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xx-20xx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内容摘要:
料事如神,而对于子曰诗云,一听便头疼,糊里糊涂。 食肉者搏击食草者,食草者也常藐视食肉者。 思想家一方羡慕事业家,一方又看不起事业家。 世间食肉之徒,偶尔读两本书,就在书中觅黄金屋、颜如玉、钟重禄,哪里是真正懂得食素之味。 学问兴趣他们是不懂 的。 偶尔出洋,偶尔留学,第一目的就是看准学位头衔。 他所读的政治法律及 大学管理法,可以让他回来当议员委员,高官俸禄,养父母,给妻子,并不是在研究政治学说学问上做工夫。 袁中朗描写此种人心理极好。 “吏趣者,其人未必有才,但觉官有无穷滋味,愈劳愈侠,愈苦愈甜,愈谈愈不尽,不穷其味不止。 若夺其官便如夺婴孩手中鸡子,啼哭随之矣。 ”(《与张幼于书》)此语便含食草者对食肉者的讥笑。 我想这类专管别人家事的工作,其意义还在一个木匠做一个木盒之下。 但是不让食肉者管别人家事,他心里就不高兴。 食肉者也轻鄙食草者。 “议论空疏”“阔论高谈”“咄咄书空”是文人之罪。 而文人也常有令人轻鄙之处。 食肉者对 文人表示轻鄙,非搏击文人时,而是秦莽文人时。 此种秦莽文人,我想仍不是真正读书种子,是借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还应该归入食肉类去。 他们一旦得意,仍善于互相倾轧,弄权舞弊,作威作福,恃势凌人。 “文学无用”之说也是对的。 革命是干的,不是谈的。 打虎就得上山,站在高楼绮窗前高唱:“打啊。 打啊。 ”我总觉得滑稽。 声势愈凶猛愈形其滑稽。 他为什么不上山去。 我老是问。 所以高谈革命者,我根本就把他归入食肉之类,他是以食草之名求食肉之便。 站在绮窗前而喊打虎之人,笑别的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虎之人,那叫做滑稽。 站在绮窗前而不喊打者,笑别 的专在起床前喊打虎者,那叫作同情的幽默。 他好像说:你只能喊打,而我充其量也只能喊打,你我都只能喊,然而喊是无用的。 打而不喊者上上;打而且喊者次之;不打亦不喊者居中,有自知之明;喊而不打者中下;自己喊而以骂别人不喊者为能事者,斯为下矣。 (选自《宇宙风》第 14期, 1936年 4月,有删改) 24.文中的“食草者”和“食肉者”各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概括。 ( 6分) . 25.“食草者”和“食肉者”怎么看待对方。 ( 6分) . 26.请简要概括最后一段的论述思路。 ( 6分) . 五、语言运用类(共 3小题,每题 3分) 27.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① “ 出国绕一圈, ‘ 山寨 ’ 变大牌。 ” 从事海外代购 4年的徐晓对某些代购店这种 “ 以假充真 ” 的行为 ________,但又无可奈何。 ②在云南地震灾区采访,碰到巧家县安监局职工刘诗明,他正脚裹纱布,为灾民分发救援物资。 休息时他乐呵呵地向笔者说: “ 与灾民的利益相比,这点伤病 ________。 ” ③有网友说 “ 你再优秀也会有人对你 ________,你再不堪也会有人 对你青睐有加 ” ,所以不妨拨开世间纷纭,做好自己。 A.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嗤之以鼻 B.嗤之以鼻 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C.不足挂齿 不屑一顾 嗤之以鼻 D.嗤之以鼻 不屑一顾 不足挂齿 2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 ) A.法国民航安全调查分析局( BEA)方面称,他们从德国之翼航空公司失事的 A320 空客机驾驶舱录音记录仪中取到了可用的录音资料,确定客机未发生爆炸。 B.那种借口以反腐会阻碍经济发展,引发社会不稳定为 名,主张反腐应适可而止的观点极其有害,因为反腐事关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 C.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 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与坚守,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 D.未来 12天中,来自五大洲的近 3700余名青年运动员将在竞技场上挑战自我,追求卓越,在文化教育活动中加深理解,收获友谊。 2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3分) ( ) 倏忽间,林木疏朗处突然闪过一泓澄澈,溪床细沙乱石,纤尘不染,水底的树叶纹脉,清晰可辨,那汩汩的水声好像响在别处。 风过树林,树叶哗哗作响,茂密的枝叶丛里又显出一汪清泉, ____________ ,奔突的水声也愈发大了。 A.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溪流异常清冽 B.溪流异常清冽,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 C.溪流异常清冽,如一位美丽的姑娘脸上的一抹青黛 D.像一位羞涩的少女眨着眼睛,溪流异常清冽 六、 作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 60分) 在一次以“诗词影响生活”为主题的读书 交流活动中,同学们各抒己见。 甲同学:不管当下的学习如何枯燥,我们都要学会读诗诵词,因为生活还有诗歌和远方。 乙同学:网上有人说“父母尚在苟且,你却在炫耀诗歌和远方”,生活不需要凌空蹈步的文艺调调,生活需要脚踏实地。 丙同学:诗词是诗人人生经历、精神世界的展示。 人生只有一辈子,但通过读诗诵词我们可以活几辈子。 丁同学:通过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各种不同的生活态度,教会我们如何去面对纷繁复杂的人世生活。 „„ 开学至今,我们重点学习了第二单元的宋词,请你就诗词对生活的影响表明你的态度,阐释文学与生活,文学与人生的关 系。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完成写作任务。 高二语文月考答案 C、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追求是可以的,只是不能“满足于摹写物象” B、方能为“远韵”和“空静”提供发展空间。 于文无据 C、“ 这是因为”错,前后不具备因果关系。 4. C 5. B(征辟制是自上而下的选拔,举荐制则是自下而上的) 6. A( “ 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 ” 说法不正确,原文意为 “ 韩愈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被同族的堂兄抚养 ” ) 7.( 1)李愬的妻子出入(或进入)皇宫,于是(或趁机)(向宪宗)诉说(控告)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 “ 禁中 ”1分, “ 磨 ”1 分, “ 勒 ”1 分,大意 2分) ( 2)(韩愈)却很能引导鼓励后辈, (后辈 )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招入家中后辈的十有六七),虽然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但(韩愈)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 ( “ 诱厉 ”1分, “ 馆 ”1 分, “ 怡然 ”1 分,大意 2分) ( 3 )我们离开亲人来侍奉您,只不过是因为仰慕您的高尚品德节义啊。 (“亲戚” 1分,“所以” 1分,“ 徒” 1分,句意 1分) 译文: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父亲名叫韩仲卿,没有什么名声地位。 韩愈三岁时丧父,寄养在堂兄家中。 韩愈自认为是孤儿,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儒家经典,不需要别人奖励督促。 等到应举进士科,文章投送到公卿中间,前任宰相郑余庆很是为他宣扬美名,由此在当代知名。 随即韩愈考中进士科。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征召韩愈到幕府任巡官。 董晋幕府撤除后,徐州张建封又请他到自己幕府充当宾客佐僚。 韩愈说话直率,无所回避,操行正直,不擅长应付世务。 后调任四门博士,转任监察御史。 德宗晚年,政令由许多部门发出山,宰相不能独立 掌管机务。 宫市的宦官到民间强买物品的弊端,谏官议论过而德宗不听。 韩愈也曾递上数千字的章疏极力劝谏,皇帝不但不听从,还发怒把他贬为连州阳山令,后改任江陵府掾曹。 韩愈自认为才华出众,而又多次遭受排挤贬黜,作《进学解》来自己开导自己。 宰相看了这篇文章后同情他,认为他有修史才能,便改任他为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 过了一年,转任考功郎中、。四川省20xx-20xx学年高二语文4月月考试题
相关推荐
细”是一组近义词。 ( ) 春天到了,种子在长叶、生根、发芽。 ( ) 六、病句修改。 (用修改符号在原句上修改) 15% 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地克服了错误。 周老师经常鼓舞我好好学习。 每天还不到早读时间,我们班同学几乎差不多都有到校了。 他虽然学习不错,而且纪律差一些。 小马根本也许没到学校来过。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夸张、拟人、反问、比喻、设问) 10%
但她太爱读书了,还是让妈妈陪着她,勇敢地走进了校园,走进了教室。 ⑷安娜敏感地发现,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戴了一顶帽子,五颜六色,琳琅满目,在这一片晃动的帽子中,安娜的帽子反而显得土气,毫不起眼了。 所以,谁也不注意她的帽子了,她反而觉得同学们的帽子漂亮新奇,禁不住笑了起来。 ⑸从那以后,安娜上学没有了心理障碍,和同学们玩得很开心。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有些同学忘了戴帽子,有些同学还戴着。
. 6种 13.某有机物 X的结构简式如下图所示,则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X的分子式为 C12H16O3 B. X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加成、加聚、取代、消去等反应 C.在 Ni作催化剂的条件下, 1 mol X最多只能与 1 mol H2加成 D.可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区分苯和 X 14.已知饱和羧酸 (A)与足量的乙醇 (B)在一定条件下生成酯 (C),若 M(C)= M(A)+
古人所作的传、行状、神道碑这一类的作品对于近代传记文学的写作有什么帮助呢。 也不尽然。 古代文人的这类作品,主要是对于死者的歌颂,对于近代传记文学是没有什么用处的。 这些作品,毕竟不是传记文学。 除了史家和文人的作品以外,是不 是还有值得提出的呢。 有的,这便是所谓别传。 别传的名称,可能不是作者的自称而是后人认为有别于正史,因此称为“别传”。 有些简单一些,也可称为传叙。 这类作品写得都很生动
:“ 阿曼达,我的儿子。 ” (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 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 ) ( 3) “ 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 (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