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和思考内容摘要:

位按要求配备了保安,开展内部安全保卫、治安防范工作。 在大武镇区的主要街道,重点路段、主要出入口,拉加镇区及拉加寺安装了监控设备。 推进社区防控工程建设。 着力抓好社区防控水平和防控能力的提升,全面推进科技防范、社区巡逻、单位内部防范、辖区单位治安隐患排查整改等治安防控措施在社区的落实, 社区、居民小区,移民区实行楼户长制、邻里守望,十户联防,军警民联防等群防群治活动 ,形成了人人参与治安防范的工作格局。 抓管控,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和社区矫正工作。 在全县所有乡镇、村(社区)建立健全了安置帮教组织,全县共有刑释解教人员 52名,其中刑满释 放人员48名,解除劳教人员 4名,帮教率达 100%,无一例刑释解教人员重新违法犯罪; 社区矫正对象 7人,建立健全了矫正对象档案。 积极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加强对闲散青少年、流浪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农牧区留守儿童等特殊青少年群体的教育、管理和服务、救助工作。 加强对互联网“虚拟社会”的监管,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开展 校园 安全防范及周边治安环境整治活动。 组织公安、消防、交警、武警、文化、教育、工商等部门联合行动,对 玛沁县 第一 、第二 民族中学、第一民族小学、第二民族小学、第三民族小学校园内部及周边进行安全大检查 ,及时消除安全隐患,工商、文化等部门依法取缔了校园周边违规开设的娱乐场所。 二、社会管理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 推进 社会管理 创新 试点工作 理念僵化守旧。 求稳怕乱,对上级决策部署生搬硬套、照抄照转,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对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重管理轻服务、重打击轻保护、重护航轻导航;习惯使用大清理、大整治等粗放式的管理,“头痛治头,脚痛医脚”,鲜有标本兼治的长效管理措施。 二是社会管理手段相对滞后。 犯罪的流动性、智能型、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静态、被动、粗放的管控措施已经难以奏效;取消暂住人口管理收费和特种行业审批后,靠行政约束和经济制裁管理流动人口和特种行业的方式已经弱化;社会组织大量涌现,境外非政府组织大量涌入,但相关法律法规滞后,无法可依和有法难依现象比较突出;互联网迅猛发展,单靠“封、删、堵”方式控制舆情、管理虚拟社会已经不适应形势需要。 三是社会管理机制运行不畅。 由于与政府有关部门和组织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机制,没有形成党 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 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理格局。 三、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思考 (一)增强“四种意识”,创新社会管理理念。 一是要增强“民本”意识。 社会管理创新涉及到重大的民生问题,要抓住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不放松,在关注民生、惠及民利、维护民权、保障民安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理顺社会不满情绪,最大限度地舒缓社会紧张,最大限度地减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