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申请建议书内容摘要:
富 ,雨水、灌溉以及丰水期河流的入渗为地下水带来丰富的补给 ,通 过打井可向项目区提供足够的灌溉水源 ,项目区地下水量丰富 ,但可开采量不多 ,仅北方区域水质较好 ,适合灌溉。 地下水可开采量仅考虑布井区域。 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基本原则是 :在开发量不大于补给量的前提下 ,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 本项目区对地下水补给量主要为降雨入渗 ,水体渗漏补给仍为临商河来水 ,不重复计算该部分补给。 (1)降雨入渗补给量 根据淮委编制的《淮河流域及山东沿海诸河浅层地下水资源评价报告》并结合本项目区的实际情况 ,降雨入渗补给量由下列公式计算 :W降 F Aа 式中 :W降 降雨入渗补给量 ,万 m3 F 补给区面积 ,hm2 A 项目区年降水量 ,mm а 入渗系数 根据项目区水利、水文部门的相关资料 ,项目区 P75%状况下 ,降水量分别为605mm,入渗系数可采用 ,补给区面积取项目区总面积 ,即 ,由上式可计算 ,P75%保证率下 ,降雨入渗补给量为 万 m3。 给量 沟渠侧渗量为 6 万 m3/公里 .年 ,项目区内主要水源临商河长 ,沟渠侧渗补给量为 万 m3。 水资源年可利用量为 100++ 万 m3。 需水量计算 项目区用水量分农作物需水和农村生活用水及畜禽饮水三部分。 农作物灌溉用水只考虑地表水 ,而农村生活用水和畜禽饮水已由村村通自来水解决 ,因此本项目水资源平衡分析不再考虑农村生活用水及畜禽饮水。 项目实施后 ,耕地面积为 公顷 ,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为主 ,参照《山东省灌区设计与施工》拟定灌溉制度。 灌水模数按下式计算 : 式中 : q?灌水模数 (m3/秒 /万亩 )。 m?作物一次灌水定额 (m3/亩 )。 a?灌区作物种植比例。 T?连续灌水天数。 项目区水浇地主要种植农作物为玉米、棉花、小麦 ,根据项目 区的具体情况 ,本规划选取小麦、玉米和棉花作为项目区水浇地典型作物 ,种植比例分别为 70%、50%、 50%复种指数为 ,则农作物种植面积 15 亩。 小麦、玉米、棉花生育期灌溉定额分析见表 4 4 43。 表 41 冬小麦灌溉定额分析表 生育阶段 起止日期 天数 需水量 有效降雨量 灌水定额 全生长期 灌溉定额 (月 .日 (m3/亩 ) (m3/亩 ) (m3/亩 ) (m3/亩 ) 播种 ~分蘖 ~ 21 20 分蘖 ~越冬 ~ 38 30 越冬 ~返青 ~ 91 29 返青 ~拔节 ~ 43 62 拔节 ~抽穗 ~ 18 62 全生育期 ~ 253 343 表 42 夏玉米灌溉定额分析表 生育阶段 起止日期 天数 作物需水量 有效降雨量 灌水定额 全生长期 灌溉定额 (月 .日 (m3/亩 ) (m3/亩 ) (m3/亩 ) (m3/亩 ) 播种 ~拔节 ~ 29 76 拔节 ~抽穗 ~ 17 57 抽穗 ~扬花 ~ 6 26 扬花 ~灌浆 ~ 15 53 灌浆 ~成熟 ~ 28 50 全生育期 ~ 95 262 表 43 棉花灌溉定额分析表 生育阶段 起止日期 (月 .日 天数 需水量 有效降雨量 灌水定额 全生长期 灌溉定额 (m3/亩 ) (m3/亩 ) (m3/亩 ) (m3/亩 ) 播种 ~出苗 ~ 9 12 三叶 ~现蕾 ~ 30 20 现蕾 ~开花 ~ 32 138 开花 ~吐絮 ~ 45 230 吐絮 ~收花 ~ 67 73 全生育期 ~ 183 473 由以上可计算出该项目区水浇地综合净灌水定额为 ,项目区水浇地净需水量为 : = 万 m3 式中 : ?净需水量 (万 m3)。 ?农作物灌水定额 (m3/亩 )。 ?项目区耕地面积 (万亩 )。 项目区地表水灌溉由农户自备取水设备抽取 ,目前多用塑料软管输至田间。 地表水灌溉水利用系数取 ,毛需水量 : / 式中 : ?净需水量 (万 m3)。 ?毛需水量 (万 m3)。 ?灌溉水利用系数 ,取。 计算得出项目区水浇地农作 物毛需水量为 万 m3。 水资源平衡分析 需水量为 m3,可供水量为 m3,大于需水量 ,通过项目区开挖沟渠 ,兴修机井 ,同时采取田间节水措施 ,提高水的利用系数 ,便可满足 75%的灌溉保证率。 项目区土地利用限制因素分析 (1)部分低洼地因长期排涝不畅 ,芦苇丛生、盐渍化比较严重。 仅仅依靠当地群众自身经济条件难以改变现状。 (2)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 ,灌溉条件较差 ,使良好的土地资源难以充分利用。 (3)因缺乏科学统一的规划 ,项目区散乱的道路占用大量土地资源 ,土地集约化利用程度低。 (4)土地整理资金投入不足 ,科技滞后。 公众参与分析 整个项目的规划设计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确定土地开发整理类型 ,曾广泛征求专家和有关部门的意见 ,把握 ***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 在编制可行性研究过程中 ,广泛地进行实地调查 ,根据群众的经验积累和生产生活实际 ,以及市场走向 ,结合科研单位最新研究成果 ,选择合适的项目分区和耕作制度。 并与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进行广泛交流 ,使本次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与相关控制性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或 协调 ,保障本项目规划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第五章 项目规划方案 规划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 指导思想 按照土地整理的要求要求 ,结合项目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实际状况 ,制定切实可行的规划方案 ,而不能一味求高求新脱离实际造成资源浪费。 本项目规划方案在满足一般土地整理项目有关规范和要求的基础上 ,提高土地利用率、改良土壤。 充分利用现有灌排体系和交通网络中的合理部分 ,重新规划灌排体系和交通设施。 为充分利用地表水 ,提高项目区灌溉保证率 ,按照 P75%的灌溉保证率下 ,并选择和当前社会经济状况和耕作条 件相适应的灌溉方式、配置灌溉设施和管理设施。 对项目区内的主要道路路面硬化 ,以满足机械化耕作和车流量逐年提高的要求。 规划原则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 土地开发整理的目标之一就是项目区耕地面积的增加 ,因而项目区规划始终坚持珍惜、节约土地的原则。 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项目规划坚持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优先 ,兼顾社会效益的原则进行规划设计 ,体现项目的效益性、生态性和示范性。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必不可少性决定对其利用必须坚持持续利用的原则 ,为远景经济社 会发展提供保障。 4 可行性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操作性 ,其实施效果高低取决于规划科学性、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合理性程度 ,规划充分考虑实施可能性。 5因地制宜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是对具体地区而言的 ,区域条件不同 ,规划必然会存在差异。 进行规划设计时 ,不求其与理论拟合程度的高低 ,而在于与实际的结合程度 ,充分体现规划的特殊性。 6 政府决策和公众参与原则。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多个方面的参与与合作 ,其中最重要的是项目所在地的政府与群众。 在进行规划设计时 ,充分听取项目区所在地政府和群众的意见 ,理论与现实相结合。 规划目标 1 提高土地质量 ,增加耕地面积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 2 提高土地利用率 ,大力增加有效耕地 ,新增耕地面积占整个项目面积的比例达到 %以上 ,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推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提供土地保障。 3对项目区土地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整治 ,完善配套农业设施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生态环境。 通过整理 ,使项目区建设成田成方、地成片、沟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的高标准农田。 灌溉用水保障水平达 75%,中低产田得到改造 ,水利设施全面配套。 4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5力争通过规划 ,实现农业现代化 ,将项目区建成农业发达、经济繁荣、农民富裕、社会文明、环境优美的新农村。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申请建议书
相关推荐
(三)工程建设有关单 位 包括实施、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 (四)工程施工过程 包括工程开工日期及完工日期、主要项目的施工情况及开工和完工日期、施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处理情况等。 (五)工程完成情况和主要工程量 包括竣工验收时工程形象面貌、实际完成工程量与批准设计工程量对比等。 二、概算执行情况及分析 包括投资计划执行、概算及调整、竣工决算、竣工审计等情况。 三、自查
乙方不得转租或弃租; 3. 乙方必须依法自主经营,如乙方违法经营,则责任自负,且视作乙方违约; 4. 乙方要在甲方所在地的工商、税务、环保、卫生、消防等有关部门办理经营所需的有关证照才能经营, 具体费用由乙方负责。 若上述 证照未 能 办妥 ,非因甲方原因则由 乙方自 行 承担 责任。 5. 负责 该土及地上附着物的水网、电网的报装于连接,所需的具体费用由乙方负责; 6.
在这一阶段,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党中央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方面做了大量基础性、探索性的工作。 1982 年,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了第六个五年计划,与前五个五年计划不同,“六五”计划的名称确定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 展第六个五年计划”,第一次把社会发展列人国家发展规划,其基本方针是“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 之后的十年,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 入 和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新增资产和递延资产卡片的增加、保存、修改、删除、定位及复制功能。 新增资产可以来源于手工录入、资产调入单和资产购置验收单。 资产处置 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处置,是指事业单位对其占有、使用的国有资产进行产权转让及核销,包括各类国有资产的出售、出让、转让、对外捐赠、报损、报废以及货币性资产损失等。 在系统中通过已审批资产处置单,可以生成卡片的处置变动记录。 出租、出借 事业单位出租、出借的国有资产
......................................................................................................................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