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xx年卫生管理师职称考试考前必备资料复习资料三专业知识科资料大全内容摘要:

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 ∣ EdP∣ =1 单一弹性,表示需求量的变化率等于价格的变动率 ∣ EdP∣ =0 完全无弹性,表示价格的变动对于需求量计划无影响 ∣ EdP∣→ +∞ 完全弹性,表示任何价格的微小变动都会引起需求量的无限变动 11. 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 1 卫生服务的替代品获得的难以程度; 2 卫生服务的费用水平在消费者收入或总预算支出中的比例; 3 卫生服务需求的紧迫性、必需性; 4 卫生服务持续的时间长短、疾病的迁延性 12. 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主要包括健康状况、社会人口文化因素、 一般经济因素、时间价值、卫生服务供给者、医疗保险对卫生服务需求的影响。 第二章 卫生服务供给 1. 卫生服务供给: 卫生服务供给者在一定时期内、一定价格成本消耗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卫生服务数量 2. 卫生服务供给的特点: ( 1)不确定性:由需求和需要的不确定性引起,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较大的随机性和不可预见性;( 2)垄断性:卫生服务是具有专业行和技术密集性的服务,卫生服务攻击者具有一定的供给特权和区域垄断地位;( 3)主导性:卫生服务供给者处于主导地位;( 4)外部性;( 5)技术性;( 6)公益性;( 7)即时性:卫生服务的生产行为 与消费行为同时发生。 3. 影响卫生服务供给的主要因素: ( 1)生产者目标;( 2)生产成本的变化:投入的价格、技术的改进;( 3)产品的价格;( 4)税收和补贴;( 5)其他相关物品的价格;( 6)价格预期;( 7)市场上的供给者数目。 4. 供给弹性: 商品或服务量的供给量对它本身的价格变化的反应程度,即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对价格变化 1%的反应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 ES) =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5. 卫生服务供给弹性的种类: (图见 P45 图 33) ES1 表示弹性充足或富有弹性,供给量的变化率大于价格的变动率 ES=1 即单 位弹性,反映出供给量变化率等于价格的变化率 ES1 表示弹性不足或缺乏弹性,供给量的变化率小于价格的变化率 ES→ ∞ 表示完全弹性或无限弹性,说明价格变化导致供给量的无限变化 ES=0 表示完全无弹性,说明价格变化对供给量无影响 6. 供给弹性主要影响因素: ( 1)产量调整的伸缩性:即提供者是否易于增加产量;( 2)时间因素:通常一种商品在短时间内供给弹性较小,在长期内供给弹性较大;( 3)替代产品:替代品数目越多,相似程度越高,弹性系数越大;( 4)生产成本:通常增加产品供给量所引起的成本上升越多,供给弹性就越小;( 5)生产周期:生产周期越长,供给弹性也越小。 7. 不同类型的卫生服务其供给弹性也有所不同。 (详解 P43) 第三章 卫生服务市场 1. 卫生服务市场的定义及其特点: 卫生服务市场是指卫生服务产品按照商品交换原则,由卫生服务的生产者提供给卫生服务消费者的一种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 卫生服务市场的特征:(一)卫生服务产品的特征 1)公共产品特征: a效用的不可分性; b 消费的非竞争性; c 受益的非排他性; 2)准公共产品 2. 卫生市场失灵原因: ( 1)信息不对称;( 2)效益的外在性影响市场调节对资源最优配置的效力;( 3)垄断带来低效率和技术进步受限; ( 4)市场调节带来不公平的问题;( 5)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宏观总量的平衡问题;( 6)市场机制不能解决卫生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3. 政府在卫生市场的主要作用: 规范卫生市场,提高卫生资源的效率,促进公平和稳定 4. 政府在卫生市场干预手段: ( 1)管制;( 2)反垄断策略;( 3)为公众提供或购买公共卫生服务;( 4)政府治理外部效应;( 5)促进市场信息传递;( 6)政府在维护公平方面的政策。 5. 政府市场失灵的原因: ( 1)政府决策失误 a 信息的有限性, b 公共决策的局限性, c 决策实施过程的不确定性;( 2)官僚主义 a 官僚机构垄断公共物品的供 给,缺乏竞争,造成产品提供和使用效率的底下, b 官僚机构的官员缺乏追求公共利润的动机, c 缺乏对政府官员的有效监督;( 3)特殊利益集团作用。 第六章 卫生总费用 1. 卫生总费用定义及其特点: 即卫生保健总支出,是以货币形式作为综合计量手段,全面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指一年)全社会用于医疗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 特点: (1)卫生总费用是一种信息工具;( 2)卫生总费用是一个全社会的概念;( 3)在动态中了解和把握卫生总费用;( 4)卫生总费用是与卫生政策有关的基础性研究之一。 2. 研究卫生总费用的意义: ( 1)为制定和实现卫生发展战略目标提供宏观经济信息;( 2)为调整和制定卫生经济政策服务;( 3)适应经济体制转变的需要;( 4)为区域卫生发展和引进外资提供卫生费用信息支持;( 5)为政策执行者提供次国家级的卫生经济信息;( 6)满足国际比较的需要。 3. 卫生总费用核算的三种方法: ( 1)筹资来源法 是根据卫生资金的筹集渠道与筹集方式,收集和整理卫生总费用数据,测算全社会卫生资金投入总量;( 2)机构流向法 是按照卫生服务机构的类别划分,通过卫生机构的各项收入,收集和整理各级各类卫生机构的费用数据,测算卫生资金流向各类机构的费 用总额;( 3)实际使用法 是根据卫生服务功能划分,通过消费者对不同卫生服务实际利用进行调查,收集和整理各类卫生服务项目的数量和费用数据,测算消费者接受卫生服务时所消耗的费用总额。 4. 卫生总费用核算的基本原则: ( 1)应用性;( 2)可靠性;( 3)可比性;( 4)及时性;( 5)制度性;( 6)政策敏感性。 5. 卫生总费用数据收集的主要方法: ( 1)充分利用与开发现有资料;( 2)现场典型调查;( 3)现场访问调查;( 4)建立费用监测点。 6. 表 63 卫生费用筹资总额测算结果表 ; 表 64 卫生费用分配总额测算结果表 (详解P139 P141) 第七章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于 2020 年 5 月 7 日在国务院第 7次常务会议上通过,予以实行。 第十一章 卫生资源配置 1. 正确理解公平与效率之间的关系及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详解 P273) 2. 卫生资源的概念: 广义的卫生资源包括人类开展卫生保健活动所使用的社会资源。 狭义卫生资源是指社会在提供卫生服务的过程中占用或消耗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总称。 卫生资源包括卫生人力资源、卫生物力资源(卫生装备)、卫生财力资源(卫生费用)、卫生信息和技术等。 3. 卫生资源配置原则: ( 1)卫生资源 配置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原则;( 2)公平与效率原则;( 3)以健康需要和卫生服务需求为依据原则;( 4)保证重点,兼顾全局原则;( 5)成本效益(效果)原则。 4. 卫生资源配置理论: ( 1)总需求与总供给平衡;( 2)公平与效率;( 3)以需要和需求为基础进行资源配置。 5. 卫生资源配置方法: ( 1)计划配置与市场配置 a 计划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b 市场机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 c计划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资源配置方式;( 2)区域卫生配置。 6. 医院床位的配置方法: 可以采取需要 /需求法来测算区域医院床位需要两,即以实际调查的住院率和住院天 数,以及床位开放标准进行测算;并适当考虑在规划期内住院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的变化和潜在的需求。 1 医院床位需要量测算 医院床位需求数 =人口数年实际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 /平均年床位开放日数 医院床位总需要量 =人口数年均需要住院率平均住院天数 /平均年床位开放日数 2 对当地的总床位供需平衡状态进行测算 用供需比的方法进行分析,即将当地实际医院床位拥有数(供给数)与医院床位需要数(需求数)进行对比,求出比值。 通常供需比值越接近 1,其平衡状态越佳,越远离1,平衡越差。 将评价标准定为三个等级:( 1)供需比值在 1177。 衡;( 2)供需比值超出 1177。 1177。 ,则为基本平衡;( 3)比值超出 1177。 ,则为供需不平衡,比值﹤( 1- )者为短缺或不足,比值﹥ (1+ )者为过剩。 7. 医院床位需要量影响因素: 当地人口数量、年龄结构、文化结构、健康状况、当地经济发展程度、人均收入水平、地理、环境、卫生服务能力、基层卫生服务提供模式的影响、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和完善的影响、流动人口因素的影响、城市老龄化、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8. 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 8 种大型医用设备 X 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 CT)、磁共振成像装置( MRI)、 X刀、γ刀、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 PET)、超高速 CT( UFCT)、眼科准分子激光治疗仪、医用直线加速器。 9. 卫生资源配置评价的各种指标: (一)卫生服务需要量指标 1 疾病频率指标 2 疾病严重程度指标;(二)卫生服务利用指标 1 门诊服务利用指标 2 住院服务利用指标 3 预防保健服务利用指标;(三)区域分类指标 1 社会经济指标 2 人口学指标 3 卫生资源配置指标 4 健康状况指标 5 自然条件指标。 (详解 P271~272) 10.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评价方法: ( 1)卫生服务综合评价方法 ( 2)公平性与效率的评价方法(详解 P272~274) 第十二章 卫生人力资源 1. 卫生人力资源: 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范围内存在于卫生行业内部的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各类卫生工作者(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总和。 2. 影响卫生人力资源需求的主要因素: ( 1)经济体制;( 2)价格;( 3)地理位置;( 4)居民所受教育程度;( 5)卫生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3. 卫生人力资源供给的特点: 能动性、两重性、时效性、再生性、社会性、培养周期长、不同一般的资源、专业性和技术性、公平性。 4. 卫生人力资源的特点: ( 1)卫生人 力资源具有不可剥夺性;( 2)卫生人力资源是针对卫生行业内部而言的,卫生人力资源的状况和使用方式必须受到卫生行业特殊性的限制和影响;( 3)卫生人力资源以卫生服务工作者的体质、智力、知识、经验和技能等方面的内容存在卫生工作者身体之中,卫生工作者为了获得它们,必须经过多年的理论学习和连续不断的实践经验的积累;( 4)卫生人力资源在提供卫生服务过程中往往要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同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结合起来使用;( 5)卫生人力资源作为卫生系统的核心价值的体现,从事着劳动密集型的工作,其服务对象是社会中的人或人群。 第十九章 疾病经济负担 1. 直接、间接经济负担的概念: 疾病经济负担又称疾病费用或疾病成本是由于发病、伤残(失能)以及过早死亡带来的经济损失和资源消耗的总和,即从经济学研究的视角,研究者关注疾病所引起的社会经济损失和给人群带来的经济消耗。 疾病的直接经济负担是指为了防治疾病的中卫生费用,常常狭义的指为了寻求救治和为了治疗疾病所产生的直接费用或资源消耗。 疾病间接经济负担是指由于发病、伤残(失能)以及过早死亡是有效劳动时间减少或劳动能力降低,从而引起社会和家庭目前价值和未来价值的损失。 2. 全球研究疾病经济负担常用的指标: ( 1)疾病指标;( 2)死亡指标;( 3)伤残 /失能指标;( 4)时间指标等。 3. 伤残、失能的指标: 1)伤残率; 2)潜在减寿年数 a 疾病早亡的减寿年数, b残疾或失能的减寿年数, c 某病减寿总年数; 3)质量减寿总年数; 4)伤残调整生命年。 4. 中国面临的两类疾病负担: 中国国民健康面临着双重疾病负担,一是传染性疾病,包括ADIS、 SARA、 TB、乙肝等;二是慢性疾病,包括循环系统病、恶性肿瘤、糖尿病等。 5. 在我国慢性精神疾病: 抑郁症作为一种慢性精神疾病,因治疗的疗程长,显效慢,复发率、致残率、自杀率高,已成为困扰我国医疗卫生事业 的一大难题。 二、 习题 精要 带 答案 6. 卫生资源配置实际操作原则除了卫生资源高效利 用外还应考虑 A 7. 8. 卫生资源计划配置方式说法错误的是 C 9. A、以行政手段为主 B、强调法律的作用 C、卫生资源有效利用 D、公平性 10. 卫生资源配置做好计划和市场调节的策略是 D 11. A、合理确定计划控制与市场调节的力度、范围和 层次 B、 正确处理以计划调节为主与市场调节为辅的关系 C、 正确处理卫生机构内部计划管理与市场调节的关 系 D、以上都是 12. 关于卫生资源 配置总原则说法错误的是 D 13. A、与国民经济相适应 B、效率与公平兼顾 C、考虑成本与效益 D、以上都不是 14. 属于卫生资源中硬件资源的是 D 15. B、卫生技术 16. 我国目前卫生资源配置通常不包括 C 17. 18. 卫生资源优化配置除达到有效性外还应达到 A 19. A、经济性 B、针对性 C、可控性 D、完善性 20. 卫生资源配置效益评价常用的指标是 D 21. A、居民卫生总费用 B、人均卫生费用 C、医护人员比例 D、以上都是 22. 实施区域卫生规划的背景不包括 A 23. A、传统卫生机构交叉管理(行政机构) B、原有体制卫生资源条块分割 C、原有卫生服务体系不合理 D、卫生资源短缺和浪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