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届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学期期末模拟试题含解析内容摘要:

,故选项错误. C、白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 、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D、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本质特征、各种物质的水溶性方面的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区别物质的方法错误的是( ) A.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 B.用水区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 C.用燃烧的方法区别羊毛和涤纶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 O2和 CO2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硬水与软水;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专题 】 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 对于给定实验方法和试剂的鉴别题,直接从给定试剂和方法去猜想用到的实验原理,然后再原理下验证分析是否能够达到目的即可,而不要从待鉴别物质去分析可以用的方法和试剂. 【解答】 解: A、用肥皂水区别软水和硬水.用肥皂水是想通过充分振荡后产生泡沫的多少来分析的,由于软水中含有钙镁离子少,振荡后产生的泡沫相对就多,所以可以区别开.正确. B、用水区别氯化钠和硝酸铵固体.用水来鉴别物质有两种可能,看是否反应,或者看溶解情况.由于两者都不能和水反应,则就是借助溶解性,而两种物质都能够溶解于水, 所以不是很容易区别.严格将来,如果考虑溶解度差别,由于硝酸铵溶解度比氯化钠要大的多,通过相同质量的水溶解溶质的多少也可以区别.同时考虑溶解过程中的吸热与放热的差异,由于硝酸铵固体溶解导致液体温度降低,也是可以区别的.正确. C、用燃烧的方法区别羊毛和涤纶.在燃烧时,涤纶明显打结成球,而羊毛燃烧却又毛发烧焦的味道.可以区别.正确. D、用观察颜色的方法区别 O2和 CO2.由于两种气体都是无色的,所以用该方法无法区别.错误. 故选 D. 【点评】 从待推测物质去思考解决的方法,往往答案不是唯一的,用时较多.而从给定的 方法和试剂来考虑,往往只需要考虑该方法的科学性和可行性,还有严谨程度即可.相对更容易操作,较为便捷.另外就是注意用到水时,不要一看物质都能够溶解就下结论无法区别,而要考虑溶解度大小和溶解时的吸热或者放热的细微差距. 10. a、 b、 c 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取等质量 t2℃ 的 a、 b、 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 t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 b=c B.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 C.恢复至 t2℃ 时,三种溶液一定 都是饱和溶液 D.若继续降温至 t1℃ ,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性和溶解度的关系. 【专题】 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 根据题目信息和溶解度曲线可知: a、 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是随温度升高而增大,而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 t2℃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b=c;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因为在该温度下, a的溶解度最大, b、 c的溶解度相等;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原温度时,仍然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 因此正确;若继续降温至 t1℃ ,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 a、 b是饱和的, c是不饱和的. 【解答】 解: A、由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原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a> b=c,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恢复至 t2℃ 时,析出溶质的质量 a> b=c,因为在该温度下, a的溶解度最大, b、 c的溶解度相等,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分别蒸发等量水后恢复至原温度时,仍然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因此正确,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D、若继续降温至 t1℃ ,三种溶液一定都是饱和溶液是错误的, a、 b是饱 和的, c是不饱和的,因为 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错误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配制溶液和实验数据的处理问题,通过溶解度曲线我们可以获得很多信息;还考查了有关溶液和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1.下列试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B.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D.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 色固体,发出大量的热 【考点】 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 【专题】 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 A、根据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硫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 A、蜡烛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实验结论而不是实验现象,故选项说法错误; B、硫在空气中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 错误; D、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实验结论和实验现象的区别. 12.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能达到对应目的是( ) A. 除去 CO中 CO2 B. 验证 CO2密度大于空气密度 C. 检验 O2是否收集满 D.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氧气的检验和验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 【专题】 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 A、根据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不吸收一氧化碳,以及图型分析; B、二氧化碳能倾倒,且下层蜡烛先熄灭,可证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C、根据氧气验满的正确方法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义针对化学变化而言. 【解答】 解: A、氢氧化钠溶液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不吸收一氧化碳,所以将混合气体通过氢氧化钠溶液可除去 CO中少量的 CO2,但图中通入气体的导管应该伸入液面以下,导气体的导管应该在液面以上,所以图示错误,故 A错误; B、下层蜡烛先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密度比 空气大.故 B正确; C、氧气验满时要把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深入内部,故 C错误; D、只有化学变化才可以说是否质量守恒,水与酒精不能发生化学变化,所以不能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 D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实验现象反映实验本质的问题,由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是中学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注意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13.现有 X、 Y、 Z三种金属,将 X、 Y分别放入稀硫酸溶液中,结果 Y表面产生氢气, X无变化,另取 X放入 Z的盐溶液中,结果 X表面有 Z析出,则 X、 Y、 Z三种金属的活动顺序是( ) A. X> Y> Z B. Y> Z> X C. X> Z> Y D. Y> X> Z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与酸发生置换反应生成氢气,位置在前的金属能将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比较 X、 Y、 Z三种金属金属的活动顺序,再根据选择项中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判断. 【解答】 解:由题意可知,把 X、 Y分别加入稀硫酸中, Y表面有气泡产生,说明 Y在氢前;X无变化,说明 X排在氢后.由另取 X放入 Z的盐溶液中,结果 X表面有 Z析出,说明了金属的活动性大小是 X> Z,综合上述分析可 知,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Y> X> Z. 故选: D 【点评】 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14.将一定量的乙醇( C2H6O)和氧气置于一个封闭的容器中引燃,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 物质 乙醇 氧气 水 二氧化碳 X 反应前质量 /g 0 0 0 反应后质量 /g 0 0 a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表中 a的值为 B. 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可能含有氢元素 D.若起始时氧气的质量是 ,则无 X生 成 【考点】 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 【专题】 压轴实验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由物质质量的增减量可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从而得出a的值,再根据物质的化学式和物质的质量可确定 X的元素组成. 【解答】 解: A、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乙醇的质量减少了 ,故乙醇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乙醇的质量为 ;同理可以确定氧气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为 ;水是生成物,生成的水的质量为 ;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由质量守恒定律, X应 是生成物,且生成的 X的质量为 +﹣ ﹣ =,故表中 a的值为为 0g+=;故选项说法错误. B、由 A选项分析可知, X的质量增加,故一定不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反应前后元素质量不变,反应物乙醇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生成物水中含氢元素的质量为 100%=,氢元素的质量相等,故 X中不含氢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乙醇燃烧的方程式可知, ,生成了二氧化碳 和水;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4小题,共 26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5.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2 个氧原子: 2O ; ② 钙离子: Ca2+ ; ③+2 价的镁元素: ; ④3 个氮分子: 3N2 .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 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 解: ① 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 2个氧原子,就可表示为: 2O; ② 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个电荷时, 1要省略.故钙离子可表示为: Ca2+; ③ 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 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 +2价的镁元素,故可表示为:; ④ 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三个氮分子可表示为: 3N2; 故答案为: ①2O ; ②Ca 2+; ③ ; ④3N 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6.如图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请按要求填空: ( 1)表中 3至 10号元素位于第二周期 , 11至 18号元素位于第三周期,分析其规律可知,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 电子层数 相同. ( 2)表中 9号和 17号元素最外层电子数相同,都易 得到 (填 “ 得到 ” 或 “ 失去 ” )电子.则钠元素和氟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NaF . ( 3)请在表中 ① ~ ③ 三种元素里选出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常见离子符号 NO3﹣ .(写一种) ( 4)表中硫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x= 6 ;若 x=8,请写出该粒子的符号 S2﹣ ;表中具有相对稳定结构的原子是 He (填一种符号即可); ( 5)高温条件下, NH3在 O2中用铂一铑合金( Pt﹣ Rh)催化氧化;若催化机理如图所示: 试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NH3+5O2 4NO+6H2O . 【考点】 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 化学反应模拟图型;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 ( 1)根据元素周期表中同一周期的规定来分析; ( 2)根据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学性质的关系以及最外层电子数与化合价的关系来解答; ( 3)根据元素的种类来分 析; ( 4)根据在原子中核内质子数与核外电子数的关系分析回答;根据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分析; ( 5)利用模型中分子的有关结构分析分子的构成即可. 【解答】 解:( 1)第二周期的 3﹣ 10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第三周期的 11﹣ 18号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也相同,因此得出规律每一周期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相同;故答案为:电子层数; ( 2)。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