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财政绩效管理内容摘要:

进和深入开展。 三是绩效评价制度不健全。 没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法律制度,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缺乏。 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不科学。 大部分地方只是对少数行业、部门、项目建立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且指标设置较为粗放,指标权重的确定、定性指标的计分等也缺乏科学的方法,评价结果可比性不强。 同时,目前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也只仅仅局限于对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对基本支出的绩效评价还是空白。 四是绩效评价资料不完整。 由于我国尚未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共享平台,各地绩效评价缺乏可靠的历史、行业资料。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客观性。 五是评价结果应用效果不明显。 绝大部分地方未制定评价结果应用的办法和措施,评价结果仅仅是停留在反映情况、找出问题、完善制度层面,还不能和财政管理相衔接,把结果运用到预算编制上来;还不能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相衔接,把结果运用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完成上来。 三、推进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我省目前的绩效评价工作才刚刚起步,在强化绩效管理认识、规范评价程序、建立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等方面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探索和实践。 因此,在推进我省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过程中,除需要大力宣传绩效管理理念,为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外,还需要稳步推进绩效评价试点、完善制度、创新机制,为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积累经验。 (一)强化绩效管理认识 绩效评价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和方法,在我国的实践时间短、起步迟,尚处于探索阶段,建立与公共财政框架相适应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 渐进的过程,需要全社 会的共同参与。 各级政府、财政部门、预算单位和社会公众都要充分认识到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打破原有的“重投入、轻产出”,“重分配、轻管理”,“重数量、轻质量”的粗放式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需要;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促进公共财政体制改革和推动部门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财政部门把握宏观经济走势,贯彻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需要;是建立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财政管理体制,重成本、讲核算的需要。 财政部门在财政管理中要引入绩效管理理念, 把绩效评价贯穿整个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的始终。 政府部门要带头树立绩效管理理念,将绩效管理全面纳入部门财务工作,将所属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与事业发展挂钩。 加强绩效评价的社会宣传,让社会公众了解政府绩效目标的实现情况,让纳税人知道政府应履行的职能和履行职能的效果,推进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政务公开,建立公众满意的“责任政府”和“阳光政府”。 (二)建立和完善绩效评价的制度框架 加强绩效评价制度建设,逐步建立和健全绩效评价工作的政策制度,将绩效评价工作变成一个指令性、经常性、制度性的工作,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做到制度 化、规范化和法制化,增强评价工作的权威性。 建立和完善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体系 统一研究制定绩效评价工作相关规章制度或具有可操作的指导性意见与办法,对绩效评价的内容、方法、指标、组织管理、对象、工作程序及结果应用等进行统一规定,确保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规范性。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评价目标,分别制定实施细则,指导各地行之有效地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 另外,积极建议在修改《预算法》时,增加加强对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相关约束性条款,为今后开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奠定必要的法制基础。 在财政资金运行各环节建 立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 目前,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尚局限于大综专项资金使用结果的评价。 由于财政资金总是处于不断循环过程中,只有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有规范有约束,才有达到总体的高效。 因此,财政支出流经的各环节都存在一个绩效问题,不能仅就财政资金的最终使用成果为对象来评价财政支出的绩效状况,应积极探索建立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分配环节、购买环节、支付环节等各环节的财政支出绩效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