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内容摘要:
译数据的含义 , 进行合理取舍 , 提炼出有效数据。 一些数据隐含着化学规律及化学原理 , 要找出数据的具体含义 , 分析比较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 建立题中的隐含数据与题目解答之间的联系 , 继而得出正确结论。 某学习小组针对如何测定镀锌铁皮镀锌层厚度提出如下一些方案: 方案 中,使其完全溶解,通过测量氢气的体积,计算铁皮上的锌的质量。 方案 (W1)投入到足量的Fe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取出铁片,洗净、烘干、称量 (W2),计算铁皮上的锌的质量。 例 2 方案 中,使其完全溶解,再在所得溶液中加入过量的NaOH溶液,过滤、洗涤、烘干、灼烧沉淀,最后称量。 …… (1)方案 2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 3的主要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 1中用到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 如图装置中不能用于测量气体体积的装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小组拟选用 C装置作量气装置,则气体收集完毕,准备读数时,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解析 】 理解每种方案的实验原理是关键。 (1)方案 2锌与铁的活动性差异不大 , 反应难以进行;方案 3反应时间长 , 沉淀的获取和称量较为困难 , 精确度不高。 (2)B 装置不能排出液体; C装置要等到冷却到室温再进行读数 , 并且要上下移动右边管使左右两边的液面相平。 【 答案 】 (1)锌与铁的活动性差异不大 , 反应几乎难以进行 反应时间长 , 沉淀的获取和称量较为困难 , 精确度不高 (2)B 等到冷却到室温再进行读数 , 上下移动右边管使左右两边的液面相平 跟踪训练 (随学随练 , 轻松夺冠 ) 2. (2020年高考福建卷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借助A~ D的仪器装置完成有关实验。 [实验一 ]收集 NO气体。 (1)用装置 A收集 NO气体,正确的操作是________(填序号 )。 a.从①口进气,用排水法集气 b.从①口进气,用排气法集气 c.从②口进气,用排水法集气 d.从②口进气,用排气法集气 [实验二 ]为了探究镀锌薄铁板上锌的质量分数w(Zn)和镀层厚度 , 查询得知锌易溶于碱: Zn+2NaOH===Na2ZnO2+ H2↑。 据此 , 截取面积为 S的双面镀锌薄铁板试样 , 剪碎 、 称得质量为 m1 g。 用固体烧碱和水作试剂 , 拟出下列实验方案并进行相关实验。 方案甲:通过测量试样与碱反应生成的氢气体积来实现探究目标。 (2)选用 B和 ________(填仪器标号 )两个装置进行实验。 (3)测得充分反应后生成氢气的体积为 V L(标准状况 ), w(Zn)= ________。 (4)计算镀层厚度,还需要的一个物理量是________。 (5)若装置 B中的恒压分液漏斗改为普通分液漏斗,测量结果将 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 方案乙:通过称量试样与碱反应前后的质量实现探究目标。 选用仪器 C做实验,试样经充分反应,滤出不溶物、洗涤、烘干,称得其质量为 m2 g。 (6)w(Zn)= ________。 方案丙:通过称量试样与碱反应前后仪器、试样和试剂的总质量 (其差值即为 H2的质量 )实现探究目标。 实验同样使用仪器 C。 (7)从实验误差角度分析,方案丙 ________方案乙 (填“优于”、“劣于”或“等同于” )。 解析: ( 1 )N O 易与 O2反应,不能用排气法集气;用排水法集气则应遵循 “ 短管进长管出 ” 的原则,故选 c。 ( 2 ) 题目所给量气装置只有 D。 ( 3 ) 由关系式:Zn ~ H2可知: m ( Z n) =65 V2 2 . 4 g ,则 w ( Z n) =m (Z n)/ m1=65 V2 2 . 4 m1。 ( 4 ) 由 m = ρ V , V = Sh 可推知答案。 ( 5 ) 用恒压分液漏斗时,部分气体会扩散到橡胶管及分液漏斗上部,若改用普通分液漏斗,则不存在此种情况,故改用普通分液漏斗后测得H2体积偏大,则测量结果将偏大。 (6 ) m (Z n) = m 1 - m 2 ,则 w (Z n) =m 1 - m 2m 1。 (7 )H 2 会带出部分水蒸气造成误差较大,故方案丙劣于方案乙。 答案: ( 1 )c (2 )D (3 )65 V2 2 . 4 m1( 或2 .9 Vm1等其他合理答案 ) (4 ) 金属锌的密度 ( 或其他合理答案 )。高二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相关推荐
列有关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相继出台并实施。 科学技术体制 3.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的提出 1988年 9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 “ 是第一生产力 ”的论断。 这个重要论断,反映了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 它成为中国实施 “科教兴国 ”战略的理论基础。 科学技术 [教材 P94“学习思考 ”]
对物种变化的影响。 (2)拉马克为 创立进化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知识点三 达尔文和进化论 达尔文 2.提出: 1859年,达尔文的巨著 《 》 出版。 他 用大量事实论证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物种是不断进化的,是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 自然界进化的规则是物竞天择,。 物种起源 适者生存 [教材 P127“学习思考 ”] 达尔文的著作 《 物种起源 》 ,给我们的启发有哪些。
是什么。 目的 在 基督教 的名义下,联合欧洲各国的 专制君主共同 镇压革命 , 维护维也纳体系。 大会发出响亮的口号 : “重建社会秩序”,“恢复 欧洲政治制度” , 在“ 公平的力量配备 ”的基础上建立 “持久和平”等等,都是为了安抚各国百姓,为了使这 次大会带有一些崇高、庄严的性质;但是大会的真正目 的在于战胜国瓜分战败国的遗产。 1815年 2月维也纳会议秘书长的报告 如何评价维也纳体系
了 74岁生日后,恩格斯的身体每况愈下。 转一年,他病倒了,医生诊断为食道癌。 在遗嘱中,恩格斯还说:“我希望将我的遗体火化,而我的骨灰,一有可能就把它沉入海中。 ” • 1895年 8月 5日,恩格斯与世长辞。 遵照恩格斯的遗嘱, 8月 27日,在恩格斯生前最喜欢的英国伊斯特勃恩海边,一艘小船划向大海深处,船上坐着爱琳娜、艾威林、恩格斯的战友列斯纳和弟子伯恩斯坦 4人,他们背诵着但丁的诗句
H CH2=C(CH3)COOCH3 与旧法比较 ,新法的优 点是 (A)原料无爆炸危险 (B)原料都是无毒物质 (C)没有副产物 ,原料利用率高 (D)对设备腐蚀性较小 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A)含金属元素的离子不一定都是阳离子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非金属单质一定是氧化剂 (C)某元素从化合态变为游离态时 ,该元素一定被还原 (D)金属阳离子被还原不一定得到金属单质 Pd 2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