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镇江市20xx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内容摘要:
程式为 SO2+H2O═H 2SO3,故选项错误. B、该化学方程式没有配平,氨气、二氧化碳后面没有标注 ↑ ,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应为NH4HCO3 NH3↑+H 2O+CO2↑ ,故选项错误. C、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正确. D、该化学方程式书写完全正确,但该反应的生成物中氧气是单质,不属于复分解反 应,故选项错误. 故选: C. 12.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小苏打能作发酵粉,是因为小苏打能与面粉反应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 C.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可燃性 D.浓硫酸可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浓硫酸具有吸水性 【考点】 常用盐的用途;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氧气的用途;乳化现象与乳化作用. 【分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 A、小苏打作发酵粉,不是因为它能与面粉反应,而是自身受 热分解产生了能使面蓬松的二氧化碳气体,故说法错误. B、洗洁精能洗去碗筷上的油污,是因为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不是因为油污能溶于洗洁精,故说法错误; C、液氧可用于火箭发射,是因为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不具有可燃性,故说法错误; D、浓硫酸可作干燥剂,因为它具有吸水性,故说法正确; 故选: D. 13.下列实验中利用提供的方案不能达到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某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将碘液滴入食物样品中,看是否变蓝色 B 区分 SO2和 CO2两种气体 将气体通入高锰酸钾溶液,观察是否褪 色 C 测某溶液的酸碱度 滴入酚酞试液,观察溶液颜色的变化 D 除去固体氯化钾中少量的二氧化锰 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溶液的酸碱度测定;鉴别淀粉、葡萄糖的方法与蛋白质的性质. 【分析】 A、根据碘遇淀粉变蓝进行解答; B、根据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进行解答; C、根据酚酞试液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进行解答; D、根据氯化钾易溶于水,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进行解答. 【解答】 解: A、碘遇淀粉变蓝,所以可 用碘液滴入食物样品中,看是否变蓝色的方法检验某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故 A正确; B、二氧化硫具有还原性,能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所以可用入高锰酸钾溶液区分 SO2和 CO2两种气体,故 B正确; C、酚酞试液只能测定溶液的酸碱性,要想测定溶液的酸碱度需要用 pH试纸,故 C错误; D、氯化钾易溶于水,而二氧化锰难溶于水,所以可用加水溶解后,过滤,蒸发的方法除去固体氯化钾中少量的二氧化锰,故 D正确. 故选: C. 14.三种物质间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下列符合要求的组合是( )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②③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氧气的化学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分析】 一步反应反应实现即原物质只发生一个反应即可转化为目标物质,根据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分析能否只通过一个反应而实现转化即可. 【解答】 解: ① 硫酸钠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碳酸钠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钠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只通过一步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② 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 水,水通电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燃烧生成水,铜与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只通过一步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③ 锌与氯化亚铁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和铁;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锌与硫酸亚铁溶液反应生成铁和硫酸锌,硫酸亚铁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亚铁溶液;只通过一步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故 ①②③ 均只通过一步反应就能实现如箭头所指方向的转化. 故选: D. 15.取含铁、氧两种元素的固体样品 ,通入足量 CO并充分加热,将产生的气体通入足量澄清石灰水,充分反应 后,得沉淀 .该固体的组成不可能是( ) A. Fe2O3 B. Fe3O4 C. Fe和 Fe2O3 D. FeO和 Fe2O3 【考点】 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 设铁的氧化物化学式为 FexOy,发生反应 FexOy+yCO=xFe+yCO2,可知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澄清石灰水将生成的气体充分吸收,产生沉淀 20g为碳酸钙的质量,根据 n= 计算碳酸钙的物质的量,根据碳原子守恒,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根据质量守恒 n( Fe)求出 n( Fe): n( O) ,结合选项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 解:澄清石灰水将生成的气体充分吸收,产生沉淀 20g为碳酸钙的质量,物质的量为 =, 根据碳原子守恒可知 n( CO2) =,氧化物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等于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 即 n( O) =n( CO2) =, n( Fe) = = =, n( Fe): n( O) =: =3: 4, A、 Fe2O3中 n( Fe): n( O) =2: 3,故 A错误; B、 Fe3O4中 n( Fe): n( O) =3: 4,故 B正确; C、 Fe和 Fe2O3组合 ,其中 n( Fe): n( O)可能为 3: 4,故 C正确; D、 FeO和 Fe2O3组合,其中 n( Fe): n( O)可能为 3: 4,故 D正确. 故选 A.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5小题,每小题 2分,共 10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意,错选、多选不给分.若有二个正确选项,只选一个且正确给 1分) 16.下列对一些事实解释错误的是( )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是因为密度大能隔绝氧气且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把铅加入锡中制成合金焊锡,结果是降低了熔点 D.铵盐与某物质混合 施用,会降低肥效,该物质可能是熟石灰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合金与合金的性质;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分析】 A、根据分子在不断运动考虑; B、根据着火点不能降低考虑; C、根据合金的特点考虑; D、根据碱性肥料不能与铵盐混合使用. 【解答】 解: A、墙内开花墙外香,是因为构成花香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故 A解释正确; B、着火点不能降低,故 B解释错误; C、合金要比组成成分金属的硬度大、熔点低,故 C解释正确; D、碱性肥料不能与铵盐混合使用,能产生氨气,降低肥效,故 D解释正确. 故选 B. 17.如图表示的是 KNO3和 NaNO3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T2℃ 时, KNO3溶液的浓度一定等于 NaNO3溶液的浓度 B. T1℃ 时,在 50g水里加入 15g KNO3固体,充分溶解,可得到 65g溶液 C. T1℃ 时,往 180g NaNO3饱和溶液中加入 620g水可配成质量分数为 10%的 NaNO3溶液 D.若 KNO3中混有少量 NaNO3,可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用水稀释改变浓度的方法. 【分析】 A、根据溶解度曲线交 点的意义分析; B、根据溶解度的意义分析; C、根据溶解度的意义、溶质质量分数的公式计算分析; D、根据 KNO NaNO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分析. 【解答】 解: A、由 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T2℃ 时, KNO NaNO3的溶解度相同,此温度下KNO NaNO3饱和溶液的浓度相同,如不是饱和溶液,无法确定.故 A错误; B、由 K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1℃ 时, KNO3固体的溶解度是 2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在 50g水里加入 15gKNO3固体,只能溶解 10g,可得到 60g溶液.故 B错误; C、由 Na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1℃ 时, NaNO3固体的溶解度是 8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知, T1℃ 时, 180g NaNO3饱和溶液中含有溶质的质量为 80g,加入 620g水可配成溶液的质量分数为: =10%,故 C正确; D、由 KNO3和 NaNO3的溶解度曲线可知, K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大, NaNO3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若 KNO3中混有少量 NaNO3,可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提纯,故 D错误. 故选 C. 18.向含 CuCl2和 HCl的 100g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溶质质量分数为 10%的 NaOH溶液, 参加反应的 NaOH 溶液质量与生成沉淀质量关系如图,仅考虑沉淀为 Cu( OH) 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P点溶液中的溶质只有一种 B. N点时测得溶液 pH> 7 C.沉淀完全时, m1的数值为 80 D. M点溶液比 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大 【考点】 碱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值的关系. 【分析】 由题目和图象信息可知: OP段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 P点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铜; PM段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完全时,生成 80g,因 此 m1的数值为 120,不是 80; M点以后是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因此 N点时测得溶液 pH> 7; M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 . 【解答】 解: A、 OP段是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因此P点中的溶质是氯化钠和氯化铜,故选项错误; B、 M点以后是氢氧化钠溶液过量,因此 N点时测得溶液 pH> 7,故选项正确; C、 PM段是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沉淀完全时,生成 80g,因此 m1的数值为 120,不是 80,故选项错误; D、 M点 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 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 ,因此 M点溶液比 P点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小,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19.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就不能鉴别出来的是( ) A. CuSO NaOH、 MgCl NaCl B. KOH、稀 HCl、 FeCl NaNO3 C. KCl、 AgNO稀 HCl、稀 HNO3 D.稀 HCl、 Na2CO BaCl Na2SO4 【考点】 酸、碱、盐的鉴别. 【分析】 将各组溶液两两混合,若现象各不相同,即可鉴别.通过加入试剂后产生不同的现象 加以鉴别.这些现象主要指产生不同颜色的沉淀,放出气体两个方面. 【解答】 解: A、首先根溶液显蓝色,鉴别出硫酸铜溶液,然后将硫酸铜滴入剩余的三种溶液中出现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再将氢氧化钠滴入剩余的两种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氯化镁,剩余的是氯化钠,可以鉴别,故 A正确; B、首先根据溶液显黄色,鉴别出氯化铁,然后将氯化铁滴入剩余的三种溶液中,会生成红褐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钾,再将剩余的两种溶液滴入沉淀中,沉淀溶解的是稀盐酸,不能溶解的是硝酸钠,可以鉴别,故 B正确; C、氯化钾、稀盐酸和硝酸银都会生成氯化银沉淀, 现象相同,不能鉴别,故 C错误; D、 稀 HCl Na2CO3 BaCl2 Na2SO4 稀 HCl 无现象 气体 无现象 无现象 Na2CO3 气体 无现象 沉淀 无现象 BaCl2 无现象 沉淀 无现象 沉淀 Na2SO4 无现象 无现象 沉淀 无现象 各组现象均不同相同,可以鉴别,故 D正确. 故选: C. 20.如图为与水相关的部分转化关系(水作反应物或生成物,部分产物和反应条件未列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图中所示的反应中均有 元素化合价的改变 B.途径 ① 是硫酸型酸雨形成的重要途径 C.工业上可用途径 ② 制取有机物,当合成甲醇 CH3OH时, CO、 H2投料质量比为 14: 1 D.把金属钠投入到硫酸铜溶液中,发生途径 ③ 反应,反应不生成铜单质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金属的化学性质;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化合价规律和原则. 【分析】 A.水与二氧化硫、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 B.二氧化硫可导致环境污染; C.碳和水反应生成 CO和氢气,进一步反应可生成甲醇; D.钠先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氢气. 【解答】 解: A.水与二氧 化硫、氢氧化钠与硫酸铜的反应不是氧化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不变,故 A错误; B.二氧化硫可导致环境污染,先和水反应生成。江苏省镇江市20xx年中考化学二模试卷含解析
相关推荐
抓住杯底向上提时,杯内是充满水而没有空气的,故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柱不会下降. 【解答】 解:在本实验中,杯内是充满水而没有空气的,当抓住杯底向上提时,虽然杯内水柱有向下的压强,但这个压强远小于大气 压,所以水柱不会下降,故杯内仍然是充满水的. 故选 C. 5.水平桌面上的大烧杯内装有水,轻轻放入一个小球后,从烧杯中溢出 200g的水,则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g取 10N/kg)( )
体是地球 B.木块对桌面的压力是弹力,是由于木块发生形变而产生的 C.木块对桌面的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木块受的重力 D.木块保持静止是由于木块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木块的支持力二力平衡 ,合力可能为零的是 A. 7 N、 5 N、 3 N B. 3 N、 4 N、 8 N C. 4 N、 10 N、 5 N D. 4 N、 12 N、 8 N ,根据照片所示情景请你判断下 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 A. SO2在反应中被还原 B. NaClO3在反应中失去电子 C. H2SO4在反应中作氧化剂 D. 1mol氧化剂在反应中得到 1mol电子 19.下列物质能使干燥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的是 ( ) ①氯气 ②液氯 ③新制氯水 ④氯气的四氯化碳溶液 ⑤盐酸 ⑥盐酸与少量漂白粉的混合溶液 A.①②③ B.①②③⑥ C.③⑥ D.③④⑥ 20.下列有关离子(或物质)的检验及结论
体药品,故选项正确. C、试管通常用作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不能用于实验室里盛放液体药品,故选项错误. D、广口瓶通常用于实验室里盛放固体药品,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熟知常见化学仪器的名称、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9.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向试管中滴加液体 C. 熄灭酒精灯 D. 取用粉末状药品 【考点】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6种 13.某有机物 X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分子式为 C12H16O3 B. X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加聚、取代、消去等反应 C.在 Ni作催化剂的条件下, 1 mol X最多只能与 1 mol H2加成 D.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苯和 X 14.已知饱和羧酸 (A)与足量的乙醇 (B)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酯 (C),若 M(C)= M(A)+
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⑷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 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⑸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