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20xx年天然产物化学练习题整理28页学生复习版510(1)总结内容摘要:

铝薄层色谱法分离生物碱时,化合物的 Rf值大小取决于 ( A ) A.极性大小 B.碱性大小 C.酸性大小 D.分子大小 8具有莨菪烷母核的生物碱是 ( C ) A. 甲基麻黄碱 B. 小檗碱 C. 阿托品 D. 氧化苦参碱 8生物碱沉淀反应呈红 棕 色的是 ( B ) A. 碘化汞钾试剂 B. 碘化铋钾试剂 D. 硅钨酸试剂 8具有挥发性的生物碱是 ( D ) A. 吗啡碱 B. 小檗 C. 苦参碱 D. 麻黄碱 8此生物碱结构属于 ( B ) A. 吲哚类 C. 喹啉类 D. 萜类 8生物碱分子中氮原子杂化方式与其碱性强弱的关系是 ( C ) A. SP> SP2> SP3 B. SP> SP3> SP2 C. SP3> SP2> SP D. SP3> SP> SP2 8罂粟碱、可待因和吗啡进行硅胶 G 薄层色谱,展开剂为氯仿 乙醚 二甲胺( 5﹕ 4﹕ 1),所得值 Rf分别为 , , ;可判断它们的极性大小顺序为 ( A ) A. 吗啡>可待因>罂粟碱 B. 罂粟碱>可待因>吗啡 N C H 3 O COCHCH 2 OHC. 可待因>罂粟碱>吗啡 D. 罂粟碱>吗>可待因 8三棵针中的主要化学成分是 ( B ) A. 麻黄碱 B. 小檗碱 C. 苦参碱 D. 东莨菪碱 8生物碱的碱性强弱可与下列 ( C )情况有关。 N原子具有各种杂化状态 N原子处于不同的化学环境 ( A ) A.麻黄碱 B.莨菪碱 C.小檗碱 D.胡椒碱 90.生物碱沉淀反应的条件是( A ) B.碱性水溶液 C.中性水溶液 D.盐水溶液 91.从苦参总碱中分离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是利用二者( D ) A.在水中溶解度不同 B.在乙醇中溶解度不同 C.在氯仿中溶解度不同 D 在乙醚中溶解度不同 ( B ) B. 碘化铋钾 ( A ) B. 咖啡碱 9 pH梯度 萃取 法适合于下列 ( A ) 类化合物的分离。 A.黄酮 B.强心苷 C.挥发油 D.香豆素 9下列化合物( C ) 的醇溶液 与 NaBH4反应,产生红色至紫色 A.黄酮醇 B.黄酮 C.二氢黄酮类 D.异黄酮类 9 在 5%NaHCO3水溶液中溶解度最大的化合物 是( B )。 A. 3, 5, 7三羟基黄酮 B. 7, 4′ 二羟基黄酮 C. 3, 6, 二羟基花色素 D. 2′ – OH查耳酮 9下列 黄酮类化合物中 的不同位置的取代羟基, 酸性最强的是 ( D )。 A. 6OH B. 3OH C. 5OH D. 7OH 98. 酸性最弱的是 ( D ) A. 7,4’ 二羟黄酮 B. 5,7二羟基黄酮 C. 4’ 羟基黄酮 D. 5羟基黄酮 99. 提取黄酮类化合物常用的碱提取酸沉淀法是利用黄酮类化合物的( B ) A 强酸性 B 弱酸性 C 强碱性 D 弱碱性 100、 应用 SephadexLH20分离下列化合物,最先 洗脱 出 来 的化合物为 ( D )。 A.黄酮二糖苷 B.黄酮单糖苷 C.黄酮苷元 D.黄酮三糖苷 10下列苷类化合物, 不能被 常规 酸催化水解的 是 ( A )。 A.黄酮碳苷 B.香豆素酚苷 C.蒽醌酚苷 D.人参皂苷 10用 活性炭对黄酮类化合物 进行纯化, 在 下列 ( D )溶剂中 的 吸附力最强。 A. 8%的酚水 B. 8%的 醇 水 C.醇 D.水 10 聚酰胺对黄酮类化合物发生最强吸附作用时,应在 ( C )中。 A. 85%乙醇 B.酸水 C.水 D. 15%乙醇 10与 四氢硼钠反应 呈 阳性 的 为 ( B )。 A.黄酮醇 B.二氢黄酮 C.橙酮 D.异黄酮 10在 紫外光谱法中,用来判断 7OH 的诊断试剂是 ( B )。 A.醋酸钠-硼酸 B. 未熔融 醋酸钠 C.甲醇钠 D. 三氯化铝 /盐酸 106.某植物的提取物含有相同苷元的三糖苷、双糖苷、单糖苷及它们的苷元,欲用聚酰胺进行分离,以含水甲醇 (含醇量递增 )洗脱,最后出来的化合物是:( A ) B. 三糖苷 C. 双糖苷 D. 单糖苷 10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中,峰带 I很强,而带 Ⅱ 很弱的化合物是 ( A) A.查耳酮 B.异黄酮 C.黄酮醇 D.黄酮 10采用碱提酸沉法提取芦丁所用的碱的是 ( C ) A.碳酸氢钠 B.碳酸钠 C.石灰乳 D.氢氧化钠 镁粉反应呈阴性反应的是: ( A ) A. 查耳酮 B. 黄酮 C. 二氢黄酮 1黄酮类化合物的紫外光谱中,峰带 Ⅱ 很强,而 带 I很弱的化合物是 ( B ) A.查耳酮 B.异黄酮 C.黄酮醇 D.黄酮 11下列黄酮类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 C ) A. 黄烷醇类 B. 查耳酮类 C. 花青素类 D. 黄酮类 11黄酮类化合物按其基本母核分成许多类型,在这些类型中,有一类的三碳链部分结构不成环,这类化合物为: ( B ) A. 黄烷醇类 B. 查耳酮类 C. 花青素类 醇 类 硼酸紫外光谱,可帮助判断结构中是否有( D ) A. 3OH B. 5OH C. 7OH D. 邻二酚羟基 11黄酮类化合物大多具有颜色,最主要的原因是( A) A. 具有酚羟基 B. 具有交叉共轭体系 C. 具有羰基 D. 具有苯环 11下列哪类化合物在水中溶解度稍大一些( A) B. 黄酮醇类 C. 黄酮类 D. 双苯吡酮类 11①槲皮素、②芦丁③ 3, 5, 7, 3‵, 4‵, 5‵ 六羟基黄酮在聚酰胺薄层色谱上层析,用水 丁酮 甲醇( 4: 3: 3)展开,其 Rf值大小顺序为( B) A. ②>③>① B. ②>①>③ C. ③>②>① D. ①>③>② 117. β 胡萝卜素为( D ) A.单萜 B.双萜 C.三萜 D.四萜 118.环烯醚萜类多以哪种形式存在 ( C ) A.酯 B.游离 C.苷 D.萜源功能基 (D) A、气味 B、折光率 C、不饱和度 D、油斑试验 120.环烯醚萜苷具有下列何种性质 ( C ) A.挥发性 B.脂溶性 C.对酸不稳定 D.甜味 121.在青蒿素的结构中,具有抗疟作用的 基团 是 ( B ) A.羰基 B.过氧基 C.醚键 D.内酯环 122.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多数以苷的形式存在于植物体中,其原因是 ( A ) A.结构中具有半缩醛羟基 B.结构中具有环状半缩醛羟基 C.结构中具有缩醛羟基 D.结构中具有环状缩醛羟基 12具有抗疟作用的成分是 ( C ) A. 皂苷 B. 黄酮 C. 青蒿素 D. 强心苷 (B) A、单萜 B、双环倍半萜 C、二萜 D、三萜 (C) A、黄酮类 B、生物碱 C、萜类 D、甾体类 ,一般称为( C) A、肟 B、腙 C、脑 D、复合物 ,沸点随功能基极性增加而升高,常见功能基沸点的排列顺序为 A、醚 醛 酮 醇 酸 B、醚 酮 醛 醇 酸 C、醇 醛 酮 醚 酸 D、酮 醛 醚 醇 酸 12龙脑属于( A) A、双环单萜 B、开链单萜 C、单环单萜 D、环烯醚萜 12薄荷中的主要萜类成分是( C) A、樟脑 B、龙脑 C、薄荷醇 D、梓醇 1硝酸银络合色谱分离挥发油中成分的原理是 ( D )官能团。 A. 羰基 B. 羟基 C. 醛基 D. 双键 13具有抗恶性疟疾活性的萜类化合物是 ( B ) A.雷公藤甲素 B.青蒿素 C、穿心莲内酯 D.银杏内酯 13组成挥发油最主要的成分是 ( C ) 、倍半萜及其含氧衍生物 D. 含硫化合物 13下列中草药均含环烯醚萜成分,除哪种外 ( D ) A. 鸡屎藤 B. 栀子 C. 地黄 D. 甘草 13中草药中地黄、栀子中的主要成分是 ( D ) A.黄酮类 B. 生物碱 C. 皂苷 D.环烯醚萜 13由甲戊二羟酸演变而成的化合物类型是 ( B ) A. 糖类 B. 萜类 C. 黄酮类 D. 木脂素类 13对于含挥发性成分的药材进行水提取时,应采取的方法是: ( B ) B. 先进行水蒸气蒸馏再煎煮 C. 煎煮法 D、溶剂提取法 13分离挥发油中的羰基成分,常采用的试剂为: ( A ) A、亚硫酸氢钠试剂 B、三氯化铁试剂 C、 2%高锰酸钾溶液 D、异羟肟酸铁试剂 13 挥发油中的蓝色成分可能属于 ( C) B. 香豆素类 C. 薁类 ( C ) A. 单萜 B. 倍半萜 C. 二萜 D. 三萜 1下列几种提取方法不适宜挥发油成分提取的是( C) A. 冷压法 B.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C. 煎煮法 D. 水蒸气蒸馏法 14代表挥发油中游离羧酸和酚类成分含量的是( A) A. 酸值 C. 酯值 D. 相对密度值 14人参皂苷属于( A) A. 达玛烷型四环三萜 B. 羊毛脂烷型四环三萜 C. 乌苏烷型五环三萜 D. 齐墩果烷型五环三萜 143. 用溶剂提取环烯醚萜苷时,常在植物材料粗粉中拌人碳酸钙或氢氧化钡,目的是 ( A) A.抑制酶活性 B.增大溶解度 C.中和植物酸 D. (A)和 (C) 144. 奥 类可溶于 ( D) A.强碱 B.水 C.弱碱 D.强酸 145.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酚酸性成分可用 (A) A. 5% NaHCO3和 2%NaOH B. 1% HCl或 H2SO4 C. Girard试剂 T或 P D. 2% NaHSO3 146.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含羰基类成分可用 (D) A. 5% NaHCO3和 2%NaOH B. 1% HCl或 H2SO4 C.邻苯二甲酸酐 DGirard试剂 T或 P 147.从挥发油乙醚液中分离醇类成分可用 (C) A. 5% NaHCO3和 2%NaOH B. 1% HCl或 H2SO4 C.邻苯二甲酸 D. Girard试剂 T或 P 148.评价挥发油质量,首选理化指标为 (B) A.折光率 B.酸值 C.比重 D.皂化值 149. Girard试剂的反应条件为 (B) A.弱碱性加热回流 B.弱酸性加热回流 C.低温短时振摇萃取 D.加热煮沸 150.色谱法分离萜类化合物,最常用的吸附剂是 (A) A.硅胶 B.酸性氧化铝 C.碱性氧化铝 D.葡聚糖凝胶 ( D )成分的鉴别。 A、黄酮 B、挥发油 C、生物碱 D、皂苷 15区别三萜皂苷和甾体皂苷的颜色反应是( B) A、香草醛 浓硫酸反应 B、三氯乙酸反应 C、五氯化锑反应 D、茴香醛 浓硫酸反应 15配伍选择: 试剂法 E. 酸溶碱沉法 (1)分离双键数目及位置不同的挥发油的方法( C) (2)分离薄荷脑常用的方法( A) (3)分离沸点不同的挥发油的方法( B) (4)分离醛酮类的挥发油的方法( D) (5)分离碱性挥发油的方法( E) 154 配伍选择: A、三氯化铁试剂 B、。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