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本科论文-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研究内容摘要:

业管理”的模式,而杭州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意味着我国金融业真正开始从“分业经营、分业监管”模式过渡到“混业经营、分业监管”,对于地方性商业银行即将进行的混业经营,需要对现有《证券法》、《商业银行法》等有关细则做出修改。 对于杭州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应界定清楚银行传统业务和基金业务,在传统银行业务与基金业务之间制定风险隔离制度。 同时, 必须明确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商业银行与基金托管银行间基金资产委托与管理的相关规定,避免不正当利益交换。 杭州市商 业银行是股份制银行,持有公司股权 5%以上的股东就有五家,因而强化基金托管人监管职责显得更加重要。 杭州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的内部经营风险 杭州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不仅面临着来自外部宏观和微观环境的挑战,同时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杭州市商业银行如果开始经营基金业务也不可避免地将面临着内部的经营风险。 信息披露风险 杭州市商业银行在经营基金业务过程中可能存在着信息披露风险。 随着金融产品创新的迅速增加以及银行销售基金产品的不断增长,银行客户对于其经营的基金产品与传统银行产品之间的差异将 会感到非常模糊,如投资者可能很难区别货币市场存款账户与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这其中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为银行在销售基金时有意不明确告知客户二者之间的差异,而且出于控制经营成本等方面的考虑,该银行可能不会将传统银行产品的销售区域与基金销售区域明确地划分开来,这使得客户更容易将基金与其他银行产品相混淆。 实际上,基金这一看似保 7 守的投资产品其价值的波动性可能很大,甚至存在着本金遭受损失的可能,同时银行对于客户投资于基金所产生的风险并不承担任何责任。 跨市场风险 由于我国资本市场存在较高的系统性风险,并且缺 乏避险工具,这种系统性的市场风险往往通过业务链条和隐性担保进行跨市场的转移和传染,使得杭州市商业银行很容易受到跨市场风险的伤害。 综观世界银行业的发展史,过度介入股票、债券、金融衍生产品而在资本市场上折戟的商业银行不少,最典型的当数巴林银行和大和银行。 因此,杭州市商业银行开办基金管理公司,首先要对跨市场风险进行预防和控制。 跨市场风险主要包括: ① 担保风险。 杭州市财政局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核准的杭州市商业银行的发起股东之一,是杭州市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 因此,杭州市商业银行在某种程度上还是由国家财政提供隐性担保的, 多次的不良资产剥离和注资正是这种隐性担保关系的具体体现。 杭州市商业银行的信用在一定意义上等同于国家信用。 在这种特殊的信用环境里,社会公众会认为,在银行柜台上销售的所有金融产品,包括基金产品,特别是银行参股控股的基金管理公司发行的基金产品,不言而喻地得到银行乃至国家保证安全的承诺,这将助长客户安全无忧的情绪。 ② 流动性风险。 对于基金管理公司而言,投资者认购的开放式基金的资本既不完全属于权益资本,也不完全属于债务资本,而是兼有两者的特点,是一种混合型资本,因而存在流动性风险,甚至严重的挤赎风险。 如果出现严重的挤赎事件,从资本纽带角度看,救助基金的责任肯定会落在控股该家基金公司的商业银行身上,这样就会严重影响该银行甚至政府部门的信誉。 从严格意义上讲,只要基金产品存在,具备足够的规模,并与商业银行发生密切的业务联系(比如融资、基金销售等),就可能出现跨市场风险。 但是,杭州市商业银行设立基金管理公司,在相当程度上比一般的 股份制商业银行更加强化了隐性担保机制,增加了跨市场风险传递的可能性。 4 海外商业银行对基金公司管理的主要经验 在国外基金业的发展过程中,商业银行担任过不同的角色。 一方面,实行分业经营和综合经营的国家之间银行业与基金业联系的紧密程度有所区别;另一方面,市场主导型国家和银行主导型国家之间银行业与基金业的合作特点也不尽相同。 总体上看,银行业与基金业合作主要有两种模式。 美国为代表的管理模式 以美国为代表的是一种基金业与银行业相对独立的发展模式。 总体上看,美 8 国银行业的业务主要在以下两方面和基金有关 :首先,银行是共同基金的持有人之一。 另外,银行是共同基金的销售渠道之一。 应该说,美国基金业和银行业有一定的联系,但彼此的发展是相对独立的。 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银行选择通过联属机构销售基金,这样就要接受证券交易管理委员会的监管。 相关银行监管机构也发布了指导原则来监管通过联属机构销售基金的行为。 这就有可能产生如下问题,即同一销售行为可能面临着不同的监管,银行与证券监管部门可能由此对银行的基金业务产生监管重复及引发监管冲突等问题。 德国为代表的管理模式 以德国为代表的是一种全能银行模式。 第一,德国的基金主要依 托各大银行进行运作。 德国的基金市场由几大银行管理着 90%以上的基金投资计划,同时拥有最大的基金销售网络。 第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