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中学综合楼工程项目建议书项目可行性报告内容摘要:

17 文物保护单位 西涌河道 现状居民房屋 现状居民房屋 现状居民房屋 现状居民房屋 现状居民 房屋 现状仲元中学正门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18 沿线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气象条件 拟扩建项目 于北回归线以南, 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夏季湿热,有台风,冬季干燥,有寒流。 年平均气温在 ℃,其中以 78两月气温 最高,月平均气温 28℃,极端高温可达 ℃, 2月份气温最低,月平均气温在 13℃,极端低温亦在 O℃以上。 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影响,区内雨量充沛,潮湿系数大于 1,年降雨量在 1600mm,最大可达 2500mm,其中每年以 49月份是雨季,特大暴雨同降量 720mm,冬季少雨, 11 月份到翌年 2月份,降雨量仅占全年 10%,日降雨量 50mm,是有利的施工旱季。 本区以季风为主,冬季多北风和西北风,风力 24 级,最大 67 级,阵风 8 级。 夏季为东南风,风力 12级。 每年 5月至 11月时有台风发生,且多集中在 7至 9月份,风力 69 级,最大可达 12 级,风速最大可达 34m/s,按《公路自然区划标准》,本区属华南沿海台风区 (Ⅳ 7)。 台风、强热带风暴带来的灾害性暴雨最具破坏性,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灾害。 暴雨使地表迳流强劲、早春阴雨绵绵使水份充分下渗地下。 水文地质条件 场地地表水主要为流经场地的有西涌河道及水桥水道,主要接受河流、大气降水及地表径流及人工补给,大河地表水受潮汐作用影响每天变化幅度不大,水位及水量受气候及人工影响不明显,对拟建工程施工有一定的影响。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19 地下水 上层滞水 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 ,与地表水水力联系密切,呈互补关系,水位、水量与地形及季节关系密切 ,并受人类活动影响明显,水量一般有限 孔隙承压水主要赋存于粉、细砂,中、粗砂中,主要接受侧向地下水的补给及向侧向排泄。 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花岗岩风化裂隙中,主要接受其上部含水层中地下水的下渗补给,水量有限。 场地地下水对拟建工程基础施工影响基本不大,桩基承台施工时可及时抽排疏干处理。 地表水及地下水腐蚀性判定 本场地地下水对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无分解类腐蚀及无结晶分解复合类腐蚀;地表水在 蕉 门水道处水质对 混凝土无结晶类腐蚀,对分解类无腐蚀性。 水文情况 市桥水道属珠江水系的小支流,受潮水影响,潮差一般为 米~ 左右,各重现期的洪水水位及相应流量如下 (黄海高程 ): 20 年一遇 H5%= Q5%=780m3/s 50 年一遇 H5%= Q5%=805m3/s 100 年一遇 H5%= Q5%=830m3/s 工程地质情况 参考相邻位置桥梁的地质资料, 其地质分层大致如下: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0 ( 1)填土层 以素土为主,杂填土次之,层厚变化大,为 ~。 ( 2)淤泥质土 深灰色,饱和、软塑,含少量腐木及细沙,层厚 ~ 米,平均 米,层面埋深为 0~ 米。 ( 3)淤泥质细砂 灰黑色,饱和、松散。 层厚 ~ 米,平均 ,层面埋深为 2~ 米。 ( 4)粉、细砂 灰色,饱和、松散。 层厚 ~ 米,平均 米,层面埋深为 ~ 米。 ( 5)亚粘土 浅红、灰黄色,湿、可塑、具黏性。 层厚 ~ 米,平均 米,层面埋深为 ~ 米。 ( 6)可塑状亚粘土 褐黄色为主,湿、可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遇水易崩解。 层厚 米~ ,平均 ,层面埋深为 ~。 ( 7)硬塑状粘土 褐黄色为主,稍湿、硬塑,为花岗岩风化残积土。 层厚 ~ 米,平均 ,层面埋深为 ~ 米。 ( 8)全风化花岗岩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1 分布连续,褐黄色为主,稍湿,呈坚硬土状。 层厚 ~ 米,平均 ,层面埋深为 ~ 米。 ( 9)强风化花岗岩 分布连续,褐黄色为主,半岩半土状,岩块质软,遇水易 软化,局部夹中风化岩石。 层厚 米~ 米,平均 ,层面埋深为 ~ 米。 ( 10)中风化花岗岩 分布连续,褐黄、灰色,岩质较硬,裂隙较发育,岩芯呈碎块 短柱状。 层厚 ~ ,平均 ,层面埋深为 ~。 ( 11)微风化花岗岩 分布连续,青灰色,岩质坚硬,岩芯完整性较好,呈短柱状为主。 层厚 米~ ,平均 ,层面埋深为 ~。 地震 根据广东省地震局 、 广东省建委 1990年《广东省地震烈度区划图》( 1:180 万) ,勘察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 从岩土工程角度出发,经综合分析,本区域地震强度仍为低微性,具较弱活动性,拟建场区总体上处于地质构造相对稳定的区段,适于工程建设。 场地地震影响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112020) 附录 ,本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 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 , 特征周期值为。 场地类别 本场地建筑场地和桥梁场地类别,大部分地段为Ⅱ类,局部地段为Ⅲ类。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2 地震液化 拟建场地地面下 20 米深度范围内存在有饱和砂层,当地震设计烈 度为7 度时,有发生液化的可能。 场地稳定性及适宜性评价 场地稳定性评价 拟扩建工程场地无滑坡、泥石流等动力地质作用的破坏影响,亦无活动性断裂通过;环境工程地质条件简单,本场地是稳定的。 场地适宜性评价 根据勘察结果,拟扩建工程场地稳定性较好,地下水对工程建设影响较小,场地地形较平坦,排水条件尚可,但上部地基土较软弱,本场地适宜性一般。 第 五 章 项目建设方案 总体规划 ( 1)主要建筑布置及交通组织规划: 根据学校现有设施以及拟征校区的地块状况,学校拟全面统筹资源设施 ,合理调整校舍布置,重新进行校区总体规划。 依照校区总体规划,现有主校区及拟征校区将联成一体,建设成为 广东仲元中学 未来的 新 校区。 届时,将 壮大校区的实力 , 综合利用好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 努力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校区将规划为教学区、文体区、宿舍区和办公区四大功能区; 保留已建的信息艺术楼、高二教学楼、学生宿舍、 400 米环型跑道及足球场 和明德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3 湖及周边的园林及活动设施。 把仲元中学的主出入口改设在南面与长提西路连接 ,旧主出入口改为次出入口 ;保留学生宿舍次出入口,增加西涌西南角拟建体育 中心 次出入口。 主出入口和进校大道、明德 湖、拟建 高三教学楼、 高一教学 楼等将成为仲元 中学新的中轴线。 主出入口处设有广场缓冲区,值班室及标志性门楼。 以校门及进校 大道为校区中轴线规划布置各教学功能建筑和校园景观组织设计。 新中轴线以南北纵向贯穿校区,次中轴线东西走向将各功能组团连接起来,满足功能设置外的所有用地均用于绿化及活动场地。 新中轴线左侧为学生宿舍,拟建一幢学生宿舍与原有的学生宿舍组合成一个完整的生活区;新中轴右侧为综合办公区将 拟建一幢新的综合 楼,中轴线的北端拆掉的教学楼拟建高三教学楼 ;中轴线右侧靠中心湖边 拆掉旧的化学楼拟建新的 高一 教学楼 和综合楼 ;把环境最好最安静的位置优先考虑用于教学,为教学提供环境的保证。 新拟建的体育中心设在西涌的西南角地块,用桥相连主校区并设有连接长提西路的次出入口,使体育运动和 学生 日常生活相对独立对校区不造成人流和外界声音的影响。 经过改造后仲元中学将焕发新姿、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环境优越,仲元中 学将以亮丽的丰姿为各方学子提供一个优雅舒适的教学、学习、生活的环境。 ( 2)绿化景观规划 新扩建校区内的主体景观为地块中心的喷泉,给校园带来清新宜人的气象;待建设用地全部进行绿化,修建简易休 憩场所;在建筑物边缘、路边设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4 置绿化带,并留出集中绿地,形成动静适宜、祥和的就学环境。 项目绿地面积为 31099m2,绿地率为 %。 ( 3)交通组织 规划改造后将改变现有校区内只有一条人、车合流道路的局面。 新校区将设 18 米南 北走向的中轴线主干道 1 条, 12 米宽东西走向次干道 1条, 68 米宽支路若干条,支路采 用环形道路线形,既保证校园内人行及交通顺畅,同时满足消防通行的要求。 校园内 采用人、车分流,除南面与长提西路相接的主出入口和清河西路交接的次出入口外, 在体育中心组团,学生宿舍组团,各设 1 个次出入口, 保证每个组团有二个出入口,便 于校区各功能组团的管理。 基地停车采用地上、地下室停车方式,教师车库设在北面 信息艺术楼负一层,地下车库 74 个 车位 ,南面综合楼负一层地下车库 80 个 车位 ,家长、宾 客停车场设在东南角地面停车场 100个,学生自行车分别停放在学生宿舍区内及东北角 车棚内,机动车位总数为 254 个。 建 设 规划 仲元中学综合 楼 建 设 项目 是学校扩建工程的一部分, 在 B 地块扩展范围内进行,主要规划目标是:解决学校 用 地不足的历史问题和 解决仲元中学校区内“插花地”居民点对校区教学环境的干扰及影响,提高学校教 学环境及校院的完整性, 为 学校 提供 更多课室 开 展 包括科技创新、科学实践、现代少年、心理健康、外教英语等校本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综合实践活动、体育与艺术 4 个领域的 30 多门选修课程。 改善校内道路交通环境及绿化休闲场地,为 学校 打造一流学府, 一流 学习 环境。 合肥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仲元中学 综合楼工程 项目建议书 25 学校是公用的人口集中场所,存在着自我保护能力差、对突发危害处理能力低、对突发事件应急准备不足的薄弱环节。 目前 , 有关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制定提升学校建筑标准的等级,基本原则是所有新的校舍建设标准必须要高于当地一般民用建筑 , 要达到抗震、防火、 抗洪水、防恶劣天气 (如大风、暴雨、雪灾、冰冻、沙暴等 )、防泥石流和地面坍塌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的抗御能力。 在新的学校建筑标准出台前,本项目 结合学校自身资源和广州市建设用地状况制定,以满足社会职业教育发展的需要 , 建设将按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