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三、全天候服务,保证客户的需求即时得到受理及解决。 鑫银大厦管理处与 行业主管部门及客户 关系运作流程图:
OEM技术主管组织有关人员确定设计方案,编制《产品技术变更表》或《产品技术规格书》、并视需要编制产品图纸、《产品明细表》。 派生设计文件由 OEM 技术主管审批。 3. 合同协议:双方签订包括但不限于 OEM 产品收购合同、商标使用管 理合同、质量保证协议、知识产权保护协议、业务交往若干问题备忘录,合同协议签订前应按照合同审批程序通过法务部审查。 第六章 OEM 运行资格评定 第十一条 O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