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20xx届高三四模试题5月历史内容摘要:

克尔郝德森在《金融帝国:美国金融霸权的来源和基础》中认为“‘二战’后世界经济演进的路线,是由解决了欧洲欠美国的重建债务的盟国间金融协定所决定的。 针对这些协定的谈判,将冲突从战场上转移到外交家的会议室里。 盟国与轴心国之间此前的角逐让位于盟国彼此之间的竞赛,而美国则从这场竞赛中胜出。 ”美国在“二战”后世 界经济演进中胜出的原因不包括 A.实施马歇尔计划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 B.利用布雷顿森林体系,加强在金融领域的支配地位 C.通过关贸总协定,主导国际贸易 D.建立北约组织,发动针对苏联的冷战 20.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是当前欧盟的重要现象 , 它正成为欧洲一体化理论研究的重要议程。 欧洲一体化的政治化可以被定义为国内政治行为体动员大众关注、参与和推动欧盟决策争论的进程。 下列关于欧洲一体化政治化表述正确的是 A.推动了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B.消除民众的不满 C.抗衡美苏两极的需要 D.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第 Ⅱ 卷 (非选择题,共 6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满分 60 分。 其中第 21 小题 13 分,第 22 小题 14 分,第 23小题 13 分,第 24 小题 10 分,第 25 小题 10 分。 21.( 13分)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相关,有人形容中国古代商业就像一个带着枷锁、脚镣并被捆绑起来的舞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末作奇巧(指商业、手工业)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 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 „„今为末作奇巧者,一日作而五日食。 农夫终岁之作,不足以自食也。 舍本事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 —— 管仲《管子治国》 材料二 (至元)二十一年( 1285)年,设市舶都转运司于杭、泉二州,官自具船、给本,选人入蕃,贸易诸货。 其所获之息,以十分为率,官取其七,所易人得其三。 凡权势之家,皆不得用己钱入蕃为贾,犯者罪之,仍籍其家产之半。 其诸蕃客旅就官船卖买者,依例抽之。 —— 《元史食货志》 材料三 寇与商同是人,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始之禁禁商,后之禁禁寇。 禁之愈严而寇愈盛。 片板不许下海,艨艟巨舰反蔽江而来;寸货不许入番,子女玉帛恒满载而去„„于是海滨人人皆贼,有诛之不可胜诛者。 —— (明 )谢杰《虔台倭纂》 请回答: ( 1) 材料一体现管仲经济主张是什么。 据材料分析其理由。 ( 4分) ( 2) 据材料二概括元朝政府在商贸领域采取的措施。 指出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 4分) ( 3)据材料三分析明政府推行此措施的目的及实际影响。 ( 3分) (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与王朝的政策之间的关系。 ( 2分) 22.( 14分) 20世纪 70年代,中美关系缓和对两国及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北京欢迎尼克松来访既有实际原因,也有心理原因。 虽然中国人以前谴责尼克松是帝国主义战争贩子,但现在他们发现他代表了一种可能有用的历史能力。 中国人正是要同这个人讨论联合国席位、美国的承认、台湾问题的解决、日本潜在的重新武装、购买美国飞机和科学仪器等事项,最重要的是要同他讨论改善国际地位,以遏制苏联可能的进攻。 无可置疑,这次访问还将给中国人 民带来巨大的心理满足。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 2020中国的奋斗》 材料二 从物质利益的角度看,美国最显著的收获是中美贸易的增长,这帮助缓解了美国的逆差问题。 中国渴望得到美国科技和农产品的愿望远远超过美国对中国产品的需求,因此美国获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下表显示了中美和解带来的中美贸易的趋向: 年份 美国对华出口(百万美元) 中国对美国出口(百万美元) 1972年 60 32 1975年 304 156 1980年 3, 755 1,059 ——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600— 2020中国的奋斗》 材料三 在尼克松通过电视广播,宣布他要访问北京正好一个月之后,他又在广播中宣布了有关另一重大措施的消息,这一回是拯救美国经济。 的确需要想想办法了。 美国已开始陷入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货币危机。 ——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1932— 1972年美国社会实录》 材料四 20世纪 70 年代初正是中美关系缓和给朝鲜半岛带来一股强劲的缓和潮流,双方对南北关系都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经过双方高级官员秘密互访,双方于 1972年 7月 4 日发表联合声明 ,就实现国家统一的三原则:自主统一、和平统一、民族大团结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