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20xx-20xx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三次质检化学试卷word版含解析内容摘要:

浓度为 3 2mol/L=6mol/L,故 B 错误; mL 3 mol/L 的 KCl中氯离子浓度为 1 3mol/L=3mol/L,故 C 正确; mL 2 mol/L 的 CaCl2中氯离子浓度为 2 2mol/L=4mol/L,故 D 错误. 故选 C. 12.下列关于钠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金属钠和氧气反应,条件不同,产物则不同 B.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C.钠的化学性质很活泼,少量的钠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D.当钠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有大量红色固体铜出现 【考点】 钠的化学性质. 【分析】 A.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钠,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可生成过氧化钠; B.钠的原子序数为 11,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 C.钠性质活泼,常温下与氧气反应,钠可与水剧烈反应,实验室一般保存在煤油中; D.钠性质活泼,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最后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解答】 解: A.常温下钠与氧气反应: 4Na+O2=2Na2O,加热条件下与氧气反应2Na+O2 Na2O2,条件不同,产物则不同,故 A正确; B.钠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是 11,所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核外电子分三层排布,第一层 2 个第二层 8 个第三层 1 个,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故 B 正确; C.钠的密度比煤油大,且与煤油不反应,可保存在煤油中,故 C 正确; D.钠性质活泼,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时先和水反应 2Na+2H2O=2NaOH+H2↑,生成氢氧化钠和铜离子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 2OH﹣ +Cu2+=Cu( OH) 2↓,故 D 错误. 故选 D. 13.下列金属中,遇到盐酸或强碱溶液都能放出氢气的是( ) A. Cu B. Mg C. Fe D. Al 【考点】 铝的化学性质. 【分析】 根据金属的性质进行判断. Al 既能与盐酸又能与强碱溶液都能放出氢气. 【解答】 解: A、铜与盐酸、强碱溶液不不反应,故 A不符合; B、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与强碱不反应,故 B 不符合; C、铁与盐酸反应产生氢气.与强碱不反应,故 C 不符合; D、铝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与强碱生成偏铝酸盐与氢气,故 D 符合. 故选 D. 14.下列电离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 A. NaHCO3═ Na++H++CO32﹣ B. H2SO4═ 2H++SO42﹣ C. Ba( OH) 2═ Ba2++2OH﹣ D. Al2( SO4) 3═ 3SO42﹣ +2Al3+ 【考点】 电离方程式的书写. 【分析】 A.碳酸氢根离子不能拆开; B.硫酸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 C.氢氧化钡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钡离子和氢氧根 离子; D.硫酸铝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用等号. 【解答】 解: A.碳酸氢钠电离出钠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NaHCO3═ Na++HCO3﹣ ,故 A错误; B.硫酸为强电解质,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 H2SO4═2H++SO42﹣ ,故 B 正确; C.氢氧化钡在溶液中完全电离,电离方程式为: Ba( OH) 2═ Ba2++2OH﹣ ,故 C 正确; D.硫酸铝在溶液中完全电离出铝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电离方程式为: Al2( SO4) 3═ 3SO42﹣ +2Al3+,故 D 正确; 故选 A. 15.下列无色透明溶液,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K+、 Na+、 HCO3﹣ 、 OH﹣ B. Cl﹣ 、 MnO4﹣ 、 K+、 Na+ C. SO42﹣ 、 K+、 Cl﹣ 、 NO3﹣ D. H+、 NO3﹣ 、 AlO2﹣ 、 CO32﹣ 【考点】 离子共存问题. 【分析】 根据离子之间不能结合生成沉淀、气体、水等,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等,则离子大量共存,并结合离子的颜色来解答. 【解答】 解: A. HCO3﹣ 、 OH﹣ 结合生成水和碳酸根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故 A不选; B. MnO4﹣ 为紫色,与无色不符,故 B 不选; C.该组离子之间不 反应,可大量共存,且离子均为无色,故 C 选; D. H+分别与 AlO2﹣ 、 CO32﹣ 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 D 不选; 故选 C. 16.下列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A.碳酸钙与盐酸反应: CO32﹣ +2H+=CO2↑+H2O B. Ba( OH) 2与 H2SO4两稀溶液混合: Ba2++OH﹣ +H++SO42﹣ =BaSO4↓+H2O C.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 Al3++3NH3•H2O=Al( OH) 3↓+3NH4+ D.铝与 NaOH 溶液反应: 2Al+2OH﹣ =2AlO2﹣ +3H2↑ 【考点】 离子方程式的书 写. 【分析】 A.碳酸钙为难溶物,离子方程式中不能拆开; B.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的系数错误; C.氨水为弱碱,二者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氯化铵; D.离子方程式两边不满足质量守恒定律. 【解答】 解: A.碳酸钙不能拆开,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CaCO3+2H+=Ca2++H2O+CO2↑,故 A错误; B. Ba( OH) 2与 H2SO4两稀溶液混合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2OH﹣ +2H++SO42﹣ =BaSO4↓+2H2O,故 B 错误; C. AlCl3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Al3++3NH3•H2O=Al( OH) 3↓+3NH4+,故 C 正确; D. Al 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偏铝酸钠和氢气,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 2Al+2H2O+2OH﹣=2AlO2﹣ +3H2↑,故 D 错误; 故选 D. 17.下列反应中,水作氧化剂的是( ) A. 2Na+2H2O═ 2NaOH+H2↑ B. 2Na2O2+2H2O═ 4NaOH+O2↑ C. CuO+H2 Cu+H2O D. Na2O+H2O═ 2NaOH 【考点】 氧化还原反应. 【分析】 水中 H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水中 O 元素化合价升高,作还原剂,结合发生的化学反应分析水不是作氧化剂,以此来解答. 【解答】 解: A、 2Na+2H2O═ 2NaOH+H2↑中 H 元素的化合价降低作氧化剂,故 A正确; B、 2Na2O2+2H2O═ 4NaOH+O2↑中,水中的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故 B 错误; C、 CuO+H2 Cu+H2O 中水是生成物,故 C 错误; D、 Na2O+H2O═ 2NaOH 中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 D 错误; 故选 A. 18.要想证明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Fe3+,下列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加入铁粉 B.通入氯气 C.加入铜片 D.滴加 KSCN 溶液 【考点】 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分析】 铁离子的检验方法为:向溶液中加入 KSCN 溶液,溶液变红色,也可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可生成氢氧化铁沉淀,颜色为红褐色,以此解答该题. 【解答】 解:要想证明某溶液中是否含有 Fe3+,可以向溶液中加入硫氰化钾溶液,若溶液变成红色,证明溶液中含有铁离子,否则不含铁离子;而通过氯气、加入铁粉、加入铜片都没有明显现象,且不一定能证明为铁离子,只有 D 正确, 故选 D. 19.下列生产生活中常见物质的主要成分与化学式相对应的是( ) A.光导纤维﹣ Si B.铝土矿﹣ Al( OH) 3 C.水泥﹣ Na2SiO3 D.明矾﹣ KAl( SO4) 2•12H2O 【考点】 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离子符号. 【分析】 A、光导纤维是二氧化硅; B、铝土矿是氧化铝; C、水泥是硅酸盐材料,属于混合物,无确切化学式; D、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据此解答即可. 【解答】 解: A、光导纤维是二氧化硅,不是硅单质,化学式为: SiO2,故 A错误; B、铝土矿主要含氧化铝,化学式为: Al2O3,故 B 错误; C、水泥是硅酸盐材料,属于混合物,无确切化学式,故 C 错误; D、明 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化学式为: KAl( SO4) 2•12H2O,故 D 正确, 故选 D. 20.在实验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制取蒸馏水时,为防止烧瓶内产生暴沸现象,应先向烧瓶中加入几片碎瓷片 B.在 Cl2制备实验中,用饱和食盐水除去 Cl2中的 HCl气体,用 NaOH 溶液吸收尾气 C.除去 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 HCl,可以将气体通入饱和 NaHCO3溶液中 D. H2在 Cl2中燃烧火焰呈淡蓝色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分析】 A.碎瓷片能防止液体暴沸; B. HCl极易溶于水, NaCl中的氯离子能 抑制氯气溶解,氯气有毒但氯气能和 NaOH 反应生成无毒的钠盐; C. HCl能和饱和 NaHCO3溶液反应生成 CO2, CO2和饱和 NaHCO3溶液不反应; D. H2在 Cl2中燃烧产生苍白色火焰. 【解答】 解: A.碎瓷片能防止液体暴沸,所以制取蒸馏水时,为防止烧瓶内产生暴沸现象,应先向烧瓶中加入几片碎瓷片,从而防止产生安全事故,故 A正确; B. HCl极易溶于水, NaCl中的氯离子能抑制氯气溶解,氯气有毒但氯气能和 NaOH 反应生成无毒的钠盐,所以可以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氯气中的 HCl,用 NaOH 溶液处理尾气,故 B正确; C. HCl能和饱和 NaHCO3溶液反应生成 CO2, CO2和饱和 NaHCO3溶液不反应,则可以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