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20xx年北京地区地层总结内容摘要:

( 1)杏石口组( J1x)分布于门头沟区潭柘寺、大峪至石景山区八大处一线,另外在八宝山附近、南庄、上庄一带,以及温泉西南等地也有出露。 岩性为灰黑、土黄色页岩,粉砂质页岩(有的变质为褐黄色板岩)和灰、灰黑色粉砂岩、砂岩互层,有时亦夹砾岩和煤线,底部为砾岩,且有一层砾岩或砂岩与双泉组分界。 岩石普遍遭受变质,常见白云母及硬绿泥石晶体。 在千军台、黑阴沟以西,含硬绿泥石晶体更为普遍。 本组岩层厚度较薄,变化很大,一般仅厚数米到数十米,有的地方缺失。 底砾 岩是黄绿色,砾石成分为石英岩及石英砂岩,次棱角状,分选不好,一般厚几十厘米至数米。 本组与下伏地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大安山、抱儿水(宝水)则超覆在红庙岭组上呈假整合接触。 岩层中含植物化石:亚洲枝脉蕨 Cladophlebis asiatica,竖直线银杏(茨康诺斯基叶) Czekanowskia rigida,披针苏铁杉和中华篦羽叶等。 代表性剖面是门头沟区潭柘寺一带侏罗系杏石口组的剖面。 ( 2)南大岭组( J1n)为深绿、灰绿、褐紫色致密块状玄武岩,夹灰白色凝灰岩、暗紫、土黄色页岩及火山凝灰角砾岩、砂 岩等。 玄武岩中气孔和杏仁构造发育,充填物有石英、方解石、蛋白石、绿帘石等,柱状节理发育,球状风化明显。 底部一般可见复成分砾岩,砾石成分主要为石英岩,其次有凝灰质砂岩、凝灰岩及熔岩等,其厚度变化较大,一般为 2米左右。 主要分布于京西,厚度横向变化较大,一般是东厚西薄和北厚南薄。 主要分布区有:庙安岭 —— 青水尖向斜南北两翼,南翼西起青土涧,东至王平村附近,呈带状分布,厚 60— 200米;北翼西起上清水以西,东到青白口南,最厚处达 600米。 九龙山 —— 香峪大梁向斜之南北两翼,最为发育,八大处厚达 767米。 在环绕北岭 向斜也有断续出露,厚度较薄,一般 10— 30米。 本组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接触,在清水附近超覆在中石炭统紫红色泥岩之上,呈不整合接触。 含主要植物化石有:披针苏铁杉、竖直线银杏、篦羽叶和枝脉蕨等。 ( 3)窑坡组( J1y)为京西侏罗纪煤田的主要含煤地层,但在卧佛寺一带仅见煤线。 本组除房山东部和顺义县东南部龙庭侯地区外均沉积于南大岭组玄武岩之上,底界清楚。 窑坡组均属陆相沉积。 以细碎屑岩为主( 65%以上),粗碎屑岩则为少量。 在空间上,九龙山向斜区(城子、门头沟矿区)粒度较细,而髫髻山向斜区(千军台、大台)较粗, 至北岭向斜区更粗甚至可见细砾岩。 从全组来看,本组含煤 11— 20层,可采煤层一般 5— 7层,个别处可多达 16层,煤层总厚度 8— 30米,煤质以无烟煤为主。 全组总厚度一般在 200— 680米,个别地区仅厚 50米,厚度自东向西,自南向北均有变薄之势。 ( 4)龙门组( J2l)灰黑、黑色粉砂岩、炭质粉砂岩和灰、绿灰色砂岩、含砾粗砂岩互层,夹灰色砾岩,在个别地区(如大安山及猫耳山一带)有薄煤层及煤线,局部可采。 本组韵律性较明显,砾岩层数变化较大( 1— 9层),不易对比,但底砾岩普遍发育,且较稳定(厚 2— 10米),底砾岩中 砾石成份复杂,分选性差,磨圆度中等,接触式胶结,胶结物为铁质、绿泥石和绢云母。 岩性和厚度横向变化较为显著。 在九龙山和香峪大梁一带,以粉砂岩和砂岩为主,夹多层砾岩;九龙山南坡厚度较大,向东、向北变薄,在卧佛寺及琉璃渠以东,分别为九龙山组所超覆。 在髫髻山、百花山一带厚度较薄,岩性稍粗,以砂岩为主;在百花山南坡及斋堂以西变薄,并为髫髻山组所超覆。 在猫耳山一带本组较为发育,厚度也较大,岩性较细,页岩较多,含薄煤层,局部可采。 本组与窑坡组伴生,但常尖灭和缺失。 在百花山一髫髻山向斜两翼呈北东向断续分布;在九 龙山向斜南翼较北翼发育;在北岭向斜呈环带状分布。 本组与下伏窑坡组呈假整合接触,在青白口附近超覆在寒武系、奥陶系之上,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代表性剖面是门头沟横岭 — 九龙山侏罗系剖面(龙门组部分)。 侏罗系中统( J2) 本统为一套火山岩系,可划分为三组:下部九龙山组,为一套含火山物质的沉积碎屑岩;中部髫髻山组,以中性为主的火山熔岩及其集块岩、角砾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上部后城组以沉积碎屑岩(碎屑中含大量的中性火山岩)为主,夹大量中基性熔岩,局部含劣质煤层。 本统在西山缺失后城组,北山则缺失九龙山组。 ( 5) 九龙山组( J2j)出露于京西百花山、髫髻山南北坡,在妙峰山、九龙山、香峪大梁、猫耳山等地也有分布。 下部以灰白、灰绿、黑灰色凝灰质砂岩为主,夹粉砂岩及砾岩。 底部砾岩普遍发育,砾石成分较复杂,主要有石英岩、石英砂岩、燧石、花岗岩、长石及粉砂岩等,并见下伏地层的砾石,砾石磨圆度尚好,分选性差,砾径 — 20厘米不等;中部以紫红、灰绿色凝灰质细砂岩、粉砂岩为主,夹多层砾岩、含砾粗砂岩及页岩;上部为紫红色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粉砂泥岩及凝灰质粉砂岩,夹含砾火山岩屑砂岩。 全组厚 300— 1520米,岩性、厚度变化均较大。 一 般由下至上,由南向北凝灰质成分增高。 与下伏地层呈假整合或角度不整合关系,并超覆在不同时代的老地层上。 如九龙山及香峪大梁北麓,盖在下侏罗统及古生界之上;军庄西大牛道山附近超覆在寒武系之上。 本组化石稀少仅见植物化石碎片。 ( 6)山组( J2t)北山主要分布于延庆县四海向斜核部至怀柔县汤河口一带,又称四海组。 此外在昌平十三陵水库两侧,延庆县二道河至罗家台,密云县新城子、大树洼、龙潭沟一带,怀柔县峪口、龙各庄等地均有零星出露。 西山分布面积较广,大面积分布于妙峰山、髫髻山、百花山及灵山一带,呈近北东向带状分布;大 灰厂附近也有零星出露。 本组常构成向斜核部,形成高山,是本区中生界出露最广的一组。 岩性主要为中性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及沉积粗碎屑岩,横向变化较大。 与下伏地层九龙山组呈不整合或假整合接触关系,与九龙山组以前地层则均为不整合接触。 西山区多没有分段,在西部以中性熔岩及角砾岩、集块岩为主,而在东部则出现较多时沉积火山碎屑岩,厚3000— 4000米。 在妙峰山一带,本组下部以灰绿、灰紫色砾岩(砾石成分为安山岩)为主,其上有硬砂岩、辉石安山岩及角闪安山岩;上部及中部均为紫灰、灰紫色安山岩(少量安山集块岩、安山角 砾岩)夹灰绿、紫红、灰白色砂岩、粉砂岩及流纹质凝灰岩;顶部为紫灰色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安山岩、火山岩屑砂岩及灰绿色凝灰岩。 厚 3731米。 在髫髻山一带,本组下部以紫红、灰绿色复成分砾岩、火山岩屑砂岩、砂砾岩为主,夹少量安山岩,其上有紫红色层安山集块岩、安山角砾岩、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及凝灰岩;中部主要为紫、灰绿色安山岩、角闪安山岩、辉石安山岩及安山质熔岩角砾岩;上部为紫褐、紫灰色安山质熔岩角砾岩、安山角砾岩、安山质角砾凝灰岩、灰绿色安山玄武岩及安山岩。 厚度 2772米。 在百花山一带,主要为紫、灰绿色安山集 块岩、安山角砾岩与安山岩,北部夹有较多的凝灰岩。 厚度大于2079米。 本组复成分砾岩的砾石成分一般以安山岩为主,还有较多的沉积岩及少量其他岩石(碳酸盐岩、页岩、花岗岩、花岗细晶岩及燧石等)。 东部厚度较大,沉积碎屑岩含量较多,火山碎屑岩较少,并以不整合接触超覆在古生界及元古界之上;雁翅以西髫髻山一带,则以安山角砾岩、安山集块岩及安山岩为主,沉积碎屑岩出现于下部,厚度较小,与九龙山组呈假整合接触;在西部百花山地区,下部沉积碎屑岩消失,常以熔岩或火山角砾岩直接与下伏他层呈不整合接触,且可超覆在古生界之上。 ( 7)后城组( J2h)主要分布于延庆县永宁、大观头北部、白河堡以东从柏木井、佛爷顶到千家店、花盆一带。 岩性以沉积碎屑岩为主,夹少量中性熔岩。 下部为含角砾凝灰岩夹凝灰质砂岩及钙质粉砂岩;中部为紫红、灰绿色凝灰质粉砂岩、细砂岩、砂岩,夹安山岩、玄武岩、砾岩及黑色页岩,含叶肢介及硅化木化石,上部为紫色凝灰质砂岩、角砾岩。 在五里坡与髫髻山组无直接接触关系,与较老岩层呈不整合接触。 侏罗系上统( J3) 本统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是东岭台组、大灰厂组和辛庄组: ( 8)东岭台组( J3d)在北山主要分布在岔道 至小张家口及前平房等地。 门头沟区张家庄、杜家庄、东岭台村及碾台村一带也有出露。 此外,昌平长峪城、小汤山、九里山也有零星分布。 岩性以紫灰、灰紫、灰绿色流纹岩、流纹质凝灰岩、含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岩为主,夹部分英安岩、粗安岩和石英斑岩。 与后城组未见接触关系,不整合覆盖于髫髻山组或更老的地层之上。 代表性剖面:河北省涞水县庄里 — 北京市门头沟区杜家庄侏罗系东岭台组剖面。 ( 9)大灰厂组( J3dh)仅出露于丰台区大灰厂附近,呈北东向分布。 其下部以黄绿、灰绿色钙质胶结含砾火山岩屑砂岩为主,有时可出现钙质胶结的砾岩、砂 砾岩及砂岩。 含介形虫化石。 中部为黑、灰黑、灰黄色钙质页岩,偶夹钙质粉砂岩。 含戴氏狼鳍鱼、东方叶肢介、三尾拟蜉蝣 Ephemeropsis trisetalis 等鱼类、叶肢介及昆虫化石。 上部以黄绿色粉砂岩(或为砂砾岩、砾岩)为主,夹暗紫色粉砂岩。 含腹足类、瓣鳃类及介形虫。 本组不整合在髫髻山组之上,与东岭台组未见接触关系。 厚 16— 123米。 代表性剖面是丰台区大灰厂西南侏罗系大灰厂组剖面。 ( 10)辛庄组( J3x)分布于辛庄至大灰厂一带及晓幼营、辛开口等地,沿八宝山 — 南大寨断层呈北东东向断续分布,地层出露不全。 下部以紫红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和褐灰、灰白色火山岩屑砂岩为主,夹多层砾岩;中部为紫色砾岩、砂岩、粉砂岩互层,后者偶夹钙质结核;上部为紫色厚层砾岩、砂砾岩夹灰黄 19 色火山岩屑砂岩,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性差。 本组砾岩及砂岩的碎屑成分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其砾石直径一般 3— 5厘米,泥砂质胶结,仅见植物化石苏铁杉碎片。 厚约 400米。 代表剖面是丰台区辛庄村北辛庄组剖面。 ( K1) 白垩系本区仅存下统,上统缺失。 零星出露于坨里、大灰厂一带,各露头之间被第四系覆盖,地层出露不全。 本统自下而上可分为坨 里组、芦尚坟组及夏庄组,总厚度达 1547米。 ( 1)坨里组( K1t)分布于房山坨里、马家沟、庄户、公主坟一带。 岩性为紫灰、黄绿、黄褐色火山岩屑砾岩,含砾火山岩屑砂岩及火山岩屑砂岩互层。 砾岩的分选性较差,砾石的磨圆度较好,常呈扁圆形,直径一般都在 10厘米以下,成分以安山岩、流纹岩为主。 砂岩以中粗粒为主,粒度不等,大小混杂,成份均以流纹岩、安山岩为主。 岩石裂隙中可见石膏细脉。 含伸长拟金粉蕨、似银杏、披针苏铁杉,蕉羽叶(尼尔桑)等植物化石。 本组厚度大于 306米,与下伏辛庄组没有直接接触关系,其构造线方向(走向 北西)与侏罗系大灰厂组、辛庄组(走向北东东)不同,推测为不整合接触。 ( 2)芦尚坟组( K1t)分布于房山区大紫草坞以北到芦尚坟一带。 分二段: 第一段:下部以褐黄、黄绿、黄灰色砾岩与火山碎屑砂岩互层,砾岩的岩石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砾岩较第二段为大,成分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上部为紫红、暗紫、灰绿色粉砂岩、细砂岩与棕黄、褐黄、浅灰、紫色中、粗粒火山岩、屑砂岩互层夹砾岩。 砂岩及砾岩砾石成分亦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砂泥质胶结,少部分为钙质胶结。 第二段:下部为棕黄、褐黄色砂岩、粉砂岩与砾岩互层,砾石分选 性不好,磨圆度较差,为次圆状,主要成分为中、酸性火山岩及燧石、砂岩等,并有下伏地层的砾石,与下伏地层接触面凹凸不平,两者之间有短暂的沉积间断;中部为棕黄色泥岩、粉砂岩,灰白、灰绿、紫红等杂色页岩及紫色火山岩屑砂岩,夹少量砾岩、灰岩、泥灰岩;上部为灰白、灰紫、黄绿色粉砂岩、页岩及黄褐色火山岩屑砂岩互层,夹少量钙质细砂岩、粉砂岩及泥灰岩,岩性由粗到细可以组成许多的韵律,每个韵律底部常为含砾火山岩屑砂岩。 本组厚 656米。 含中长扁蚰 Mcsocupes sp、莱阳中长蝽 Mesolygalus Laiyangensis 裂尾蚰 Coptocla vasp 拟蜉蝣 化石及伯特鲁福德蕨 Ruffordia goopperti,似银杏,伸长拟金粉蕨,披针苏铁杉等植物化石。 ( 3)夏庄组( K1x)主要分布于丰台区夏庄一带,与芦尚坟组为整合接触。 岩性主要为紫红、灰白色粉砂岩与黄褐色火山岩屑砂岩互层,夹杂色页岩、灰白色泥灰岩及砾岩。 下部以灰白、褐黄、绿灰色粉砂岩及褐黄、黄褐色火山岩屑砂岩为主,其次为灰白、灰绿色页岩、钙质页岩及泥灰岩。 砂岩中有时含砾石,局部可相变为砾岩;中部以灰黄、黄褐色火 山岩屑砂岩及含砂岩砾火山岩屑砂岩为主,有较多的灰白、褐黄色薄层状或纸状页岩及粉砂岩,夹三层砾岩。 砾岩中砾石一般分选性差,磨圆度较好,砾径 2— 5厘米,大者可达 10厘米。 因大面积第四系覆盖层序。 出露不全,上部为紫红、紫灰色粉砂岩与褐黄、黄绿色火山岩屑砂岩、砂砾岩及砾岩互层,夹泥灰岩、泥质灰岩。 砾岩的砾石磨圆度较好,分选性稍差,砾径— 2厘米,大者可达 5厘米,成分以中、酸性火山岩为主,泥砂质胶结,部分为钙质胶结。 本组含腹足类、瓣鳃类、叶肢介、介形虫及植物化石。 全组厚约 585米。 (六)新生界 新生界 包括第三系和第四系。 第三系在北京山区发育不全,出露零星,在平原之下有较厚的沉积物。 第四系在山区各大水系的沟谷地带,山区盆地,山前地带的丘陵区,山麓地带以及广大平原地区均较发育。 新生界分布面积广泛,厚度巨大,含古生物化石丰富。 在东部平原尤为发育,除古新统外,由始新统至全新统均有沉积。 (见表 2- 7)。 周口店一带的 表 2- 7 北京新生界划分表 洞穴堆积,有北京人、山顶洞人等古人类化石及其活动遗迹,还有其它大量古生物化石。 在山区及平原钻孔内,均发现大量第四系冰川堆积物,且有古生物化石佐证。 新生界的成因类型与上述比较要复杂得多,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