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20xx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化学试题内容摘要:

4)滤渣的主要成分有 BaSO4和 Fe(OH)3,答案为: BaSO4和 Fe(OH)3;( 5)向滤液中加入 NaClO3 饱和溶液后,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gCl2+2NaClO3= Mg(ClO3)2↓+2NaCl,进一步制取 Mg(ClO3)26H2O就需要除去 NaCl,操作步骤为:蒸发浓缩 、趁热过滤,再冷却结晶,答案为:蒸发浓缩,冷却结晶;( 6) ① 测定Mg(ClO3)26H2O含量的原理是用亚铁离子将氯酸根离子还原为氯离子,再用重铬酸钾滴定剩余的亚铁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ClO3+6Fe2++6H+=6Fe3++Cl+3H2O、Cr2O72 + 6Fe2+ + 14H+ = 2Cr3+ +6Fe3++7H2O , 答 案 为 :ClO3+6Fe2++6H+=6Fe3++Cl+3H2O ; ② 10mL 产品中 ClO3 的物质的量为: =11/120mol, 产品中 Mg(ClO3)26H2O 得含量为:( 11299)/( 12)% 即 %,答案为:( 11299)/( 12)% 即 % 考点:考查离子的检验、除杂和含量的测定 27. ( 15分)现有五种可溶性物质 A、 B、 C、 D、 E,它们所含的阴、阳离子互不相同,分别含有五种阳离子 Na+、 Al3+、 Mg2+、 Ba2+、 Fe3+和五种阴离子 Cl、 OH、 NO CO3X中的一种。 ( 1)某同学通过分析比较,认为无需检验就可判断其中必有的两种物质是 和。 (填化学式) ( 2) 为了确定 X,现将( 1)中的两种物质记为 A和 B,当 C与 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当 C与 A的溶液混合时产生棕色沉淀,向该沉淀中滴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 则: ① X为。 A. SO32 B. SO42 C. CH3COO D. SiO32 ② A中的化学键类型为 ③ 将 A与 C同时溶解在足量的蒸馏水中,充分反应后,最终所得沉淀的质量为 (精确到 )。 ④ 利用上述已经确定的物质,可以检验出 D、 E中的阳离子。 请简述实验操作步骤、现象及结论 ( 3)将 Cu投入到装有 D溶液的试管中, Cu不溶解;再滴加稀硫酸, Cu逐渐溶解,管口附近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则物质 D一定含有上述离子中的 (填相应的离子符号)。 有关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答案】 ( 1) Na2CO3 和 Ba(OH)2 ; ( 2) ① B ② 离子键和共价键 ③ ④ 分别取少量 D、 E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过量的 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其中含有 Mg2+,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的含有 Al3+ ; ( 3) 3NO 2323C u 2 N O 8H 3C u 2 N O 4 H O        【解析】 试题分析:现有五种可溶性物质 A、 B、 C、 D、 E,它们所含的阴、阳离子互不相同,分别含有五种阳离子 Na+、 Al3+、 Mg2+、 Ba2+、 Fe3+和五种阴离子 Cl、 OH、 NO CO3X中的一种,由于这五种物质都可溶,所以可以判断一定含有 Na2CO3和 Ba( OH) 2,答案为: Na2CO3 和 Ba(OH)2 ;( 2) 为了确定 X,现将( 1)中的两种物质记为 A和B,当 C与 B的溶液混合时,产生红褐色沉淀和无色无味气体,可以推知 B 是 Na2CO3, C中含有 Fe3+,铁离子和碳酸根离子发生双水解生成红褐色沉淀 Fe(OH)3 和 CO2; A 是Ba(OH)2,与 C混合时产生棕色沉淀,向该沉淀中滴入稀硝酸,沉淀部分溶解,最后留有白色沉淀不再溶解,不溶解的白色沉淀是 BaSO4, ① 由于加硝酸后没有气体生成, 可以推知 C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SO42,答案为: B; ② A是 Ba(OH)2,含有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答案为: 离子键和共价键; ③ 将 A与 C同时溶解在足量的蒸馏水中,将得到 +、 、 0..2molFe3+、 ,充分反应后生成 (OH)3,得到的沉淀的质量为 ,答案为: ;④ D和 E 中的阳离子是 Mg2+和 Al3+,要鉴别这两种离子只需分别向着两种溶液中加入过量的 Ba(OH)2溶液,观察沉淀生成情况,答案为:别取少量 D、 E溶液于试管中,分别滴加过量的 Ba(OH)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的其中含有 Mg2+,先产生白色沉淀,后沉淀又溶解的含有 Al3+ ;( 3)根据价稀硫酸后有红棕色气体产生可以推知, D中含有的阴离子是 NO3,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同和稀硝酸反应生成 NO, NO再被氧化为 N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323C u 2 N O 8H 3C u 2 N O 4 H O       ,答案为: 3 23C u 2 N O 8H 3C u 2 N O 4 H O       。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