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三区八校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内容摘要:

我被淡淡的霉味蛊惑了。 我找到了抽屉里的一本《香妃》。 书皮破败,纸页油腻。 我坐在床单褪色的小床上,窗外是萧森的树影,捧着书我忘记了时间。 我并不记得具体的内容,只记得仿佛香妃的剪下来的辫子那么干枯,这个辫子 干枯的女人真的很神秘。 那个下午,那个逼仄破旧的房间,让我魂牵梦萦了很多年。 ⑥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⑦ 后来的那本《秋海棠》有着碧绿色的封皮,柔软光洁,当属旧书堆里的罕物。 封面绘着一朵秀雅的海棠花。 让我感叹不已的是,扉页上红色小篆的 “骆志培藏书 ”印记,还有空白页中的签字章 “骆志培 ”。 我突入了这个藏书者的阅读史。 我不得不承认,得以窥看另一个读书者的心灵给了我别样的快意。 ⑧ 《丰子恺散文选》带给我的则是一张快乐糖的糖纸。 那糖纸被岁月和书页压得平平整整。 它原来该是被主人用作书签的吧;为了感激这意外的礼物,我把它小心地粘贴在扉页上,让它永远地失去了书签的价值,从此获得了陈列于博物馆一般的境遇。 这或许是自私的,但我再也不愿失去这张辗转人世三十多年的糖纸,连同它所记录的、我无法释读的往事。 ⑨ 和那些老房子、老街区以及一切有形无形的遗产一样,旧书的旧,只是一种表象;老,才是一种资历。 即便是表面上看去毫无痕迹的旧书,也能带给我一种甜蜜的错觉:它已经陪伴我很久了。 一页一页翻着,那黄褐色的霉, 恰似皮肤上的斑点,属于老去的情人。 你和它一起变老,它喂养你的灵魂以岁月。 那些漫漶的词句,是任何一本新书都无法赐予的温情。 ⑩ 因为老,它们不比新书站得更高,却更深。 当你拥有了那些被同样热爱书籍的生命碾磨过的旧书,它们便开始碾磨你的生命。 你会看到,旧书把很多人连在一起。 祖父和孙子,父亲和女儿,漂泊异乡的同乡人,共存一个社区却属于不同历史节点的生命。 剥除外在的身份,作为阅读者,你发现他们就是你在茫茫宇宙里素未谋面的邻居,只因为他们陪你,或者说你也陪着他们,读了同一本书。 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11 对待旧书的态度,也是我们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诗人于坚说过:遥远和旧这两个词一旦消失,那么世界的末日也就来临了。 我们大概无法最终拯救二手书店的命运。 但如果它们能够存活下来,我愿意在每一个炎炎夏日的傍晚走进那爿昏黑的旧书店。 1.纵观全文,文章第 ③ 自然段插入对另一家古旧书店的回忆,有何作用 ?( 5 分) 2.文中说 “或许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发现了旧书和新书的不同 ”,请结合 ⑦ ~ ⑩ 自然段的内容,概括旧书的不同之处。 ( 6 分) 3.解释 “你们向同一本书裸露自身,也从同一本书汲取营养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 6 分) 4.请仔细阅读全文,探究作者的情感取向。 (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25 分) ,完成( 1) ~( 4)题。 ( 25 分) 语言学名家: 周有光 2020 年 1 月 13 日,中国著名语言学家、文字学家 (汉语拼音之父 )周有光迎来了 111 岁大寿。 这位文化界的名人一生经历可谓充满传奇,精彩异常。 11 日上午,周有光外甥女毛晓园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舅舅在百岁之后仍然思路清晰、眼界开阔,只是这两年身体确实比以前差了一些, “他还一直关心国家、世界上发生的大事 ”。 周有光十岁时,随全家迁居苏州,进入当时初始兴办的新式学堂读书。 后来,与同为语言学家的吕叔湘成为同学。 1923 年,成绩优异的周有光中学毕业,在亲友资助下,来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 1925 年,周有光改入光华大学继续学习。 大学毕业后,他与夫人张允和同往日本留学。 1935 年,周有光放弃日本的学业返回上海,任教光华大学。 在此后十多年的时间里,他基本都在经济、金融领域工作,并出国任职。 解放后,放弃了海外优裕的生活,毅然选择回国。 在周有光的工作经历中,最为人熟知的或许就是他参与 “汉语拼音方案 ”的工作。 有资料称,是周有 光主导建立中国汉语拼音体系,他也因此被称为 “汉语拼音之父 ”。 1955 年 10 月,时任复旦大学经济学教授的周有光到北京参加全国文字会议,为期一个月的会议结束后,组织上通知他到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工作。 就这样,周有光在 50 岁左右时,改行专职研究语言学,并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改行之后的周有光到北京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参加拟定拼音方案的工作,在三年的时间内,周有光认认真真工作,深入语言学和文字学的研究。 在与他人的通力合作下,该方案最终于 1958年正式公布。 之后,周有光又提出了 “文字三相分类法 ”(符形、语段、表达法),并 把汉字的传播历史分为 “学习、借用、仿造、创造 ”四个阶段,对汉字文字学的研究起到了推动作用。 在周有光的传奇人生中,还有这样一段为人津津乐道的趣事,他曾经做过爱因斯坦的 “陪聊 ”,他们见过两次。 周有光是极少见的和爱因斯坦聊过天的中国人。 在《周有光百年口述》 书中,周有光这样描述: “打完仗,何廉到美国,我也到美国,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爱因斯坦也在普林斯顿大学做研究教授。 他跟我说: „爱因斯坦现在空闲得不得了,想找人聊天,你高兴跟他聊天吗 ?‟我说: „当然很高兴。 ‟这样就两次去访问爱因斯坦。 我们是一般的谈话, 当时的国际形势,当时美国发生的情况,随便讲讲。 为什么我会把这个事情忘掉呢 ?因为谈话内容没有特点。 这是一个遗憾的事情,也不可能有特点,因为他的研究方向跟我不一样。 我跟爱因斯坦谈过两次,只是随便的聊天,没有学术性的,所以我就不放在心上。 ……” 到了晚年,乃至年过百岁之后,周有光仍然精神健旺,没有停止思考,先后出版《周有光文集》《朝闻道集》《拾贝集》等作品,撰写了大量兼具学术性与通俗性的文章、文化批评家解玺璋曾这样评价道: “他达到了勇者无惧的境界。 ” 在叶芳的眼中,周有光既是一位思维敏锐的学者,也是一位宽厚待人的 老人, “他过生日,有很多人去看望他。 他现在身体很弱,坐那么长时间听别人说话是很耗费体力的,但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