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论文(最新整理内容摘要:

)公共产 品供给短缺 乡镇政府本是农村公共产品的主要供给者 ,这也是政府职能的重要体现 ,但由于长期以来以农补工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已使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产品供给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为 :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产生活的需要。 目前全国有 261 个乡镇、 5. 4 万个村不通公路。 在全国 104. 3 万公里的砂石土路面及无路面里程中 ,农村公路就有 92. 3 万公里 ,占 88. 5%。 很多地方农村公路睛通雨阻 ,路况差 ,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困难 ,基本生存条件无法保障。 同时 ,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失修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 过度砍伐和不合理的开采建设导致水土流失 ,引发了许多泥石流、洪涝灾害、农田被毁等问题。 公共卫生事业停滞不前。 目前农村人均卫生事业费 12 元 ,仅为城市人均卫生事业费的 27. 6%。 这种状况使得农村基本医疗条件严重落后 ,机构凋零 ,设备陈旧 ,卫技人员短缺而且素质偏差 ,服务水平低下 ,乡、村两级卫生保健网几乎处于瓦解状态 ,公共卫生和各项预防保健工作难以落实。 特别是处于弱势地位的农民群体 ,过高的医疗费用 ,远远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力 ,不少农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已成为突出的问题。 农村教育现状不容乐观。 长期以来 ,农村基础教育经费主要来自县乡财政和农民集资 ,虽然近几年来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试点以来 ,中央和省市加大了投入 ,但仍然只占很小比重。 尽管在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阶段试行“一费制” ,使当地农民的教育负担有所减轻 ,但目前基础教育费用较高 ,农民无法接受。 此外 ,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令人担忧 ,不少中小学的骨干教师由于工资、住房等原因 ,或离开教学岗位 ,或流向城市 ,师资队伍难以保证 ,教育质量下降。 社会保障处于徘徊不前的境地。 农村社会保障仍是我国社会保障体系中 5 最薄弱的环节 ,尽管各级政府采取各种各样的社会保障、救济制度等措施 ,如 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优抚安置等 ,但目前农村低保和医疗保险仅在一些地方起步 ,只占很小一部分的农村人口 ,农村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相对还很低 ,远远解决不了农村现有的贫困状况。 文化设施缺乏 ,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 民间文化在低谷徘徊。 农村技术支持服务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农业推广资金投入不足和推广体系不够完善 ,严重制约着推广力度。 部分地方政府借机 构改革“卸包袱” ,使一些地方的推广服务部门被推向市场 ,有的甚至撤销 ,造成人员离岗或流失 ,出现“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 此外 ,基层推广队伍中整体知识水平低 ,现代农业新技术的熟悉程度和操作能力不够 ,影响了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转化 ,无法适应当前现代高效农业发展的需要。 (五 )财政危机的普遍性和严重性 乡镇政府的财政赤字和负债是全国性的普遍问题 ,在不发达地区尤其严重 ,已经出现难以支撑政府机关有效运作的困境 ,有的地方已经影响到基层政权的稳定。 据统计 ,目前全国乡镇负债总额已达到 2020 亿元。 经济落后 ,农民、农业、农村“三农问题”突出 ,是造成乡镇政府负债的根本原因。 机构臃肿 ,人员膨胀。 据 2020 年中国乡镇发展报告 ,全国乡镇机构平均超编 2 至 3 倍 ,平均每个乡镇内设机构 16 个 ,其人员平均数 58 人 ,超过正常编制 2至 3倍 ,平均每个乡镇的下属单位 18个 ,其人员达到 290余人 ,超编严重 ,乡镇“人头费”支出约占财政预算的 70— 80%。 再加上几乎所有乡镇都有小汽车、电话费等费用 ,导致非生产性支出大大超过财政支撑能力 ,一个乡镇每年仅用于公车的费用都在 20— 40 万左右 ,机构设置过杂 ,人员过多 ,导致乡镇政府运行成本过高 ,是造成乡镇财政 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政府预算体系不健全 ,管理混乱。 乡镇一级政府普遍缺乏预算意识 ,很多乡镇的预算形同虚设 ,同时 ,政府运作的成本意识淡薄 ,缺乏降低成本的激励机制 ,尤其在管理效率和效益上考虑较少。 不少乡镇不仅多个部门和领导有财务审批权 , 6 而且有滥购、滥补、滥奖的现象 ,各种乡镇公务消费如迎来送往的接待费、通讯费、交通费、干部培训等支出较高。 加上有的乡镇干部在追求个人利益过程中行为的失范 ,势必增大政府的管理成本 ,挤占乡镇财政的公共支出。 升级达标 ,透支建设。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 ,各级政府经常开展名目繁多的 达标升级活动 ,实行“上级下指标 ,乡镇出资金”的方式 ,且多数农业生产性综合项目实行资金“配盘制” ,乡镇财政要承担相当比重 ,在乡镇财力有限甚至无力支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