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分类训练内容摘要:
( ) A.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分子构成的 B.不同元素的原子的核电荷数一定不同 C.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粒子一定属于同种元素 D.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 63.宣传科学,揭露伪科学,是中学生的义务。 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下列信息中合理的是 ( ) A.燃放鞭炮,能驱鬼降魔,对空 气不会造成污染 B.某机构声称发明了一种催化剂,可使水变成燃油 C.普通的水由“大师”点化便成为“圣水”,饮之可逢凶化吉 D.原子弹的爆炸,是利用了原子核变化时放出的巨大能量 64.化学与人类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下列粒子中,不属于化学学科研究时象的是 ( ) A.中子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65.物质的运动是永恒的。 请你判断下列物质的运动不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 A.用自来水制蒸馏水 B.从空气中分离制氧气 C.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D. 菜刀保管不慎生成铁锈 66.室验室制取 CO H O2 的化学反应中,下列反应类型没有涉及到的是 ( ) A.复分解反应 B.化合反应 C.分解反应 D.置换反应 67.供家用煤炉燃烧的煤制成蜂窝状,这是为了 ( ) A.增加空气中 O2 的体积分数 B.使煤燃烧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失 C.增加煤与 O2 的接触面积 D.延缓煤的燃烧时间,节约能源 68.葡萄糖与 O2 作用是动植物呼吸的主要反应: C6H12Ox+6O2=6CO2+6H2O,请判断 C6H12Ox中, x 的值应为 ( ) A. 12 B. 9 C. 6 D. 3 69.下列选项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 A.食物腐败 钢铁生锈 B.干冰升华 冰雪融化 C.氢气燃烧 氧气无色 D.烧杯炸裂 火药爆炸 70.下列四种物质中是混合物的是 ( ) A. C60 B.冰水 71. 下 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 A.石油 B. 白酒 C. 市 售纯净水 D. 淡蓝色液态的氧 72.以下四个选项中错 误的是 ( ) A.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为 B. Mg2+的结构示意图为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 D. 2Na+2H2O=2NaOH+H2↑此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73.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任意丢弃大量的塑料食品袋、塑料薄膜等不会造成“白色污染” B.大气中 CO2含量不断增加,会使温室效应增强,全球变暖 、太阳能、氢能源都属于绿色能源 D.碳铵与熟石灰混合施用会降低碳铵肥效 74. 下 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 用 液 态的空气制氧 B. 加热水时产生气泡 C. 酚 酞试液遇碱变红色 D. 紫 色的石蕊试液通过活性炭变成无色 75.某些含氟 (F)牙膏中含有一种化学式为 Na2FPO 3的物质,已知其中的 F为 1价 ,则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 A. 5 B. +1 C. +5 D. +3 76.每到 金秋季 节,人 们漫步 在桂花 树旁, 能闻 到浓郁 的桂花 香,这说明 ( ) A. 分 子 间有间隔 B. 分 子 具有质量 C. 分 子在不断的运动 D. 分 子可以分解成原子 77. 在 饮 用 水 中 添 加 含 钙 、 镁 、 锌 、 硒 的 矿 物 质 , 可 以 改 善 人体营养,增强体质。 其中“钙、镁、锌、硒”是指 ( ) B .原子 C .离子 D .元素 78.若用“ ”表示氢原子,用 表示 表 示 氧 原 子 , 则 保 持 水 的 化 学 性 质 的 最 小 粒 ( ) 79.水蒸气通过炽热的炭层时,发生的反应为 C+H2 O 高温 H2 +CO,该反 应 属于 ( ) 合反应 B. 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80. 下 列 物 质 中 不 能 使 氧 化 铜 还 原 的 是 ( ) A. C B . CO C . H 2 D . CO 2 81. 下 列 图 示 中 的 实 验 操 作 错 误 的 是 ( ) 选择题分类训练( 5) 姓名: 班级: 学号: 82.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三瓶气体的正确方法是 ( ) A.闻气体的气味 B.观察气体的颜色 D.分别倒入少量的澄清石灰水 83.目前,世界 上有 20多亿人口面临淡水危机,有关部门呼吁市民要节约用水。 下列做法与节约用水无关的是 ( ) B.开发利用地下水 D.用喷灌、滴灌方法给农作物浇水 84.“绿 色化 学”要求 从根 本上 减少 乃至 杜绝 污染。 下列 对农 作物 收割后 留 下 的 秸 杆 的处 理方 法中 ,不 符合 “绿 色化 学” 的是 ( ) B. 发 酵 后 作 农 家肥 工 成 精 饲料 D.制造沼气 85. 下 列 图 示 中的 灭火 方法 错误 的是 ( ) 86.最近日本推出了一种廉价环保的新能源 —— 甲醚,它完全燃烧时发生如 下 反应: X+3O 2 点燃 2CO2 +3H2 O,则 X(甲醚 )的化学式是 ( ) A. C 3 H 6 O2 B. C 2H6 O C. C 2H 4O D. CH4O 87.下列变化在生活中常发生,其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酒精挥发 B.瓷器破碎 C.煤气燃烧 D.冰块融化 88.为 了防止患甲状腺肿大病,市售食盐中常添加一定量的 ( ) A.葡萄糖 B.碘酸钾 C.碳酸钠 D.氯化钾 89.某矿泉水标签上印有的主要矿物质成分及含量如下 (单位为mg / L): Ca ~ K~ Zn ~ 、 F~ 0. 02等。 这 里 的 Ca 、K、 Zn 、 F是指 ( ) A.原子 B.分子 C.单质 D.元素 90.为了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变废为宝, 2020年 5月初,贵阳市 将 中 山 路 、神 奇 路 上 的 垃 圾 箱 全 部 更 换 为 分 类 回 收 垃 圾 箱。 此次摆放的垃圾箱分类标志明显,绿色箱用来装可再利用垃圾,黄色 箱 用 来 装 不 可 再 利 用 垃 圾。 以 下 物 质 应 扔 进 黄 色 垃 圾 箱 的 是( ) A.废旧报纸 B.果皮 C.铝制饮料罐 D.废旧电池 91.根 据 你 的 生 活 经 验 判 断 ,下 列 做 法 不 正 确 的 是 ( ) A.用燃着的火柴检查煤气炉是否漏气 B.做馒头时在发酵的面团中加入少许纯碱 C.切完菜后将菜刀洗净擦干,放在干燥的地方 D.用食盐腌制鱼、肉,以延 长鱼、肉食品的保存期 92.我省境内有一座著名的龙泉寺,寺内有一泉眼,泉水常年流淌不断。 经测定泉水中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矿物质,其物质组成中所含的锌、钙、锶、硒等指的是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D.单质 ( ) 93.人类生存需要清洁的空气。 下列情况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是( ) A.燃放烟花 B.汽车尾气 C.煤炭燃烧 D.光合作用 94.以羟基磷酸钙 [Ca5(OH)(PO4)3]为原料生产的陶瓷,能够制造人工骨、人工关节及人造 假牙。 羟基磷酸钙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 ) A. +5 B. +4 C. +3 D. 3 95.下列各量中,与水的质量有关的是( ) A.水的密度 B.氯化钠的溶解度 C.水的比热容 D.电解水时产生氢气的质量。九年级化学选择题分类训练
相关推荐
制法 用途 氧化物 H2CO3 CaCO3 颜色、状态 硬度 导电性 熔点 用 途 金刚石 石 墨 无色、透明的正八面体固体 深灰色、有金属光泽,不透明的细鳞状固体 很大;不导电;很高 很小,有滑腻感;导电;很高 裁玻璃、制钻头、钻石 用作润滑剂、电极、制铅笔芯 一、金刚石、石墨 为什么它们的物理性质相差很大。 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 1)碳充分燃烧时: C+O2===CO2 点燃 (
[方法点拨 ] 反应中得氧的物质 → 被氧化 → 发生氧化反应 → 作还原剂 → 具有还原性;反应中失氧的物质 →被还原 → 发生还原反应 → 作氧化剂 → 具有氧化性。 山东教育版 第 22课时 │ 气体的制取、净化与检验 第 22课时 气体的制取、净化与检验 知识网络 山东教育版 第 22课时 │ 知识网络 气体的制取与净化 制取
一贴、二低、三靠 ① 过滤的目的: 分离液体和不溶性固体 ① 蒸发的目的是什么。 ②蒸发操作需要哪些仪器。 ③蒸发操作时的注意事项。 *加入的液体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 2/3。 *蒸发过程中要用玻棒不断搅拌(以防溶液 因局部过热而造成液滴飞溅)。 *加热至 出现较多量固体时 ,停止加热,利 用余温使滤液蒸干。 *热的蒸发皿不可直接放在实验桌上,要垫 上石棉网。 蒸发操作 ( 2)蒸发结晶
3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将不断深入。 银河系示意图 太阳系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中有 1000多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 1957年 10月 4日 ,前苏联把人类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天 1961年,苏联的加加林乘飞船进入太空 1969年,美国登月计划 1970年 4月 24日 ,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飞上了天 2020
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非金属性: S> P,则酸性: H2SO4> H3PO4,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A不选; B.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性依次减弱,则非金属性: Cl> Br,能用元素周期律解 释,故 B不选; C.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对应的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 Na> Mg,则碱性: NaOH> Mg( OH) 2,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故 C不选;
激光TiO2 C A 复习要点: 1)定义:在化学反应中,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等于 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的总和。 2)实质:反应前后原子的 种类不变 、原子的 数目没有增减。 3)注意: ①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 不包括 虽然是反应物 ,但却 未参加反应的那部分。 ②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 包括生成的沉淀 和 逸出的气体。 1) 描述 质量守恒定律 2)从分子、原子的角度 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