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xx届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盖上玻璃片,再从水中拿出集气瓶正方在桌上, B操作规范; C、为防止水倒吸入热的试管,要先将导管从水中取出,再熄灭酒精灯, C操作规范; D、试管固定之前要先根据酒精灯的高度调节试管的高度, D操作不规范. 故选 D. 【点评】 本题重点考查实验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操作步骤,并应用于解题当中. 11.在实验室中常将白磷浸泡在 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 ) A.降低白磷的着火点 B.防止白磷与空气接触 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 D.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水可以把白磷和氧气隔绝;白磷不能和水反应;白磷不溶于水. 【解答】 解: A、降低白磷的着火点,说法错误,因为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 B、在空气中容易发生缓慢氧化,所以常常将白磷浸没在冷水中保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白磷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故正确; C、使白磷与水结合成稳定的物质,说法错 误;因为白磷与冷水不反应; D、将白磷溶解不易着火,说法错误,因为白磷不溶于水.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白磷的性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2.超临界流体是温度和压力同时高于临界值的流体,也即压缩到具有接近液体密度的气体,是物质介于气态和液态之间的一种新的状态.目前应用最广的是超临界二氧化碳,它可作为溶剂、发泡剂取代某些有机溶剂、氟氯代烷等.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是物理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引起二 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改变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用于中药、香料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考点】 二氧化碳的用途;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可以根据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方面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解答】 解: A、超临界二氧化碳与其气态或液态之间的转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 B、超临界二氧化碳的形成,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不变.不正确. C、超临界二氧化碳可以用作溶剂,可用于中药、香料中 有效成分的提取. D、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代替氟氯代烷可减轻对臭氧层的破坏.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超临界二氧化碳的性质,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解释. 13.细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食物腐败,铜在空气中生成 “ 铜绿 ” .三种现象变化的共同点是( ) ① 有热量放出 ② 能发出光 ③ 有氧气参与反应 ④ 反应速率很大. A. ①④ B. ①③ C. ②④ D. ②③ 【考点】 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 氧气、氢气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有的氧化反应比较剧烈,有的 氧化反应比较缓慢.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剧烈的发光、放热的氧化反应. 【解答】 解:食物腐烂、铜在空气中生成 “ 铜绿 ” 都是缓慢氧化反应,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共同点都是都有氧气参与并都有热量放出.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掌握燃烧、缓慢氧化反应等概念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4.两种化合物 AB和 DB2,若 A元素的化合价与 H2O中 O的化合价绝对值相等,则 D的化合价为( ) A. +4 B. +2 C.﹣ 2 D.﹣ 3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常见元素与常见原子 团的化合价;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分析比较法. 【分析】 根据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求出 A的化合价,再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利用化学式 AB和 A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 B的化合价,最后利用化学式 DB2和 B元素的化合价求出未知元素 D的化合价. 【解答】 解: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H2O中 O的化合价为 0﹣( +1) 2=﹣ 2,其绝对值为 +2,即 A的化合价为 +2 价,则 AB中 B的化合价为 0﹣( +2) =﹣ 2,所以 DB2中 D的化合价为 0﹣(﹣ 2) 2=+4 . 故选: A. 【点评】 求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的基本依据是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掌握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的含义的计算方法是解题的关键. 15.由 NaHS、 MgSO NaHSO3组成的混合物中,已知 S元素的质量分数 w( S) =a%,则 O元素的质量分数 w( O)为( ) A. % B. % C. 1﹣ % D.无法计算 【考点】 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 化学式的计算;有关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 NaHS、 MgSO NaHSO3这几种物质仔细观察有一点规律:( NaH S)、( Mg SO4)、( NaH SO3),可以发现 NaH相对原子质量和为 24,可以看成与 Mg 是等同的; 也就是说可以把 NaH它们看成一个整体,就可以通过硫的质量分数求出其含量,余下的就是O元素质量分数. 【解答】 解:因为 NaHS、 NaHSO3组成中钠和氢的比例是 1: 1,可以把钠元素和氢元素放在一起看做镁元素( 23+1=24),这样三种物质相当于是 MgS、 MgSO MgSO3,所以这时三种物质镁和硫的比例相同都是 1: 1;因为 S是 a%,所以镁元素的质量分数可通过计算: 设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x S~ Mg 32 24 a% x x=%; 这样硫和镁(即镁、氢、钠)元素的质量分数和 =a%+%=%,用总量 1减去硫和镁(即镁、氢、钠)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和即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即 1﹣ %. 故选 C. 【点评】 通过等量代换的技巧,把物质组成中不同的部分因相对原子质量和相等而进行代换,使物质间的组成更具有规律性,方便计算. 二、选择题 16.有甲、乙两位同学,当他们共同做完了水的电解实验和氢气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后,有下列对话,其中正确的是( ) A.甲指着氢气燃烧实验的装置说: “ 一种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如果 有水生成,则这种物质一定是氢气 ” B.乙回答说: “ 可能如此,但我不能肯定 ” C.乙指着实验桌的一瓶气体说: “ 这瓶无色气体,如果能够点燃,我认为这是一瓶氢气 ” D.甲回答说: “ 可能是这样,但我也不能肯定 ” 【考点】 氢气的化学性质与燃烧实验;氢气的制取和检验;物质的元素组成.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 【分析】 在审题中首先要注意这四句话是针对现在的实验进行的讨论 A、甲烷属于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能生成水; B、由于 A的结论是以偏概全,所以 B应该否定; C、这里所说的气体是针对桌子上氧气和氢气而言的,不能过于推广开来; D、由于 C说法正确,所以 D应该是肯定,而不能继续不确定. 【解答】 解:在电解水实验和氢气燃烧实验后进行的分析与讨论,所以讨论既有现有的针对性,也有总结性,所以分析时要注意.另外就是这几句话实际是一问一答的形式. A、 “ 一种纯净物在氧气中燃烧后,如果有水生成,则这种物质一定是氢气 ” 这句话不是指着氢气而言的,那么没有这个前提,我们知道所有含氢的可燃性物质都能生成水,所以该推论不正确. B、 “ 可能如此,但我不能肯定 ” 是对 A结论的看法, A明显是不正 确,所以此处应该是直接否定,而不能两可之间.错误; C、 “ 这瓶无色气体,如果能够点燃,我认为这是一瓶氢气 ” 这句话是指着桌子上的瓶子而言的,由于电解水收集到的气体只有氧气和氢气,所以如果被点燃,只能为氢气.所以该说法正确; D、由于 C是正确的,再说 “ 可能是这样,但我也不能肯定 ” 就不合适了.错误. 故选 C.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各种物质的性质,不能以偏概全.但更重要的是理解四句话的背景和前后关系. 17.如图图示表示的是纯净物、单质、化合物、含氧化合物、氧化物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若整个大圆圈代表纯 净物,则在下列选项中,正确指出 ① 、 ② 、 ③ 、 ④ 所属物质类别的是( ) A. ① 单质、 ③ 氧化物 B. ② 化合物、 ④ 氧化物 C. ① 单质、 ③ 含氧化合物 D. ① 单质、 ④ 化合物 【考点】 物质的简单分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专题】 物质的分类. 【分析】 物质包括混合物和纯净物,纯净物包括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含氧化合物和不含氧化合物,含氧化合物又包括氧化物. 【解答】 解:若整个大圆代表纯净物,由此图可看出: ① 代表单质 ② 代表化合物 ③ 代表含氧化合物 ④ 代表氧化物 故选 C. 【点评】 此题考查的 是物质的分类,以及所分类别之间的包含与不包含关系,这在层次上比简单的分类更为深入一些. 18.二氧化碳虽然只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但对动植物的生命活动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如右图所示,下列过程放在 X处不合理的是( ) A.人和动物的呼吸 B.发展利用氢燃料 C.化石燃料的燃烧 D.植物的呼吸作用 【考点】 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专题】 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 由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的循环图, X处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据此结合动植物的呼吸,以及化石燃料的使用等 都能产生二氧化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人和动物的呼吸是吸收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可以放在 X处,故选项错误. B、氢燃料燃烧生成水,沼气燃烧消耗氧气,生成水,没有二氧化碳生成,不能放在 X处,故选项正确. C、化石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生成二氧化碳,可以放在 X处,故选项错误. D、植物的呼吸作用,吸收氧气,释放出二氧化碳,可以放在 X处,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了解自然界的碳循环,理解 X处是将氧气转化为二氧化碳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如图,保温瓶中装有液态空气,打开瓶 盖,将一根燃着的木条置于瓶口的上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木条燃烧更旺,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产生 O2 B.木条燃烧情况不发生改变,因为瓶内盛放的也是空气 C.木条燃烧先旺后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先产生 O2后产生 N2 D.木条熄灭,因为瓶内液态空气汽化后,使瓶口温度降低,且先产生 N2,不支持燃烧 【考点】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 科学探究. 【分析】 氧气支持燃烧,氮气不支持燃烧;分离液态空气时,氮气先出来而氧气后出来. 【解答】 解:木条熄灭.因为空气中有 78%的是氮气, 21%的是氧气 ,液态氮沸点﹣ 196℃ ,液氧沸点﹣ 183℃ ,所以装在保温瓶中的液态空气打开瓶盖时,由于液态氮的沸点低于液态氧的,瓶口会出现大量的氮气,又因为氮气不支持燃烧,并且,液态空气在室温下迅速汽化时,带走大量热,致使木条的温度急剧下降,所以木条熄灭. 故选 D. 【点评】 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另外也考查了氮气的性质:不能支持燃烧,性质稳定.同学们由此可联想到氮气的一些用途如作保护气等. 20. “ 亮菌甲素 ” 化学式为 C12H10O5,是黄色或橙黄色结晶粉末,几乎不溶于水,辅料丙二醇( C3H8O2)溶成针剂用于临床.该药为利胆解痉药,适用于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及慢性浅表性胃炎等.以下关于 “ 亮菌甲素 ” 说法正确的是( ) A. “ 亮菌甲素 ”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34 B. 1个 “ 亮菌甲素 ” 分子中含有 234个电子 C. “ 亮菌甲素 ” 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 8克 D. “ 亮菌甲素 ” 中 C、 H、 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 10: 5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 来分析; B.根据分子结构以及原子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解答】。四川省宜宾市长宁县20xx届中考化学模拟试题含解析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