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泉湖旅游地产项目策划定位产品分析报告内容摘要:

69),州同董锡重修浴院,分男女两池,巨屏高亭,清池白石,焕然一新。 嘉靖六年 (1527),知州易蛮复修,“甃为方塘,缭以高垣,映以修竹”。 当时筑有三池,建屋三 间,以便群众沫浴。 嘉靖十一年(1532),知州孟雷再修,并建洗心亭。 清康熙十二年 (1673),知州夏玮重修。 康熙三十八年 (1699),知州刘长城与翰林学士朱筠,又建进讥亭,州同何飞凤题“第一汤”三字于壁。 民国 24 年 (1935),盛子谨任香泉区自卫队副、代理区长时,集资扩建露天浴池,改建室内浴池,县长刘广沛题写“洗心池”,并固定专人打扫浴室。 1978 年以后,当地群众集资,修建男女浴池。 历代文人王安石、贺铸、李之仪、张孝祥、王守仁、庄超、戴重、程敏政等先后来香泉,均有题咏。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送客避和州》诗中有 “晓色连古观,春香太子泉”;清代和州学正吴本锡在《太子汤》诗中写道 :“旧时太子汤泉水,流入山溪饮夜猿”。 其中许多诗篇被刻石成碑,立于香泉浴池前后,共有七十二块,后人称之为“碑碣之林”,由于日军入侵,毁损殆尽,现尚存有“第一汤”碑,明代嘉靖十一年 (1532),梅花国人题写的“香泉佳咏”碑,明代天启四年(1624),赵应期题写的“香泉赋”碑等三块。 香泉温泉出露有两处,一处是大泉池,外围有堤堰,呈圆形泉眼十多处;另一处是小泉池,泉眼 67 个,现已利用作浴室,两处相距 40 米,两处有密切水力联系,合计自然出露面积约 2700 米 2,单孔自溢涌出量 120 吨 /日,总计自溢水量约 1600 吨 /日,水温 4750℃,水温和涌水量四季稳定。 温泉水质经南京大学地质系有关专家分析鉴定,认为“从取样分析的结果看,水化学类型属含氡硫酸钙镁型水,矿化度、总硬度、 PH值、常见的阴、阳离子以及某些微量元素的含量与著名的江苏汤山温泉,有所相似;与巢湖市的半汤温泉,也较相似。 ” 从医疗角度来看,由于水温适中,水中含硫较高,长期用此温泉洗浴,可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皮肤病。 1982 年 4 月 1 日,经县人民政府批准为全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 音洞位于本县香泉乡观音山中,距县城 22 公里。 明人和州知州张寿朋撰碑《观音洞记》,碑文记载,明代万历辛卯年 (1591)冬,游览滁州琅琊寺、醉翁亭时,途经和州香泉获悉 :明万历十三年 (1583)三月十五日,山民戴仁学等四人,朝拜南海普陀山,回归后见祥光从山中闪现,三夜不断。 随后观音菩萨托梦戴仁学,指点山洞有观音大士像,即循山寻访,见一古洞。 钟乳石壁上果然有观音大士,又有鹤鹅、杨柳枝等迹像。 以后洞中建成观音大士殿,故称“观音洞”。 游人不绝,洞口石级光滑如镜。 明代崇祯五年 (1632),和州知州陈世风 14 惟恐聚众生事,遂以 石盖,今洞尚在。 和县北部山区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与自然能很好地相处,不少野生动物生长在这里,白鹭就是常见的动物。 白鹭在北部山区一带到处可见。 在观音洞上,现存庙宇数间。 观音寺正对香泉湖,是观赏香泉湖的绝佳地。 位于香泉乡,距县城 20 公里,自鸡笼山以东岗峦起伏,逶迤三十里不断,至北隆起小山曰覆釜山,又名晓山,山上原有昭明塔和亭,温泉由此山而出。 在香泉湖的西南边,海拔 米,为香泉湖周边第二高山。 观音寺在山麓,风景佳。 在香泉湖的西 北边,有两座山峰,一座海拔 米,一座海拔 米,面对香泉湖,能看香泉湖的全景。 在香泉湖的北边,海拔 米,能看香泉湖主要景色。 在陈家山旁边,海拔 77 米,亦能看香泉湖的全景。 在香泉湖陈家山的北边,也有两座山峰,一座海拔 米,一座海拔 米,处在公路边,是进入香泉湖的门户。 在香泉湖的南边,海拔 米,为香泉湖周边最高山,能看香泉湖全景。 15 在香泉湖的东南边,海拔 米,在水库大坝处,能看 香泉湖主要景色。 桃花岛在香泉湖中,为湖中第一大岛,有 7090 亩地,岛上已经种植有很多桃树。 另有一小岛叫桂花岛。 昭明塔,位于香泉乡覆釜山上,离县城 20 公里。 南朝梁武帝长子萧统于天监元年 (501),被立为太子,世称“昭明太子”。 因其好学,少年时曾移居历阳如方山读书。 因身患疥疮,常到香泉沫浴,日渐痊愈。 后人怀念昭明太子,于北宋建隆三年 (962),在香泉覆釜山上建立“昭明塔”、“昭明亭”、“昭明书院”。 明代工部尚书胡松在《昭明亭漫兴二首》诗中写道 :“过雨山亭爽,凭高四 望赊,片云低度影,新水慢浮沙。 地僻黄尘断,天高白雁斜。 惰然此间坐,怀往长声磋。 吊古独踌躇,萧梁有旧庐。 遗文犹日月,宗社已邱墟。 滚滚泉长在,茫茫世迭除。 坐请消息理,益使幻情秩”。 该亭历经变迁,“昭明亭”、“昭明书院”遗迹,早已湮没。 建国后,仅存昭明塔,也毁于“文化大革命”中。 香泉湖一带,除了水面外,陆地的植物覆盖率几乎达到 100%,主要为人工栽种的次生林,以松树为主,竹子的分布也比较广泛。 茂盛的植被造就了优美的环境。 在香泉晓山上。 张智锦 (19181942),和县香泉乡人 ,自幼家贫,父亲张礼林,除耕种少量土地外,主要靠帮人放鸭为生。 张智锦 11岁时在私垫读书,三年后因病停学。 民国 26 年 (1937)7 月 7 日,芦沟桥事变发生后,他在《述我立场》一篇文章中,倾吐了自己抗日救国的满腔热忱。 民国 28 年 (1939)3 月由宋超同志介绍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新四军东进部队奉命撤离和县后,他在极其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党的工作,先后发展奥怀镭、浦玉民、王苏民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立抗日时期江和全地区第一个党小组。 民国 30 年 (1941)7月,省三十工作团组成中共香泉区委会,胡克诚派张智锦担任区委书记。 民国 31 年 (1942)5 月,成立中共江和全工委, 1941 年 10 月,中 16 共江和全工委机关,迁至滁县花山,张智锦参加工委,担任组织部长,他与工委书记胡克诚一起,领导江和全地区的革命群众,争取改造大刀会,发展地下抗日武装,对国民党乡镇政府人员开展统战工作,在开辟建立新四军二师与七师交通线等方面做出了贡献。 民国 31 年(1942)11 月,在收编国民党和县特工队周宗汉时,由于内部有人告密,张智锦不幸被日军逮捕,同年 11 月 14 日在香泉晓山下惨遭日军杀害,临刑前高呼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中国共产党万岁。 ”殉难时年仅 24 岁。 第二节 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 一、香泉湖旅游资源分类 香泉湖的范围虽然不是很广大,但旅游资源的类型却不少。 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香泉湖地区的旅游资源类型有:山峰、岩洞、岛屿、湖泊、河流、温泉、林地、鸟、宗教、墓、人物等等,涉及五大类。 各种类型旅游资源的密集分布,增添了香泉湖一带的旅游吸引力,为进一步的旅游开发提供了保证。 二、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 按照国家颁布的标准,制定了下表。 表 31 香泉湖旅游资源评价一览表 景观单体名称 观赏游憩使用价值 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 珍稀奇特程度 丰富度 完整性 知名度和影响力 适游期和使用范围 附加分 得分 等级 标准分值 30 25 15 10 5 10 5 5~3 香泉湖 25 6 8 8 5 3 5 60 1 温泉 25 8 10 5 5 6 5 64 1 观音洞与观音寺 18 8 10 6 5 4 5 56 2 17 桃花岛与桂花岛 20 8 7 5 5 3 5 53 2 植被 20 8 6 7 5 3 4 53 2 昭明塔、昭明院 8 20 10 2 1 5 5 51 2 观音山 15 13 8 4 5 5 5 55 2 狮子山 16 13 8 5 5 4 4 55 2 陈家山 13 12 8 4 5 4 4 50 2 宝塔山 14 13 8 4 5 4 4 52 2 晓山 10 13 8 4 5 5 5 50 2 麻家山 16 13 8 5 5 4 4 55 2 朱家山 14 13 8 4 5 4 4 52 2 张智锦墓 8 18 6 3 5 4 5 49 3 鸟类 15 7 5 5 4 4 3 43 3 表中,将得分≥ 60 分的旅游资源分划归一级资源;≥ 50 分的旅游资源划归二级资源;≤ 49 分的旅游资源划归三级资源。 从表中可以看出,香泉湖和温泉的旅游价值最高,也是利用的重点;山的旅游价值次之,是开发房地产的重点。 第三节 香泉湖 周边旅游资源介绍 香泉泉湖周边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为香泉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外围支持。 又名亭山,亦作历山,又名凤台山,座落在和县西北约 20公里处。 群山环拱,一峰独雄,状若鸡笼,因名。 山高 240米,为“和州奇胜”。 道家《洞天福地记》称其为“第四十二福地”。 清人陈廷桂于 《历阳山川记》中对全山有精彩描述:“山峦连蜷,突起一石,峰如 18 巨鳌之戴,自顶至踵无寸土,高数百仞,蹬道狭不容趾,登山有铁链,攀缘而升,有若蚁附,登巅四顾,人出云上。 上有三清殿,壁似石,瓦似铁,罡风逼人,不可久立”。 山顶有“南天门”、“一线天”、“溶岩洞”、“百岁缺”等景点,幽甚险绝,壮观奇特。 鸡笼山素有小九华和“江北第一名山”之称。 历代学士名流,乘兴游览,托物抒怀,每多吟诵。 明太祖朱元璋游山后作七绝一首:“罢猎西山尘拥旗,一山出地万山卑。 崔巍巨石如天柱,撑着老天天自知”。 鸡笼山遍布参天古树,面积 4500 公顷 ,立木积蓄 155000 立方米。 迂回于山间小道,目不见天,宛如置身碧海。 鸡笼山现已被批准为国家一级森林公园。 如方山,旧名“六合山”。 位于县城西北夹山关水库北端,距县城 25 公里,海拔 315 米,为全县最高之山,绵亘十里。 东晋隆安初(397— 401),甘肃凉州宝云和尚,尝游天竺、大夏诸国,通梵文、译佛经,晚年从江南来六合山幽栖以终。 南朝宋大明七年 (463),宋孝武帝刘骏登山时,谓此山如金陵之方山,故名如方山。 梁天监年间(502519),梁武帝萧衍登此山,以望六合,亦名六合山。 宋代和州巡检贺铸在《登 如方山》诗中写道:“楚郊十月尚闻蝉,傍道黄花亦可怜,特上西山最高处,长安应在夕阳边。 ”山上曾建有一座昭明院,院内有塔,名“六祖塔”,且有寺,名“六坟寺”。 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院内读书。 明代诗人戴重在《昭明院》一诗中写道 :“萧家藏经寺,亦有读书台,竹柘滴空青,白云招手来”。 西岭圣石嶙峋,名“狮子岩”,岩下有一石潭,深七丈余,此潭叫“金牛井”。 西南山麓陡峭处,有一石岩,叫“钓鱼台”。 相传山下是一片白水,姜太公曾在陡壁上垂钓,故叫“钓鱼台”。 山下有夹山关,清顺治十六年 (1659),和州知州杨继芳在《夹山关》诗中写道 :“常道出门好,逢山眼倍青。 峰多红日障,路曲白云停。 倦乌归深树,流泉入草亭。 野人眠正稳,游子为谁醒。 ”如方山古迹甚多,均毁于日军炮火。 建国后,县人民政府在如方山办起国营林场。 3. 娘娘山 古名墨田山、脉天山。 位于腰埠乡,接鸡笼山,主峰 279 米,因明太祖朱元璋之妻马娘娘曾登此山,故名娘娘山。 后人在山上建有娘娘庙,以示纪念。 位于石杨乡,两山壁立,中通如弄,古代设关以为要塞,为军事要地。 19 位于和县北部石杨乡境内,东邻吃儿山,西靠如方山,坝址在夹山关和周家山两山岗之间,设计单 位芜湖专区水电局,施工单位和县水电局。 1959 年 12 月开工, 1963 年竣工。 大坝为土坝,坝高 19 米,坝长 900 多米,库长 10 公里,宽 公里。 完成工程量 :土方 240 万立方米,石方 8058 立方米,混凝土 立方米,该库集水面积为40 平方公里,总库容 1206 万平方米,兴利库容 490 万立方米,最高蓄水位 米。 总投资 万元。 夹山关以调节当地径流,解决滁河以南,绰庙乡裕民坷以西,陶店大东坪以东,总面积 平方公里, 万亩农田 (其中 :圩田 2, 07 万亩,丘陵 万亩 )的灌溉用水要求。 该 库有总干渠 1 条 公里,干渠 2 条 3 公里,支渠 1 条 2 公里,小支渠 8 条 9 公里,有效灌溉面积 万亩,其中提水 万亩,旱涝保收面积 万亩。 民国 8 年 (1919),安徽省森林局在和县设林区,次年改为第二林场和县分场。 民国 18 年 (1929),在凤台山 (鸡笼山 )增设第六林区造林场,建鸡笼山苗圃。 1965 年 9 月改为国营鸡笼山林场,山场面积 万亩,下设鸡笼山、陡沿、分水岭、骆合山 4 个作业区,山里塘、鸡笼山两个护林点,以营造用材林为主。 1988 年全场职工 62人,有林地 万亩 ,其中用材林 万亩,特用林 521 亩,经济林 38 亩,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固定资产 10 万元。 现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 1959 年 12 月创办,为国营林场,位于石杨区境内,山场面积 万亩。 下设李伏、何凹、小姚、泉水 4。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