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制度分析讲义第五讲从语言特征看西方近现代社会(编辑修改稿)内容摘要: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8 页 共 40 页 行思维的这一微妙差异,我们至少能能够理解洪堡特的上述 见解,并且,从对中国图象文字语言-文化-生活形式综合体和西拼音文字方语言-文化-生活形式综合体中的人们的文字表达和文本话语( discourse)方式的普遍观察体悟中,我们也能辨识出这一点。 洪堡特对图象文字和拼音文字的以上见解,显然是深刻的,也自然包含着一定的道理,但这也许只适应近代以前相对孤立的文化和语言系统中。 随着现代社会中各种语言中的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其它种种文献的翻译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之后,图象文字的这些缺点可能对人的思维的潜隐影响似乎已大为缓解了,换句话说,像书写汉语这种图象-形声文字语言 发展现代到尤其是当今的网略经济时代,洪堡特对图象文字的那些见解好像已不再成为一个主要思维结构问题了。 譬如,在现代社会中,中文中的“田”和英文中的“ field”,尽管在语义上有些差别,在现代中国人观念中,可能已不必再与那种远古时期“格子式”的一块块“田地”联系起来。 在当代人的思维和语言使用中,中文的“田”和英文的“ field”一样,都慢慢已变成了一种与外在对象(形)相分离的一种抽象语言符号了。 由于任何文字的根本性质就在于它是一种视觉形式的语言,它以图形的形式作用于视角神经,通过大脑的反射来实现字形声和字义的 统一,因而文字的作用就是“形入心通”。 据此,我国语言学家申小龙( 1990,页 17)教授提出洪堡特的见解相类似的见解:“图象性文字越强的文字,它突破时空局限的功能就越大,它与思维的联系也就越密切”。 从申小龙这里的见解中,我们这里也似可进一步想象出,越是图象性强的文字,运用这种文字进行思维的人从脑神经的作用机制上考虑越是趋于形象和整体思维,可能越不益于或不大宜于进行逻辑分析和抽象思维。 单从这一点,我们也可以进一步推断,汉语作为一种图象文字,会通过型塑华人的思维方式和艺术感觉( sense)与中国绘画、建筑等其它艺 术形式而与中华文化的总体特征密切关联,并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并型塑汉民族的“ ethos”(精神气质)和华人的行为品格。 9 另外,现代心理学试验已经证明,认读拼音文字必须通过语音的 分析 . . 才能了解其意义。 这至少证实了图 1b 的联结链条。 但在像汉语这样的图象文字中,是否一个概念与语词所涵指的对象(性)之间 只有 . . 图 1a左边的一条直接“连线”。 即概念直接指向对象(性)。 看来显然还不是。 因为,尽管图象文字较少牵动语音的纽带,但作为一种既存的“活语言”,这自会或多或少地牵 9 在谈到汉字构型与中国古代建筑风格上的相似时,赵虹( 1991,页 162- 163)认为,尽管“汉字所特有的直观性、综合性、甚至神秘性、随意性使它厚厚地层淀着原始具 象思维素”,但它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特点,那就是“汉字中无处不在的空间对称原则”。 赵虹还认为,“从广角度说,汉字中无处不在的空间对称原则,和 [中国 ]古典建筑尤其是宫观殿堂群落的‘中轴线’一致,正是中国宗法制社会皇权一统的象征。 中式建筑主要特色为‘框架承重’,与西式建筑的‘墙体承重’不同,它的每一小构件,小至枘凿,大至台观,都不可能脱离整个体系而独立,恪守轴线对称是其存在的先决条件,几千年一贯,有如汉字结体,有如封建体系。 „„放大来看,也是封建文化整个负面的观照。 ”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9 页 共 40 页 动语言。 在我们默读或通过拼音输入法(甚至用五笔字型)打字时 ,我们总是在脑思维中“默默发出”汉字的语音,尽管我们在默读、打字中并不牵动声带而发出每个汉字的声音,但在我们写出或拼打出(包括运用五笔字形输入法)每个汉字时的那一瞬间,其“音”还是存在我们的大脑思维之中“闪过”的。 因此至少我们可以断定,图 1a 右边的曲折连线还应该是存在的。 值得注意是,许多研究现代脑生理和心理试验研究均表明,拼音文字信号是由较有分析力的左大脑分管的。 拼音文字的词符反应在人脑里,要经过“语言区”,才能进入“思考区”。 许多试验脑神经生理学的研究也表明,汉字之类的图象信号主要受由接受整体印象的右大脑 “分管”,因此图象文字进入人的大脑时,可以不经过“语言区”而直接进入“思考区”(参见申小龙, 1990,页 17)。 这样不同语言运用的脑生理机制,对以拼音文字为其书写语言形式的欧洲人和以方块图象文字为其书写语言形式的华人和东方人(如日本人和朝鲜人)会产生什么样的不同影响。 这无疑是脑神经科学、认知生理学、心理学以及(比较)行为科学所共同面对的一项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实际上,汉语中,人们平行地通过两种语言存在形式即“口语”和“汉字系统”认识、描述世界和表达自己地思想这一点,也早在三百多年前就被德国哲学家莱布 尼茨( Gottfried W. von Leibniz)所认识到:“语言通过发出的声音提供思想的符号,书写是通过写在纸上的永久的文字提供思想的符号。 后者不必与语音相联系,这从汉字可以看得很清楚”(转引自潘文国, 20xx,页 90)。 从莱布尼茨的这段话中,我们也更可以解读出,他认为在图 1a 中那条在词(字)与所表对象(性)之间的不经过发音的联结的存在。 当然,没有人比我们这些能识汉字的人自己更能体感出当自己通过汉语文字语言来阅读、进行思维的瞬间和每时每刻认知世界的过程中,在那从一个字形进入视网膜而通过神经末梢而与中 枢神经相连而激发大脑思维的那一瞬间,是否有不经牵动声带(包括默读)而直接把一个汉字的形符而直接与外在对象相连的情形了。 与洪堡特和莱布尼茨一样,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也在一个甚为高深的层面上反思汉字为代表的表意文字与以拉丁字母为代表的表音文字的区别。 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索绪尔( Saussure, 1916,中译本,页 51- 52)就曾指出:“有两种文字体系:( 1)表意体系。 一个词只用一个符号表示,而这个符号却与词赖以构成的声音无关。 这个符号与整个词发生关系,因此也就间接地和它所表达的观念发生关系。 这种体系的 典范例子就是汉字。 ( 2)通常说地‘表音’体系。 它的目的是要把词中一连串连续的声音摹写出来。 ”接着,索绪尔又指出:“书写的词在我们的心目中有代替口说的词的倾向,对这两种文字的体系来说,情况都是这样,但在头一种体系里,这种倾向更为强烈。 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0 页 共 40 页 在谈话中,如果有两个口说的词发音相同,他们有时就求助于书写的词来说明他们的思想。 „„汉语各种方言表示同一观念的词都可以用相同的书写符号。 ”从索绪尔的这一大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尽管从中国古代就有孔颖达和刘 勰的语音中心主义的语言观,但至少从汉语发音和汉字的关系上来看,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观察和认知世界时的视角和途径还是有区别的。 从索绪尔的这位语言大师对汉语和表音文字之间的特征区别的辨析论述中,我们也可以解读出图 1 中所表示的两种语言体系中词(字)与其所涵指的对象(性)两种不同联结渠道上有某些差异的意思。 以上我们是在书面语的意义上讨论一个“字”或“ word”与所涵指的对象(性)之间的关系。 在没有文字语言的社群或社会中,或者说有了文字语言社群中的一个不识字的人( illeracy)说出一个字词或“ vocabulary” 时,他所发出的一个语音(或当其脑思维中有一个不发出的“语音”的“词”掠过)时,这个音符和音符所涵指的对象(性)之间显然就没有 1a 右边那条文字图象的附加连线了。 因而,在只有口头语和不识字人在所有的语言中一个概念和概念所涵指的对象(性)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同的,即所有概念都回到了索绪尔所言的 能指( significant)与所指( signifi233。 ) 的关系中了。 当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有图象文字与拼音文字这些不同书面语的语言社群中,尽管人们运用文字语进行思维的链条决非像图 1 的几条连线那样的简单,但大致可以表示出二者 之间的差别。 这些语言特征的差异可能寓意深远。 一般研究认为,拼写文字加上规范的语法,使得西方语言(均质欧洲语)更宜于表达那些抽象的思维与关系,因而更宜于抽象思维,从而导致科学、逻辑学和理论科学的发展;而图象文字与灵活和“柔性”语法的结合,则更宜于表达人们生活中的形意关系,因而更加时宜于形象思维。 所以,在中国语言-文化-生活形式综合体中的书法这门高深的艺术,在有着拼音文字的西方语言-文化-生活形式综合体中则是不可能出现的。 图象文字和拼音文字在人们思维及其形式和机制中的这些深层区别,自然会反映在人们的价值取向上。 譬如,即使进行最直观的观察或者稍加思考,我们立即会认识到,有着图象文字的中国人更注重形意和文化的“内功”,这包括在人事关系中靠非正式的礼俗关系来处理和“周旋”;而有着拼音文字的西方人更张扬地注重外表,注重人际间的抽象关系和规则约束。 这不能不说是在最深的层面上显露出了西方主要工业社会在近现代型构和扩展出一种法治国而中国和东亚诸社会却未能在近代自发地生发出法理化的市场经济秩序的文化和语言“基因”(即英国当代著名生物学家Richard Dawkins 所言的“ meme”,即“拟子”,参韦森( 20xx)《文化与制序》 第 4 章)。 著名语言学家帕默尔( Leonard R Palmer)在他的《语言学概论》中指出:“(汉语的)视觉符号直接表示概念,而不是通过口头词再去表示概念。 这就意味着书面语言是独立于口头语言的各 中国最大的管 理 资料下载中心 (收集 \整理 . 大量免费资源共享 ) 第 11 页 共 40 页 种变化之外的。 它意味着一个学生学了四千个左右的视觉符号(据说足够日常应用了)之后,四千年的文献就立即展现再他的面前了”(转引自申小龙, 1999,页 14)。 从帕默尔这一见解中,我们也许能进一步推想出,直到晚清和民国之前,作为一种图象文字的汉字,与拼音文字相比,更能从其直接存在的形意上内蕴、保存和承传更加久远的中国文化 传统,因而更可能含有维系传统文化的内在张力。 当然,我们这里仅就古汉语和繁体字而言的。 在 1958 年以后的汉字简化方案全面推行之后,尤其是伴随白话文的全面普及,中文的书面语显然更进一步抽象符号化了(或言一些汉字更远离原来对象的外征的“象符”而更加变得是一种纯粹形声化的“意符”),随之,简体字、白话文与繁体字和文言文相比所潜涵的保持传统文化的张力是否更“弱”一些或者说更“稀薄”一些。 另外,由于近代以来现代汉语的语法和词义、词汇许多就受欧洲语言和语法的影响,这无疑使现代汉语与传统中国文化的距离显然要比文言文和繁体字 要间接一些,或言“远”一些。 哈佛大学的杜维明教授在 1989 年就曾惊呼:“西方现代文明的价值已成为了当代中国文化精神的主脉”。 10 这是否或多或少也与使用白话文和简体字有关。 现在,从语言、文化与生活形式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研究视角来看,即使我们接受杜维明教授的这一判断的话,西方现代文明的价值成为当代中国文化精神主脉这一社会事实主要是发生在现代汉语的沿革和变迁层面上的,或者至少与现代汉语的形成和演变密切相关。 正如下面我们将要指出的那样,这里面不光有对均质欧洲语中的词汇的翻译、引进所必然携带的西方文化精神中的一些 文化拟子或拟子簇的传入和播化,而且正如下面我们将要指出的那样,自《马氏文通》出版以来,西方语言的语法结构也对现代汉语语法根基层面的改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单从发音这一维度比较一下各国英语(如英国英语,爱尔兰英语,美国英语,澳洲英语,南非英语,印度英语,巴基斯坦英语)之间的差别与使用同一汉字系统的中国大陆内地方言之间的差别,我们也会发现,各国英语发音之间的差别,要远比中国内部各地方言发音之间的差异要小得多。 这显然与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而汉语是一种图象文字有关。 然而,由于在一个诺大的中国,不管各地流行什么方 言,但由于中国汉民族同一使用汉字,在汉民族之间有着甚强的内在文化凝聚力和传统维系的“强韧性”,尽管目前还我们不能梳理出其内在的因果关系,但至少我们可以猜测出,大一统的中华帝国在经历历史上的诸多战争、入侵和朝代更替之后能一直维持下来,汉语文字在其中肯定起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11 这一点曾为美国著名汉学家和历史学 10 杜维明( 1997,页 5758)教授 曾深刻地指出:“事实上,西方价值现代文明的价值已经根深蒂固地成为我们的价值,成为我们(今天的 ——引者加 )的传统。 而在我们这个新的文化传统的氛围里面,要想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