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20xx学年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3含解析内容摘要:

个氧原子结合成为氧分子,故 C正确. D、分子之间有一定的间隔,间隔很大时,物质呈气态,间隔很 小时,物质呈固态或液态.故D正确.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只有掌握了微观粒子的特征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0.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反应物浓度 B 碳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 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探究. 【专题】 常规题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 根据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温度、反应物浓度、催化剂、反应物接触面积等知识,仔细分析各选项发现,只有 D项中把铜片和铜粉看成是不同反应物种类是不合理的. 【解答】 解: A、铁丝能在氧气中燃烧是因为氧气的浓度大了.故 A正确; B、碳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是因为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故 B正确; C、二氧化锰是双氧水分解的催化剂.故 C正确; D、铜片与铜粉都是铜,铜片不易燃烧 是因为它的体积大温度升高慢,而铜粉体积小温度升高快很快达到了着火点,并不是由于反应物的种类不同.故 D不合理. 故答案为: D. 【点评】 本题通过不同的实验现象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考察了学生通过现象总结本质的能力; D答案具有很强的迷惑性但只要撇开形状不同的现象看到都是铜的实质就不难得出结论. 11.饮料中的果味大多来自一类叫做酯类的物质,丁酸乙酯( C6H12O2)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无色具有菠萝香味的液体,常用作食品、饮料的调香剂.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20 B.丁 酸乙酯中含有 20个原子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8: 3: 8 D.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3: 6: 2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A、根据相对分子质量为构成分子的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丁酸乙酯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 =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 1个丁酸乙酯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丁酸乙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26+112+162=116 ,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丁酸乙酯是与丁酸乙酯分子构成的, 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 6个碳原子、 12 个氢原子和2个氧原子构成的, 1个丁酸乙酯分子中含有 20个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丁酸乙酯中碳、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 ):( 112 ):( 162 ) =18: 3: 8,故选项说法正确. D、 1个丁酸乙酯分子是由 6个碳原子、 12个氢原子和 2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丁酸乙酯分子中,碳、氢、氧原子的个数比为 6: 12: 2=3: 6: 1,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2.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的是( ) A. 4Fe+3O2 2Fe2O3B. C+FeO Fe+CO2↑ C. 2H2O═2H 2↑+O 2↑ D. CuO+H2 Cu+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元素与化合物;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正误的方法需考虑: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化学式书写是否正确;是否配平;反应条件是否正确; ↑ 和 ↓ 的标注是否正确. 【解答】 解: 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正确的化学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C+2FeO 2Fe+CO2↑ . C、该化学方程式缺少反应条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 2H2O 2H2↑+O 2↑ .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应用的原理是否正确,然后再根据方程式的书写规则进行判断;化学方程式正误判断方法是:先看化学式是否正确,再看配平,再看反应条件,再看气体和沉淀,最后 短线改成等号. 13.下列实验操作方法正确,能达到实验本身所需要达到的目的是( ) A. 证明 CO2密度比空气大 B. 量取 35mL液体 C. 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D. 收集氢气 【考点】 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测量容器 量筒;常用气体的收集方法;空气组成的测定.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和实验操作分析; B、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 C、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瓶内气体不会明显减少; D、收集氢气根据氢气的溶解性和密度考虑 【解答】 解: A、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所以能像倾倒液体一样倾倒,且二氧化碳本身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所以 A能达到目的,故 A正确; B、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图中的视线不对,测量结果会偏大,图中操作错误,故 B错; C、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所应用的原理是用所选药品吸收空气中的氧气,使集气瓶内的压强减小,从而进入水来测定氧气的体积分数.而在 C中用木炭来做实验,木炭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集气瓶内的压强几乎不变,所以不能达到目的,故 C错; D、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小,难溶于水,可用向下排空气法和排水法收集, 故 D错. 故选 A. 【点评】 我们在选择所做实验能否完成时,一定要熟悉所实验的内容,也就要求学生熟悉掌握课本知识,课本基础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1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CO和 CO2都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 B.用石蕊溶液可区分 N2和 CO2 C.金刚石,石墨, 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所以它们的性质是相同的 D.碳能燃烧,说明碳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 【考点】 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 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鉴别 题. 【分析】 A、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还原性; B、氮气不溶于水,二氧化碳溶于水,能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 C、金刚石,石墨, 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 D、碳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解答】 解: A、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和还原性,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具有还原性.故选项错误; B、氮气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红色.故选项正确; C、金刚石,石墨, C60都是碳元素的单质,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物理性质不同.故选项错误; D、碳 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在通常情况下不能与其它物质方式化学反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物质的组成元素相同,性质不一定相同;二氧化碳不能使石蕊试液变色,但是二氧化碳的水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色. 15.已知某两种物质在光照条件下能发生化学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 (说明:一种小球代表一种元素的原子) 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示中的反应物都是单质 B.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C.图示中共有 4种物质 D.该图示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 】 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可以判断反应类型,从图示分析,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并根据反应特点,判断反应类型. 【解答】 解: A、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是化合物分子,则由图示信息可知反应物中有一种是单质,另一种是化合物; B、化合反应的生成物是一种物质.而由图示可知生成物是两种化合物,故该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C、由图示中分子的结构可知:反应前后存在四种不同的分子,则就存在四种不同的物质; D、任何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 律,由反应的图示也可以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数目种类不变,也可以反映出该梵音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故选: C. 【点评】 根据变化示意图及分子由原子构成、反应类型等特点,正确判断变化中的物质构成和反应类型,是解答本题的基本方法. 16.北京奥运会进行的火炬接力活动,所用的 “ 祥云 ” 火炬用的燃料 CxH8,它燃烧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它燃烧造成污染,它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 CxH8+5O2 3CO2+4H2O, x的数值是( ) A. 1 B. 2 C. 3 D. 4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xH8+5O2 3CO2+4H2O,利用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断反应中反应物 CxH8的分子构成、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中 x的值. 【解答】 解: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xH8+5O2 3CO2+4H2O,反应后 3CO 4H2O中含 C、 H、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10,而反应前 CxH 5O2中含 C、 H、 O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 x、 10,利用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断反应中反应物 CxH8的 x的数值是 3; 故选 C. 【点评】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反应 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可推断反应中某物质的分子构成、确定该物质的化学式 17.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化合物是( ) A. CaO B. Al2O3 C. SiO2 D. Fe3O4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地壳中各元素含量的排序及元素的分类确定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和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依据化学式的书写方法进行解答. 【解答】 解:地壳含量较多的元素(前四种)按含量从高到低的排序为:氧、硅、铝、铁,因此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 Al,非金属元素是 O;在化合物中,铝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2,根据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这两种元素所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l2O3.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记地壳里各元素的含量、了解元素的分类、化学式的书写方法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8.下列微粒符号中,对 “2” 的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 A. 2Cu中的 “2” 表示 2个铜元素 B. Fe2+中的 “2” 表示每个亚铁离子带有 2个单位的正电荷 C. H2S中的 “2” 表示硫化氢中含有 2个硫原子 D. S2﹣ 中的 “2” 表示﹣ 2价的硫元素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元素符号右下角的数字表示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元素符号前面加上数字表示几个这样的原子,故 2Cu中的 “2” 表示 2个铜原子,故错误; B、元素符号右上角的数字。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