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建筑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措施(大全)内容摘要:

地基上或软硬地基上,因地基不均匀下沉,使墙体受到较大的剪力,当结构 刚度和施工质量差时,便在纵墙的两端,多数在窗口的两个对角发生斜向裂缝,如在沉降 单元上部受到阻力,沉降单元被顶住,使窗间墙受到较大的水平剪力而在窗口上下位置产 生水平裂缝。 (2)低层房屋窗台下,由于窗间墙承受较大集中载荷后,地基下沉较大,窗台起反梁作 用,窗台墙变形小,因反向变形过大,常在窗台下产生垂直裂缝,有时因地基的冻胀作用, 亦在窗台处发生这类裂缝。 (3)当高低建筑物相邻时,高者地基沉陷大,低者受其影响而产生裂缝,新建的高、重 建筑物与早已建成的低、轻、旧建筑相邻时,新建建筑物下沉,也常会使旧建筑物产生斜 向裂缝。 防治措施: 认真处理好地基,对高低差过大,建筑物过长、平面形状复杂、地基处理方法不同、分期建设的建筑物,应根据情况,适当设置沉降缝,沉降缝应有适当的宽度,施工时应先 建重单元,后建轻单元;加强上部结构刚度(如设置地梁、圈梁),注意保证砌筑质量,提 高砌体抗剪强度,加强地基探槽工作,对软体地基应进行加固处理;对载荷大 的窗间墙及 宽大窗口下部应适当设置通长配筋或加设混凝土梁,防止窗台处产生竖直裂缝;当两相邻 建筑物相距过近时,如“影响建筑物”的平均沉降量小于 7cm时,或当“被影响建筑物”具 有较好刚度,其长高比小于或等于 时,可不考虑相邻建筑的影响;如平均沉降量大于 7cm, 当“被影响建筑物”的长高比大于 2时,应考虑其影响,一般应隔开一定距离( 3~ 7 15m), 或采取减少“影响建筑物”沉降量和增强“被影响建筑物”的结构刚度措施对一般性裂 缝,如不再发展,可用砂浆堵抹即可。 大梁底部的墙体,如窗间墙产 生局部竖直裂缝。 原因分析 1)大梁下面未设梁垫,或梁垫面积不足,墙体局部承受载荷过大,应力集中。 (2)砖和砂浆强度等级偏低,施工质量差。 防治措施:在大梁集中载荷作用下的窗间墙,应设梁垫分散载荷;载荷很大时,墙体应考虑横向 配筋;对宽度较小的窗间墙,施工中应避免留脚手眼。 ,地基松软不实,毛石局部嵌入土内。 原因分析 1)未认真验槽、检查基底土质,就进行清理找平和夯实,基底有软弱土层、杂物、浮 土积水等。 (2)砌基础时,未铺灰坐浆,即将石头单摆浮搁在基土上。 (3)底皮石头过小,未 将大面朝下,致使个别尖棱短边挤入土中。 (4)基础砌完未及时回填土,地基受雨水浸泡,造成基础、墙体下沉。 防治措施:坚持做好验槽工作,土质不合要求,要认真进行处理;砌基础前清理底面,并夯实整 平;底皮石材应选用块体较大的石头,将大面朝下;顶皮石材应选用块体较直、长的,上 部用水泥砂浆找平;基础砌完后,应及时回填土,两侧应同时进行,逐层逐皮夯实,以防 灌水,引起基础墙体下沉。 大方脚收台处所砌石材未压搭在下皮材上或搭不够,下皮石缝外露影响传力性能。 原因分析 : (1)毛石规格不合要求, 尺寸偏小或大小搭配,造成大方角上级台阶压砌下级台阶过少。 (2)未按操作规程作业,缺乏严格检查。 防治措施: 乱毛石基础第一批石块,应选用比较方正的,大面朝下,放平放稳,第二批石块与第一皮错缝砌筑;毛石基础的顶面宽度应比墙厚大 200mm;每台阶至少砌二皮毛石,使下台阶 上皮的石块压入上台阶内应不少于 1/2石长,台阶的高宽比不应小于 1∶ 1。 乱毛石墙体上下各皮石通缝。 原因分析 1)墙体采用交错组砌方式,忽视了左右、上下、前后的搭砌,砌缝未错开;在墙角处未改变砌法。 (2)施工间歇留槎不正确,未 按规定留踏步形斜槎,而留马牙形直槎。 防治措施: 做好石块的挑选工作,注意石块左右、上下、前后的交错搭砌,必须将砌缝错开,禁止重缝;在墙角部位应该为丁顺叠砌;施工间歇或流水作业需要留槎时,应留斜槎,槎口 应不小于其长度或宽度的一半,留槎高度每次 1m左右为宜;垂直通缝应拆除重砌。 毛石墙体里外皮互不连续,自成一体,承载力和稳定性下降,发生开裂,有时倾斜,甚至倒塌。 原因分析 1)选用毛石尺寸过小,每皮石块压搭过少,未设拉结石,造成横截面上、下重缝。 (2)砌砖方法不正确,如采用过桥型、填 心、双合面砌法,以及翻槎面、斧刀面、铲口面,都易造成墙体里外两层皮,降低墙体稳定性,导致墙体开裂。 防治措施:要注意大小块石搭配使用,立缝要小,空隙用小块石堵塞密实,防止四碰头,即平面 上四块石块形成十字缝;每皮石块砌筑时要隔一定距离,丁砌一块拉结石,且上下皮错开 形成梅花形,当墙厚 40cm以上时,用两块拉结石内外搭接,搭接长度不小于 15cm,长度应 大于墙厚的 2/3;采用铺浆法砌筑,每块石头上下应叠靠,前后石块有搭接,接砌缝要错开, 排石应稳固,避免平面十字缝。 8 墙体表面里出外进 凹凸不平。 原因分析 1)砌墙时未挂线;砌乱毛石时未精心挑选,使平整大面摆放在正面。 (2) 浇石砌体上部组合柱或圈梁时,将石砌体挤出,造成墙面不平。 防治措施:砌墙时认真跟线,并把较方、大的一面朝外,球形、椭圆形、粽子形或扁形石块不能 使用,浇灌混凝土组合柱或圈梁时必须加好支撑,要坚持分层浇灌制度,避免振捣过度。 砌体粘结不牢 砌体中石块与砂浆粘结不良,存在瞎缝和砂浆不实等情况。 原因分析1)砌体灰缝过大,砂浆收缩后与石块脱离。 (2)石材砌筑前未洒水,造成砂浆失水过早。 (3)砌筑方法不当,采用 铺石灌浆法,造成砂浆不饱满。 (4)一次砌筑高度过高,造成灰缝变形,石缝错动。 防治措施:严格按操作规程施工,控制灰缝厚度;砌石前视气候情况适当洒水湿润;砌筑方法应 先采用坐浆法砌筑,过大缝隙用碎石填充,砂浆填塞密实;毛石砌体的砌筑高度不应超过 ,分段砌筑时,留槎高度不超过一步架,且应砌成踏步槎。 勾缝砂浆与砌体结合不良,开裂脱落。 原因分析 1)勾缝砂浆所用砂子含泥量过大,粘结强度降低。 (2)砌体灰缝过宽,采取一次勾缝成活做法,砂浆因自重过大,引起滑坠开裂。 (3)砌筑过程中 未及时刮缝,停歇时间过长,灰缝内有积灰,勾缝前未清扫干净和湿润。 (4)勾缝刷浆水泥含量过大,养护不及时,发生干裂脱落。 防治措施: 勾缝砂浆应采用含泥量小于 5%的中砂配制,配合比为 1∶ (水泥 :砂浆 )。 勾缝砂浆的流动性应控制在 4~ 5cm。 凸缝层分两次勾成 ,平缝应顺石缝进行 ,缝与石面抹平。 勾缝前应检 查 ,如有孔洞应填浆或加塞适当石块修补 ,并先洒水湿缝 ,刮缝深度宜不小于 2cm,勾缝后早 期应洒水养护 ,以防干裂、脱落。 混凝土结构局部出现酥松、砂浆少、石子多、石子之间形成类似蜂窝 的空隙。 原因分析 1)混凝土配合比不当或砂、石子、水泥材料加水量计量不准,造成砂浆少、石子多。 (2)混凝土搅拌时间不够,未拌合均匀,和易性差,振捣不密实。 (3)下料不当或下料过高,未设串筒使石子集中,造成石子砂浆离析。 (4)混凝土未分层下料,振捣不实,或漏振,或振捣时间不够。 (5)模板缝隙未堵严,水泥浆流失。 (6)钢筋较密,使用的石子粒径过大或坍落度过小。 (7)基础、柱、墙根部未稍加间歇就继续浇灌上层混凝土。 防治措施: 认真设计、严格控制混凝土配合比,经常检查,计量准确,混凝土拌合均匀,坍落度 合适;混凝土下料高度超过 2m应 设串筒或溜槽 ;浇灌应分层下料,分层捣固,防止漏振;模板缝应堵塞严密,浇灌中,应随时检查模板支撑情况防止漏浆,基础、柱、墙根部应在下部浇完间歇 1~ 5h,沉实后再浇上部混凝土,避免出现 “烂脖子”。 小蜂窝 :洗刷干净后, 用 1∶ 2或 1∶ 抹平压实;较 大蜂窝 ,凿去蜂窝薄弱 松散颗粒 ,刷洗净后,支模 用高一级细石混凝土 仔细填塞捣实;较深蜂窝,如清除困难,可埋压浆管、排气管、表面 抹砂浆或灌筑混凝土封闭后,进行水泥压浆处理。 混凝土局部表面出现缺浆和许多小凹坑、麻点, 形成粗糙面,但无钢筋外露现象。 原因分析 : (1)模板表面粗糙或黏附水泥浆渣等杂物未清理干净,拆模时混凝土表面被粘坏。 (2)模板未浇水湿润或湿润不够,构件表面混凝土的水分被吸去,使混凝土失水过多出现麻 9 面。 (3)模板拼缝不严,局部漏浆。 (4)模板隔离剂涂刷不匀,或局部漏刷或失效,混凝土表面与模板粘结造成麻面。 (5)混凝土振捣不实,气泡未排出,停在模板表面形成麻点。 防治措施 : 模板表面清理干净,不得粘有水泥砂浆等杂物,浇灌混凝土前,模板应浇水充分湿润,模板缝隙,应用油毡纸、腻子等堵严;模板隔离剂应选用 长效的,涂刷均匀,不得漏刷; 混凝土应分层均匀振捣密实,至排除气泡为止。 表面作粉刷的,可不处理,表面无粉刷的, 应在麻面部位浇水充分湿润后,用原混凝土配合比去石子砂浆,将麻面抹平压光。 混凝土结构内部有尺寸较大的空隙,局部没有混凝土或蜂窝特别大,钢筋局部或全部露。 原因分析 1)在钢筋较密的部位或预留孔洞和预埋件处,混凝土下料被搁住,未振捣就继续浇筑 上层混凝土。 (2)混凝土离析,砂浆分离,石子成堆,严重跑浆,又未进行振捣。 (3)混凝土一次下料过多、过厚、下料过高,振捣器振动不到,形成松散孔 洞。 (4)混凝土内掉入工具、木块、泥块等杂物,混凝土被卡住。 防治措施:在钢筋密集处及复杂部位,采用细石子混凝土浇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